新交所:赴新上市告別紅籌模式 監管框架與h股相同
鉅亨網新聞中心
和訊股票訊息 11月25日,新加坡交易所(以下稱“新交所”)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稱“證監會”)宣布,雙方已合作為中國企業搭建直接上市框架,進一步鼓勵中國企業赴新加坡上市。
1月8日(周三)下午舉行的新加坡交易所“直接上市框架”解讀圓桌會,新交所執行副總裁兼上市部主任黃良穎(lawrence wong),新交所首席監管長鄧偉政(richard teng),新交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晞禔(christine lie)介紹“直接上市框架”下的上市流程與細節,與到會媒體分享該框架對於中資企業未來赴新上市的積極意義,並總結過去一年龍籌股的市場表現。和訊股票作為合作媒體,參加了此次會議。
會上,黃良穎主任先介紹了新加坡交易所“直接上市框架”事項。他表示,講新加坡,因為新加坡交易所是在新加坡里面,一定要認識新加坡,而且新加坡交易所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企業的平臺。因為從一個上市的角度來說,如果一家公司到一個地方上市,資本市場不是一個長久的關係,一定要有一個企業的基礎。第一是全球公司聚集地,在財富500強公司里面有1/3的公司在新加坡設亞太總部。第二,新加坡現在已經可以稱得上整個亞洲理財跟資產管理中心。第三,從一個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肯定有貿易,貿易就有外匯了。新加坡現在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外匯交易中心,我們已經超越了日本。而且近期在去年5月的時候工行在新加坡也拿到了中國的批準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批準,已經在新加坡可以做人民幣的清算。這個是在中國以外,或者是大中華地區以外唯一一個有這樣的基礎的地方。
再下面是企業方面,新加坡本身是亞洲的物流中心,有世界最大的燃油補給的港口,是全世界第二大的集裝箱碼頭。如果從一個離岸工程來說,可以說是全亞洲最大的,也是一個煉油中心。新交所不僅是一個金融中心,也可以作為企業中心,可以幫助適合的企業,如果這個企業到新加坡上市的話可以把我們作為一個跳板。 第二個方面,新加坡是一個信賴度很高的市場。
新交所38%的上市公司是來自境外的,就是這38%里面的47%是來自於大陸,如果大家跟其他主要的世界交易所相比,他們這個比例肯定比我們低。倫敦只是21%,紐約22%,香港、東京都很小。
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公司,大概有140多家,這里挑選了知名度比較高,大家也認識的,份額也比較大的。第一個是揚子江,是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造船廠,是2007年上市的,去年剛剛過了五周年。剛來的時候市值大概是25億,現在已經漲到36億。這兩年也因為船舶跟船廠情況被影響到了,本來最高的時候應該超過40億。
黃良穎主任表示,這個是在2013年10月份的時候中新雙邊合作的聯合委員會,有了“直接上市框架”之后境內公司赴新上市就方便很多了,特別是從國企來說,他們可以直接到新加坡來上市。
在2013年11月25日雙方正式宣布了直接上市框架。原則上根據這個框架,就是中國境內公司如果得到證券會的批準就可以到新加坡要求上市,中國公司一定要得到證監會的批準。
企業除了要向中國證監會申請到新加坡上市,最終到新加坡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審批。最終否決權還是在我們那里,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中國證監會不可能是他們說了可以到我們這里就可以,因為要依照我們的法規和條例。還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家公司走這個渠道到新加坡上市的話,它的會計、金融報告一定要用國際的金融水準,比如美國或者是新加坡的。因為我們是一個國際平臺,要幫我們的公司能達到國際投資者的要求。要不然的話再好的公司來了以后國際投資者要做很多工作的話,會有很多減分。這是跟證監會討論的時候一致達成的。
首先得到證監會的允許,你就可以來新加坡申請,當然這兩個過程不是一定要先后走,可同時進行,但我們不會在證監會沒有批之前就說你可以來新交所上市。另外,企業還要符合國際投資者的需要,他們一定要用新加坡國際或者是美國的會計準則來做。
這里我們就看一下流程了,開始我們這里有一個上市前是征詢,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你還沒有上市之前準備七七八八的時候,先到我們那里跟我們談談,介紹公司,看看有什么對條例的疑問,這樣的話我們在新加坡交易所的整個上市流程就非常流暢。我們內部定了一個標準,如果有好的檔案commit的話,我們應該在七個星期內就可以批,最快四個星期就可以做到,這是我們的流程。
企業先跟我們做了咨詢以后,大的問題大概都了解了。它就應該到證監會去了,做所需要的申請,這些在國內的法規上都有細節和資料。證監會看了以后,覺得沒有什么大問題的話,他就說好,你可以繼續走了,就會有一個受理的通知書,那個時候就可以正式到新加坡去申請。同時證監會會干他們該干的,我們會干我們該干的。但是證監會來了許可,然后我們也有權利在最後跟說你符合不符合上市的資格,你可不可以進行上市。
下一步就是向金管局登記招股書,就可以出去做路演等等。
這個是證監會和新交所走的路,我在這里停一停看大家有什么問題。
直接上市框架流程圖
---媒體問答環節---
問:我是財新傳媒記者。第一個問題,證監會審核的時間大概是多長時間,是不是參照h股的審核?如果證監會審核的話,對直接上市有什么樣的審核,是不是跟現在h股一樣,還是對相對核心的指標進行審核,還是偏重實質性一點?因為去年證監會是取消了h股上市的“456”要求,就是對h股去香港上市有一些放寬,想問一下新加坡上市是不是也是類似的財務指標方面的要求比較少一些?
黃良穎:我先回答,然后由趙律師補充。境內注冊企業去新交所直接上市沒有“456”的關卡了。證監會審批允許公司在國內上市主要是看公司在國內應有的東西,比如說執照、地契、有沒有漏稅等等,這個流程跟a股審批有一些差別。我們和證監會在審批上有分工,它看國內,我們看這家公司符合不符合我們的上市條件。
趙洋:第一個是證監會從審核上來說,是按照去年1月1號開始執行的新的規定,即取消“456”的規定。實際上是說跟h股原則上審核是沒有差別。
另外從門檻上來說,因為新的規定里面已經取消了“456”的限制,已經取消了上市門檻,包括在h股也是一樣的。企業上市完全是看上市地的要求,這是從上市門檻的角度。
另外從時間上來看,當然證監會一直在說盡快加快審核。因為去年1月1號執行新的規定,而新的規定出來之后有一些公司開始做申請,主要是在h股市場。從h股市場的參考來看,他們申請之后得到的批準是在12月份開始批出來第一批在h股上市,第一批是時間比較長,相信再往后不會這么長了。
而且去年批得比較慢還有一個原因,是一直在探討全流通的問題,所以去年時間會有一些耽擱。第一批批出來之后還沒有完全全流通,如果不是因為全流通的問題耽擱了,估計會很快。
黃良穎:我還要補充一點,如果從一家企業來說,如果以前用紅籌的方式去上市的話,現在走“直接上市框架”就不必用紅籌了,也省了很多時間,也省了很多錢。要不然的話你要重新包裝,你還要在外面設立公司,這個也需要時間。如果比較這兩個上市途徑用的時間長短的話很難講,因為直接上市框架剛剛開始,而借殼上市有的已經做了12個月,有的已經做了兩年。相對來說直接上市程式簡單,費用上也會低一點。
問:我補充問一下,我是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的。按照以前境內企業到境外注冊公司然后在新加坡上市的話,還需要國內證監會批準的程式嗎?以前我在國內有業務或者資產,但是用的是在國外注冊的公司。
黃良穎:境內企業到境外注冊公司然后在新加坡上市不需要證監會的審批。而直接上市框架不同,直接上市框架針對的是在國內注冊的上市公司,這就需要證監會的審批。上市公司是境外注冊公司在國內有產業的話,是不需要證監會的審批的。
問:剛才提到對國企非常便利的到新加坡上市,國企是區別於民營企業有便利的條件嗎?
趙洋:直接上市框架對於國企來講確實有很大的好處。做紅籌上市大部分是民企,國企有九七紅籌指引的限制,很難做紅籌上市。過去他們做直接上市一般是去香港,證監會簽了這個之后其實也是政策上的導向,鼓勵中國的企業用直接上市的方式去新加坡上市。對於國企來講,他們在境外做上市主要方式就是直接上市,所以對於國企來講,推出“直接上市框架”是很好的訊息。
問:第一個問題,在國內的企業里面上市有保薦制度,在新加坡的保薦制度是什么樣子的?
第二個問題,中國很多企業去美國上市發現很多財務造假的案例,在新加坡上市的企業里面有沒有企業造假的案例?新加坡市場對財務造假懲罰的力度是什么樣子的?
鄧偉政:在新加坡也是有保薦人條例的,只有在新加坡的監管局獲得營業執照,並且在新加坡交易所獲得許可的這些發行管理者才能夠擔任保薦人,而且新加坡也是世界上最先一批出臺發行管理人和承銷人懲罰責任的地區。如果你一旦是出現違紀的情況,既要承擔刑事責任,也要承擔民事責任。
黃良穎:國內保薦人是個人,但是新加坡保薦人是機構。
鄧偉政:關於第二個問題,欺詐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有發生,沒有一個地方是免於欺詐的。新加坡有非常好的法律制度和監管體系,而且對於保薦人是有保薦人義務規定的。的確在新加坡也會出現少數公司的欺詐行為,但是這個程度不像在美國那么嚴重。而且我們執法是非常好的,我們有三個監管機構,第一個是新交所,第二個是新加坡監管局,第三個是新加坡商務部。這三方進行了緊密合作,對於相關的欺詐行為進行調查,並且將相關人員進行追責。另外新加坡監管局和新加坡商務部都同很多地方都簽署了雙邊諒解備忘錄,如果希望對方協助調查的話,我們也會尋求對方的幫助。
問:我問一個問題,這個框架簽署已經有兩個月了,現在是不是已經有潛在的目標上市客戶,或者你們覺得可能的企業來自於哪些方向?站在企業的角度來講,現在有直接上市的框架,有面對h股和國內a股ipo的重啟。從他的角度來講最後選擇這個框架,會從哪些角度覺得會更便利或者成本更低?
黃良穎:在這個框架建起來之前我們一直在做紅籌的業務,我們現在也有公司在流程中,當然這些公司差不多全部都是紅籌,因為以前沒有這個框架。現在有了這個框架的話,新的公司會重新考慮需要不需要紅籌,因為最終要不要紅籌的模式是由公司跟他的股東來決定。他們決定的因素一家跟一家不一樣,要看具體情況等等。對於我們來說只是給他一個渠道。以前你用紅籌是因為沒有這個框架,現在有兩個渠道你可以選。我們是一個平臺為企業提供一個渠道,讓他很明確的了解如果走這個渠道企業會得到的是什么。
當然企業通過直接上市框架上市也需要時間,畢竟兩個月前剛剛達成協議,再下來又是年尾。現在我們開始做推廣的工作,之前大家只是聽說直接上市框架,但是不知道框架是什么樣,需要一點時間讓他們了解做決定。有人想上市了,現在要做的是另外一個決定:需要不需要用這個框架,還是要走紅籌。對於我們來說兩條渠道都沒有問題。
問:現在潛在的用戶或者你們在談的用戶是呈現很分散的公司特點,還是說偏重於哪個領域的?
黃良穎: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跟他們接觸的時候,我們不會考慮他有什么特點。我們注意的就是公司的質量能不能達到上市的要求。
問:我是上海證券報記者。第一個問題,因為證監會一直在推動境內企業赴外上市,想問一下簽訂上市框架是所有的境外交易所都需要跟證監會簽訂框架之后才能開展直接上市服務,還是說簽訂上市框架是新加坡上市的要求?
第二個問題,因為中國的a股市場也在推進注冊制的改革,也會在企業上市審核有一些變化。想請您橫向比較一下,如果現在一家到新加坡去上市所經過的審核,新加坡當地的審核跟證監會的審核有什么差異?
黃良穎: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新交所跟證監會交流,交流的結果是覺得有了這個框架可以幫助國內的企業,包括幫助國企到新加坡上市。至於其他的交易所證監會要不要跟他們有沒有這個協議,我們不能說。
問:我是金融時報記者。剛才記者的問是這樣,據我了解新加坡上市實行的是注冊制,a股現在也是在推進注冊制改革。想了解的是無論是境內企業,還是中國大陸的企業,或者是其他地區的企業,在新加坡上市符合什么具體條件?就是在6到8個月審核過程中需要哪些具體的流程?
黃良穎:先講注冊,我們新加坡的制度是你不需要在新加坡注冊一家公司才可以來上市,你可以用一個中國公司,你可以是香港公司,可以是馬來西亞公司,只要走這個框架,你就可以申請用原本的公司直接上市。唯一不一樣的是,你要到新加坡申請房地產基金或商業基金上市的話,這個基金肯定要設在新加坡。第二,很多人問你到底要在哪里注冊才可以申請?我們來說是沒有限制,但是注冊地有注冊地的條例,我們需要你們的中介機構,特別是律師看那些條例能夠符合我們上市的條件。因為我們上市的條件是這樣,注冊地的條例是那樣,你那邊的公司法跟我們向背的話,我們的問題就大了。
第三是門檻,我們有我們的門檻。我們的門檻有兩樣,一樣就是如果主板的話是量化的,量化還分三種。分別是:公司在上一個財年盈利,擁有至少三年的經營記錄且根據發行價格計算的總市值不低於1.5億新元;若公司在上一個財年僅有營業收入,則根據發行價格計算的總市值不得低於3億新元;公司在上一個財年稅前盈利達到3000萬新元,且擁有至少三年的經營記錄。此外,首次公開募股(ipo)上市的股票發行價不得低於0.50新元。我們凱利板,就是所謂中小企業板,它就沒有量化的要求,他要求的是保薦人,而且是特別批準的保薦人機構,如果肯站出來說這家公司符合上市的需求,他不是跟我們講,是跟投資者講。我們看的是整個企業的模型、背后的管理層、大股東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就它過。保薦人除了做擔保以外,還要持續下去最少要做三年的保薦人,幫助公司應付新加坡的法律跟我們條例的要求,這樣的話也是當保姆。
除了量化門檻,還有考察公司治理健全不健全、內控好不好、管理層到底有沒有需要的經驗,包括cfo等等。還有公司跟大股東、管理層方面有沒有利益衝突。有時候不可以說完全沒有利益衝突,但是最少要把整個架構講出來,在利益衝突的時候怎么樣把它擺平,最重要的就是市場化。因為我們是披露性的,要把你們好的、壞的以及風險等等都要寫在招股書里面讓人家知道。企業必須要符合我們的條例,包括披露條例,最終要不要買的話,是企業跟投行和股民三方決定。要知道詳細資訊,在網上都可以看到。
問:第一個問題,關於合作框架的達成是在2013年11月25號,這個時候是中國的a股ipo還沒有重啟,重啟之后對你們的預期有沒有影響?或者說這個框架的合作是基於中國a股暫停的考慮?
第二個問題,新加坡交易所對於上市節奏是會進行把控?比如說對於市場的行情好壞來影響你們對企業放行的速度?
第三個在中國新三板市場已經在全國進行企業掛牌,未來也可能轉板到主板市場來上市。現在凱利板到主板的轉板跟國內是否有可比性?
黃良穎:第二個問題,我們新加坡交易所沒有一個制度說什么時候就停,因為我們是市場化的交易所,企業上市成功不成功我們作為交易所很難影響。而且我們覺得市場化的話,投行如果認為做不了的話是不會做的。你如果看我們的市場,全球市場低的時候我們低,全球市場高的時候我們高,我們不是內在因素來控制。
第一個問題,談到a股的話,我們不是因為a股停了才做直接上市框架,我們跟中國資本市場接軌,跟中國公司上市已經十幾年了,我們是走長遠的路,我們是定位是亞洲門戶。我們跟中國的關係可以說是一個互補的關係,因為中國很大,它的上市需求量很大。我敢說一句,可能你把港交所、深交所、上交所加在一起有時候也不可能夠用。第二點有一些企業可能覺得到香港最好,有一些企業覺得留在中國就可以了,有一些企業覺得要到別的地方上市,我們針對的就是這第三類企業,我要向他們展示新交所是你們的選擇。
我給你們看的明細里面,揚子江為什么來新加坡呢?因為新加坡是船舶中心、離岸工程中心,gmg,中化等也到新加坡,因為新加坡是全世界的橡膠中心,這才是長久關係的基礎。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不是因為a股停了我們就做這個,a股發的時候我們就去別的地方。如果我們是一個亞洲門戶的話,中國在我們整個規則里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不管你是高是低,我能夠做的就做。
第三個關於創業板。我們凱利板也能夠升到主板,但是升的時候要滿足3個要求:第一,最少要兩年在凱利板的歷史。第二要升的時候要符合主板的要求,第三要在這兩年里面沒有公司治理的問題。
問:我是經濟日報的記者。剛才介紹在新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有140家,這140家企業都是境外注冊在境內擁有資產嗎?
黃良穎:大多數,大概140家是境外注冊。
問:極少數的企業是中國境內注冊的嗎?
黃良穎:好像是有4家。但是這4家來新加坡上市時間很長,從制度方面可能是走的不同的渠道。有一個是直接由證監會批的,有一個是很早以前證監會給了指標。
問:也就是說和直接上市沒有可比性的?
黃良穎:沒有關聯的,時間不同。
問:現在有公司向新交所遞交申請嗎?
黃良穎:中國企業有向新交所commit上市申請,但是說通過這個框架的話,目前還沒有,因為現在公布只有兩個月而已,還在初期,而且是年尾。
問:這個框架已經搭建好了,我們目前還在等哪些實質性的檔案或者規則出臺之后才會有企業進入到遞交申請階段?
黃良穎:不需要等任何檔案。
問:現在企業在申請時,尤其是國企對直接上市的反應和態度是什么樣?能不能談談跟他們接觸下來后,他們的態度是什么樣的?
黃良穎:我們向來跟國企有聯系,因為看到國企在這方面有需要,認為新加坡是一個值得考慮的上市地點。但是國企有國企的顧慮,有時候我們跟他們談的時候也不方便跟我們說。我們只知道他們有興趣跟我們談,有需要去了解我們的上市過程。這方面我們也不方便去問太多,因為國企上市會有律師跟會計師幫它做。
問:材料里面講到新加坡很多投資人也會看好國內的投資機會,現在他們更看好哪些行業的投資機會?
黃良穎:首先我們看到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公司,或者中國概念公司,他們的換手率比新加坡本地公司還要高。
新交所有一些行業板塊做的很不錯,當然我們的房地產基金跟商業基金兩樣的話在亞洲肯定領先,還有一個船舶跟離岸工程,船舶現在比較低迷,但是還是有公司來上市。離岸工程做的更好,因為現在原油、能源非常火。
第三是大宗商品。有很多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大宗商品公司在我們這里上市。
最後也是比較新的一個,就是礦業。這兩年在凱利板跟主板設立了對礦業板塊上市公司的特殊要求,來鼓勵上市。最近我們有很多礦業的公司跟我們談要到新加坡來上市。比如上個月有一家公司叫linc energy,它是做能源的,是從澳大利亞退市到新加坡來。它覺得澳大利亞的股民對國際礦業公司不大了解,反而我們的股民比較了解,因為新加坡擁有比較國際化的投資者的團體,能夠更多的領悟到它的價值,所以到我們那里上市。
還有一個是沒有察覺這么厲害的,就是所謂的醫療行業。新加坡有醫療服務、醫療產品,甚至是醫院都有上市。我覺得這幾樣的話我們會多一點人來跟我們談,國內也有,其他的國家也有。
問:還有關於公司治理方面的,新加坡可以提升國內企業的治理水平,能不能講講有那些表現呢?比如國企到新加坡上市之后治理水平提升的表現是什么?或者是有哪些工具或手段使他們提升?
黃良穎:首先,大家可以看到ppt中中國上市企業的市值變化,如果公司治理不好的話是沒有辦法達到如此好的成績的。
新交所有提供工具幫助提升企業的治理水平:
第一,每年新交所會跟新加坡董事協會在國內跟新加坡有四次的公司治理課程。我們也跟新加坡董事協會聯手舉辦一些比較針對性的董事訓練班。
第二,我們在推動公司跟投資者關係的緊密關係。如果你跟投資者有緊密關係的話,你會聽到投資者的心聲,你就知道他們想要什么。如果只是每年出四個報告的話,沒有跟他們接觸就不行。比方說我們有很多公司不是新加坡注冊的,有一些公司注冊地有法律,他們不可以在新加坡開股東大會,泰國就是一個。我們跟這些公司都達成協議,你不能開股東大會,但是還要在新加坡有一個交流會,跟本地的投資者見面,聽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也認識一下你們管理局。
我們要改變的是一個心態,不是簡單上課,而是一個心態。
問:在新加坡上市的費用跟在其他地方上市的費用相比較是什么樣的情況?在新加坡上市對行業有沒有限制,現在在國內有一些投資類的公司是不能上市的?
黃良穎:我們看的不是哪個行業,我們看的是這個公司企業模型到底有沒有問題。有時候在一個行業里面,你這個企業模型有問題的話,一看大家就明白了,如果上市就會有問題,我們就找出來。行業本身沒有限制,因為行業最終有沒有上市是投行、股民決定的,如果覺得你這個行業不好的話,他是不會投的。
另外是費用方面,我很難回答。我只能說因為一攬子費用,一個是定的,一個是浮的,浮的就是賣股票的。傭金方面,新加坡大概要看公司額度、價錢,應該是2.5%到3.5%左右,這是國際化的,美國加了一倍是7%,然后是其他投行、律師、會計師,這個浮動就不定了,因為要看公司大不大,這個很難講。但是應該是蠻國際化的。而且我要說一點,因為價錢跟傭金是掛鉤的,如果看所謂定的費用的話,從上市融資的表面來說應該不會很大,除非你的融資很小,那個時候你就要考慮要不要上市了。比方說你的市值有1.5億的話,上市費用應該不會占很大的百分點。
附:直接上市框架 q&a
什么是直接上市框架?
為響應中國政府鼓勵本國企業進行海外融資,積極尋求國際資本這一政策,新加坡交易所(以下稱“新交所”)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稱“證監會”)合作搭建了直接上市框架,允許在境內注冊中國企業赴新加坡直接上市。該框架規定了直接上市的相關流程,對中國發行人和市場從業人員提出了相關要求。
什么是在境內注冊的中國企業赴新加坡直接上市?
這指的是在境內注冊的中國企業申請以同一實體在新交所上市。
直接上市是否是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的唯一途徑?
根據新交所的相關要求,中國企業可以選擇在新交所直接上市,或者采取在境外注冊,在境內經營業務的方式赴新上市。在海外注冊的企業需要遵守注冊所在地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
在新加坡直接上市需要證監會的批準么?
根據直接上市框架,中國擬發行人必須事先獲得證監會的批準才能申請赴新加坡直接上市。
在中國境內注冊的擬發行人如何申請赴新上市?能介紹一下直接上市框架的具體流程么?
根據直接上市框架,擬發行人需向證監會和新交所commit上市申請。證監會審核申請書,審批通過后將授予擬發行人赴新加坡上市的行政許可。同時,擬發行人還需滿足新加坡監管標準和要求,方能接受審核。為了提高申請效率,擬發行人如有任何疑問,請在申請前詢問。
新交所為什么能夠吸引更多的中國企業在新加坡上市?
我們觀察到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為我們的投資者們制造了源源不斷的投資良機。中國企業也希望通過海外融資,尋求國際資本來促進企業在海內外的發展。作為亞洲門戶,新交所為可滿足新加坡監管標準、擁有良好公司治理水平的企業提供理想的融資平臺,使合適的企業與期待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投資者實現對接。在過去幾年中,我們不斷完善監管框架和相關規定,提高監管水平,適應日益變化的經濟、商業及監管環境。此次與證監會的合作將為證券市場提供更大的保障。
新交所是否正在降低對中國公司赴新上市的門檻?今後,新交所是否會收緊這項政策呢?
在對上市公司的審批和監管過程中,新交所堅決遵守國際標準,對各國公司一視同仁。根據直接上市框架,任何赴新上市的中國企業都需要事先取得證監會的批準,並且滿足新加坡監管標準以及新交所上市條例。
按照新的直接上市框架上市的企業和目前已經在新上市的中企有什么區別么?如果有區別,區別在哪里?
大部分已經在新上市的中國企業都是在境外注冊,在境內經營業務或者擁有資產。而根據直接上市框架申請上市的公司都在中國境內注冊,並且需要經過證監會的審批。
根據直接上市框架,新交所審批中國公司在新加坡上市需要多久的時間?
我們審核上市申請需要6-8周的時間,但是我們認為保證審核質量比節約時間更重要。
在今後的一年或五年中,預計會有多少中國公司在新加坡上市?
我們注意到中國企業對赴新加坡上市的熱情持續升溫,但恕我們不能進行任何預測。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