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港股李迅雷:庫存是怎樣煉成的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3-27 21:08產能過剩和庫存增加是當今中國經濟面臨的兩大結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說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危機特征就是生產過剩。故當今中國所出現的生產過剩現象,應該與市場經濟體制一定關系。這是正常的,總比計劃經濟下的產品短缺要好。但問題在於,其中是否有非市場因素導致的產能過剩和庫存增加呢?當前把去產能、去庫存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目標,這完全正確。但我認為,對於導致產能過剩或庫存增加的原因分析也很重要,如果導致問題的機理不了解清楚,那麼,新的產能過剩或新的庫存還是會產生。從邏輯上講,產能過剩或庫存增加,應該有供給和需求兩大因素,即供給過大或需求不足,都會導致產能過剩或庫存增加。筆者從09年起就關注國家發展戰略或政策不當可能導致的產能過剩或庫存增加問題。以下文章是筆者對2012年發表的《中國經濟結構存在誤判》的第三章的部分數據進行了更新,側重觀察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下各區域的投資效率,以此來說明當今三線及以下城鎮房地產庫存增加的原因,或中西部地區房地產庫存更為嚴峻的原因。主要觀點如下:1)09年曾發表《尋找中國經濟下一個崛起的區域》,經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加大對中西部和東北的投資規模,並不能提高產出(GDP),投入產出比反而不斷下降。2)繼續觀察6年至2015年,投入產出比下降的趨勢依然沒有改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並沒有因為連續15年的差異化投資而顯著縮小。3)勞動力往東、投資往西,這樣的資源錯配,或是導致人口凈流出地區房地產庫存增大的一大原因。4)以穩增長或保增長為目標的政績觀,是各地政府盲目引導投資的主要驅動力,也是導致產能過剩、庫存增加的因素之一。中西部地區持續高投入均衡發展是包括決策者在內的大部分人的共同願望,包括地區間均衡發展、城鄉均衡發展等。事實上,政府在促進西部、東北和中部地區的發展方面已經做了很大努力。政府為縮小地區間的不平衡作了不懈努力。比如,在1999年就提出並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采取了十大優惠政策,確實對西部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在2003年開始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戰略;2006年國務院又推出了「中部崛起」的計劃,這些促進區域發展舉措事實上已經涵蓋了除東部沿海地區之外的所有地區。表現為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和提供各項優惠政策。但這些地區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逐年上升並沒有帶來相應的經濟繁榮。如從2001年到2010年,西部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在全國的占比已經從17.72%提高到了23.18%;2014年進一步提升到了24.57%;中部從19.83%提高到22.81%,2014年進一步提升至25.54%;東部地區則從2001年的53.9%降至2010年的42.69%,2014年進一步降至40.81%。各區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比 資料來源:海通證券研究所於博提供16年了,中西部及東北的高投入並未帶來高產出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多年來不斷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卻沒有帶來GDP的同比增長。如從2000-2015年,東部地區的GDP占比僅從53.44降至51.52%,而西部地區只上升1個百分點,中部不到一個百分點,東北則不升反降。同樣,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投資高增長也沒能帶來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升,而且從絕對額看,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仍在擴大。2001-2015各地區GDP所占比例(%) 資料來源:海通證券研究所於博提供中西部地區從投資效率看(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對應GDP產出),1990-2000年,曾高於東部地區。如1990年時,東部為4.32,西部為5.08,中部為4.7,東北為4.24,略低於東部。2001年以後,漸漸落後,如今則遠低於東部地區。如西部地區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所產出的GDP已經從2000年的2.8下降至2010年的1.32(2014年進一步降至1.12),東北至2014年只有1.07了。而東部地區的產出率在2010年之前都在2以上,2014年也降至1.7。二十多年來中西部地區投資規模超前並被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其結果是投入產出比不斷下降,投資效率的低下。四大地區GDP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之比(%) 資料來源:海通證券研究所於博提供從上圖中可以看出,中國的經濟轉型之路還非常遙遠,即過去26年來,不論是中部、東北、西部還是東部,投入產出比一直在下降,說明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轉型比較成功的,也只有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了。重慶雖然增長速度快,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占GDP之比卻一直逐年上升,15年超過90%。五大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GDP比重 資料來源:海通證券研究所於博提供高投資導致了地方政府的負債率和當地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增加。據官方數據,中西部地區地方債余額之和超過東部地區,但中西部和東北的合計財政收入卻遠低於東部地區,這意味着中西部地區的償債能力不足,且財政預算要靠大量轉移支付來平衡,以2010年東部地區人均一般預算收支總額為100為例,則中、西部地區人均一般預算收入相當於東部的39%和48%,為此,需要中央財政進行轉移支付,如2010年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約4.1萬億,中西部地區的人均預算收入相當於東部地區的72%和97%。但作為財政收入貢獻第一大省的廣東,人均財政支出卻在全國各省市中排20名之後,僅為339萬外來工子女教育就要增加的支出是170億元(2011年數據)。而中西部地區盡管投資規模和轉移支付力度都大大增加,但中西部大部分地區的高投資由於缺乏規模經濟效益,其結果是投資低效益甚至虧損,如中西部地區70%的機場都是虧損的,高速公路的虧損率估計也超過50%,其中80%的資金靠銀行。這樣的高投資、高負債、高虧損率、高轉移支付的游戲可持續到哪一年?區域均衡發展:全球幾乎沒有的成功案例從1990年代末開始實施的區域振興政策,無論是西部大開發還是東北振興或中部崛起,政府的投入和銀行部門的信貸支持都是實實在在的,但投資效益卻令人憂慮,投資報酬率在逐年遞減。這種現象的發生,是可以用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來解釋的。如從全球來看,世界一半的GDP是由占世界土地面積1.5%的地方創造出來的,而這麼小的經濟板塊卻居住着全球1/6的人口。同樣,中國東部也只有國土面積的1/5,卻創造了一半以上的GDP。因此,規模經濟的特性就是集聚。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結論,經濟密度增加一倍,生產率提高6%,而與中心城市的距離增加一倍,利潤就降低6%。因此,大城市的積聚效應是最明顯的,如紐約的地方生產總值超過美國所有的州,人均GDP也名列世界第二。國內也是如此,如深圳的出口額曾經一度超過整個印度。而東莞也曾成為全球規模經濟中的神話:磁頭和電腦機箱占全球的40%,覆銅板和驅動器占全球30%,IBM、康柏、惠普、貝爾等電腦公司都把東莞作為重要零部件采購基地。中國服裝曾經有1/5出自東莞,而羊毛衫年產2億件以上,東莞還是中國家具的最大出口基地。所以,從歷史上看,世界經濟的增長就是靠局部來推動的,不均衡發展才是經濟發展的常態。以上這些數據和事例已經明確告訴我們,對中西部地區的高投入容易導致規模不經濟。事實上,中國中西部地區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存在規模過小的問題,就連東部一些城市也不例外,規模過小導致產出率的下降。雖然目前中國的交通狀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經濟學上的距離卻不等同於地理學上的距離,或僅以傳送速度來衡量的距離,它應該是衡量商品、服務、勞動力、資本、信息和觀念穿越空間的難易程度,故中西部地區僅僅通過修建高速公路來吸引產業資本是遠遠不夠的。1990年代末以來,政府除了不斷地提及「擴內需、促消費」,並希望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中西部的經濟發達程度能接近東部,推出了一系列區域發展優惠政策。然而,過去16年來傾斜的大幅投資,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卻沒有明顯縮小。早在1935年,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就提出的劃分中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愛輝—騰沖一線,這條被稱為「胡煥庸線」的人口地理分界線。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着96%人口,即便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一格局仍未被打破。地理格局決定了經濟的區位優勢和劣勢,逆地理環境的政策和逆要素市場化組合的政策,都會導致巨大浪費。房地產庫存增加根源:高投入難以提升城市競爭力中國的城市化過程實際上就是經濟集聚和規模經濟的形成過程,目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處於快速推進階段,但究竟哪些城市最終會成為帶動周邊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我們可以從城市競爭力的角度來進行判斷。中國社科院每年都會發布《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從09、10兩年的綜合競爭力(增長、規模、效率、效益、結構、質量)來看,前十大城市中除了香港、台北和中部的長沙之外,其余的都是東部沿海省市,如珠三角(深圳、廣州)、長三角(上海、杭州)和京津地區(北京、天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珠三角地區,因其一些分項競爭力排序中領先的城市非常多,如東莞、深圳、廣州和珠海均進入對外開放競爭力前十,而東莞和佛山則在經濟效率競爭力方面進入全國各大城市十強。而作為環渤海經濟圈中的山東,也有不少城市進入分項競爭力指標的十強,如青島、煙台、威海等。時隔5年後,再看一下《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5》,前十大城市中依然沒有一個城市屬於中西部地區或東北。前30大城市中,也僅有成都、重慶和鄭州三個省級以上城市入選。前50大城市中,中西部及東北被列入的,除了大慶之外,其他均為省會城市。 數據來源:中國社科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5》在中國長期推行的城鎮化戰略下,中小城市數量增長過快,而大城市人口集聚度不足。如中國百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占比過少,其人口只占所有城市人口的47%,而全球的平均水平為73%。中國的大城市化率不僅遠低於四小龍,還低於印度、印尼等欠發達國家。再看2014年各省的GDP相對於固定資產投資的投入產出比,超過2的分別是北京、上海、廣東,之後是浙江(1.7)、江蘇(1.52)、天津(1.5),無一例外的都是東部沿海省市,其中上海以3.92的高產出遙遙領先。低於1的,分別是西藏、甘肅、青海和寧夏,接近於1的,分別是內蒙、寧夏、陝西、貴州。因此,投入產出比也是衡量一個地區是否達到規模經濟的重要指標,如單純從各個省份GDP的增長率的排序看,發現內蒙、寧夏、青海、新疆等地是比較領先的,但內蒙主要靠礦產資源的開發來拉動經濟增長,難以帶動周邊經濟發展。環渤海區域中天津的GDP增速前三年都排在東部地區的前列,但是投入產出比卻不高,非常值得關注,因為天津的良好地理環境和日益提升的城市競爭力都有利於與北京等一批城市一起成為環渤海地區的增長極,這個增長極或許是繼珠三角和長三角之後的新增長極,缺憾之處是遼寧和河北的競爭力相對較弱。而更值得看好的還是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這兩個增長極的擴散效應,如河源、惠州、清遠等城市的崛起,使得珠三角的中國經濟增長的龍頭地位更加鞏固,而安徽的合肥和蕪湖如果也能吸引更多的資本和產業,則會使得長三角經濟的輻射性進一步提高。正如香港、台北、新北等70年代崛起的城市至今仍保持強盛的競爭力一樣,珠三角和長三角城市的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還是非常具有優勢的,但目前中國的大城市化率還是遠低於全球水平,未來像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天津等這些城市的規模應該更大,人口、資本、技術、信息等將更集中。中國能夠發展成為全球中等收入水平的國家,主要靠東部地區規模經濟的形成和大量的移民(至2015年底,中國有2.7億的農民外出或就近打工)。這幾年來,東北經濟增速回落明顯,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高速增長估計也難持續下去,如內蒙、山西等經濟已經快速回落。無論是投資回報率、規模經濟要求還是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都難支撐中西部地區的長期高增長,故今後能夠持續發展的區域還是在東部,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都應該幾個具有規模經濟優勢的區域內開展(主要集中在東部)。應以區域間的人均GDP均等化為目標中國經濟發展在地區間的不均衡性將會維持下去,世界經濟發展史也證明,崛起的區域總是集中在極小的地理范圍內,只有這樣,生產要素才能獲得最佳配置。以勞動力要素為例,據2014年國家統計局數據,在中國外出農民工來源構成中,中部和西部地區外出農民工比重接近70%;按輸入地分,東部地區吸納外出農民工占外出農民工總數的60%,中部地區占21%,西部地區占19%。可見人力資本的流向主要是從中西部地區流向東部地區。2000-2010年,廣東已經成為人口第一大省,這就是移民流入的結果。假如中西部的一些落後地區人口大量減少,則這些地區人均資源擁有量就大大增加、收入水平可以相應上升。發達國家的經濟集聚化過程值得我們借鑒,如德國漢堡的人均和每平方公里GDP分別超出東北部落後地區的2倍和100倍,但兩個地區的福利卻沒有差異,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差無幾。近年來中國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幅度幾乎無差異,這意味着相對收入差距沒有縮小,而絕對收入差距卻在擴大。從資產要素流動的角度看,我國人力資源的主導流向與產業資本主導流向正好相反,人口向東、資本向西,這是否意味着生產要素的錯配呢?發展戰略制訂上應該透過現象看實質,遵循市場化原則,順勢而為。期望國內所有落後地區的經濟都能崛起是不現實的,但不同地區間的居民收入差距需要縮小,這主要通過人口的自由流動、人力資源與其它生產要素的匹配度提高和政府的轉移支付來實現。此外,對於哪一個區域是否將崛起或持續發展,政府的引導和激勵作用不容忽視,但也需要做客觀評估,真正決定區域經濟發展、壯大和最終能崛起的,還是由市場來決定的。比如2010年之前,溫州並沒有享受到政府太多的扶持政策,而它卻成為全國的民間金融中心,決定着民間市場利率,溫州的每天飛機進出航班次甚至超過某些省會城市,這些都說明市場的誠信環境、私人資本牟利的本能,都要比政府的戰略規劃更有力量。部分地區將出現房地產庫存剛性化正是由於一直以區域均衡發展為目標,不少地區為了穩增長,不惜代價開展造城運動,在投資方面已經嚴重透支了未來。因此,鬼城現象屢有出現。隨着產能過剩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不少地區的產業優勢逐步喪失,這就意味着當地的就業機會不斷減少,資金撤離,社會公共服務等也難以維系。那麼,這類地區的房地產過剩問題,恐怕就剛性化了。正如有人所說,炸掉房子是最好的去庫存辦法。即便像發達的經濟體,如美國、英國等,也存在由於產業優勢弱化而導致的「空城」現象。美國的汽車城底特律就是一例,即隨着美國國內汽車市場的飽和,。而中國的汽車產業在不久的將來也將面臨產能過剩問題,這可能是繼煤炭、鋼鐵等產業之後的又一個過剩產業。因為中國的重化工業化也早已到了後期,東北經濟的衰落,人口的外遷,就是重化工業衰落的體現。此外,中國人口的流動還遠遠沒有結束,只要經濟能夠維持增長,以人均GDP均衡為目標的區域間人口流動還會延續下去,即落後地區人均GDP的提升,主要靠人口外遷。這對於部分中西部地區的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房地產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還沒有考慮到人口老齡化因素。因為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肯定是農村或落後地區。因此,要謹防為了去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的房地產庫存,導致社會資源的進一步錯配;更要防范為(博客,微博)了去庫存而讓當地老鄉加槓杆,將企業的不良資產轉換成居民的負債。 來源:微信公眾號 李迅雷 lixunlei0722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本新聞來源:和訊網)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文章標籤更多上一篇大陸1-2月工業利潤止跌回升 專家:復甦信號浮現下一篇三個關鍵詞,看懂習近平眼中的「十三五」發展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