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訴訟類法律電商春天還太過遙遠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8-24 10:19
在新一輪創業浪潮襲來之際,無數垂直細分市場迎來了他們發展的春天。近來一段時間,“新入者開啟新玩法”、“新融資助力老牌法律電商奔跑”、“bat巨頭投資法律電商”等一系列利好訊息紛沓而至,發展多年的法律電商市場也傳出了春天將至的訊息。
在一片唱好聲已經讓部分創業者逐漸浮躁起來的情況下,作為一名關注法律電商多年的it作者,正如當年一篇《法律電商的品牌之路,光想不做?》的報導不好聽卻很討喜一般,小謙想繼續說點不太好聽的話,希望可以更好地促進法律電商健康發展。
法律電商越來越火 行業爆發的前奏已經響起
不可否認的是,當綠茶網、法率網、贏了網、網律、知果果等一系列新入者走進法律電商行業;當老牌法律電商平臺易法通成功獲得千萬級b輪融資,估值過億;當綠狗、找法網、法斗士、110網並未在電商洗牌大潮中消失。相較於兩年前的法律電商市場,如今的法律電商行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著萬眾創業時代成功開啟,海量的法律需求也和大量的創業公司一同前來,甚至就連原本高不可攀的bat級巨頭資源也開始滲入法律電商,這是一個好訊息。也正是在法律服務市場規模還在隨著市場紅利不斷膨脹的情況下,法律電商在最近幾年內的確會越來越火,出現專注於法律電商服務的上市公司也非不可能,關於整個法律電商行業的發展前景,即將爆發這是沒有爭議的。
但在法律服務主要分為訴訟業務和非訴訟業務的情況下,當一大波新入者沖進訴訟類法律電商市場的時候,我卻不得不潑點冷水:訴訟類法律業務在短時間之內難以推動法律電商行業發展,短期內想靠訴訟類法律業務推動行業發展恐怕會是一場夢。
一、中小企業是法律電商的主要付費客戶,但中小企業非訴訟業務遠多於訴訟業務
政府大力支援互聯網+,不僅給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也新生出大量的中小型創業公司。這些創業公司的存在,便給整個法律電商行業的爆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國家工商總局2015年5月發布的《全國市場主體發展報告》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137.8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20.4%,截至5月底,全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7264萬戶,其中企業1959.4萬戶。以9000萬戶中小企業/中小市場主體為總數,按照30%的活躍率,整個市場上目前最多將擁有2700萬法律電商潛在服務對象,有這些中小企業的幫助,整個法律電商行業都將會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但據筆者從某法律電商獲取到的內部經營數據顯示:每家中小企業平均每年的非訴合同文書服務在24項左右,而每年平均6家中小企業才有一家產生小額訴訟需求,例如勞動仲裁、貨款糾紛、工程款糾紛……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筆者個人認為,以和為貴的傳統思想已經深入中國人的靈魂,在合作合伙、采購銷售、貨款糾紛涉及金額不夠大的情況下,為繼續保持合作關係,中小企業往往只能處於被動一方,常常選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而當中小企業真正遇到了大官司之時,這場官司或將直接決定企業的生死,為求取得最好的官司結果,貿然地因為價格優勢去網上盲目選擇不知名律師顯然並非上上之策,找熟人朋友圈或就近知名的律所推薦更合適的律師,將更加穩妥。
所以,雖然筆者也相信,訴訟法律電商平臺,能夠幫助用戶找到他們心儀的律師,但正如當年人們對於網購商品的真實性持懷疑態度一般,幾乎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官司輸,人們對於官司的重視性直接決定人們對於互聯網律師的信任力,不經過漫長的時間洗滌,通過互聯網資訊平臺找律師解決官司的行為便很難成為主流。
而相比之下,中小企業在創業經營的過程中,諸如勞動用工、買賣銷售、合作合伙等的合同起草審查、拖欠款催收、專利商標注冊、法律咨詢等非訴訟業務確是無可規避的。為什么現在接觸的中小企業老板的法律意識好像“越來越強”?因為他們在企業運營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吃過因為不懂得規避這些風險而來的虧和損失,所以他們尋求專業的律師建議,實則也是在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更好地保護企業的權益。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律意識可謂是“被迫”逐漸增強的。
因此,並非中小企業沒有法律官司就沒有法律需求,縱然法律電商的法律訴訟服務價格要遠低於傳統律所,但因為整體的訴訟需求不夠大原因,中小企業對於非訴訟業務的需求要遠遠比訴訟業務多。由此一來,盡管創業大潮里海量的創業型企業能成為法律電商平臺的潛在用戶,但經過一番篩選之后,中小企業的需求特性將導致中小企業短時間內不會對法律電商平臺的訴訟業務發展帶來明顯的幫助。
二、家庭和個人是法律電商主要用戶 ,但個人訴訟業務在互聯網上的爆發仍需等待
中小企業在助推法律電商非訴業務的發展,大企業的全部法律事務一般也有專業團隊的操盤,這時只有家庭和個人的力量是訴訟法律電商不容小覷的力量。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多年之前就已經突破13億人口大關。而人作為世界上最復雜的生物之一,常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引爆長期積累的恩怨,最終走上法庭。據openlaw已收集的2014年法院所有公開數據顯示,民事訴訟案件占案件總數的72%,而民間借貸、離婚、交通事故、買賣合同、金融借款糾紛又占了民事案件的82%以上,由此可見個人或家庭用戶的法律訴訟需求有多龐大。
據筆者與多家法律電商行業人士溝通了解,幾乎每家法律電商平臺都說免費法律咨詢的需求量是最大的,但是轉化呢?幾家都沒有給出詳細的數據和明確的答案。但是,據openlaw數據顯示,民事訴訟案件中有55.96%是無代理的,行政案件74.8%無代理,刑事案件更是高達84.44%無代理。這是一種什么概念?大量需求,低額轉化!在這樣的情況下,訴訟類法律電商的春天,或許還需等待!
參考數據來自openlaw的《2014年中國判例數據研究報告》
而另一方面,隨著國人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大量的個人和家庭也開始以有效的法律文書來保護自己或自己的家庭,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買賣二手房尋找律師審合同;租房上網下范本、看下注意事項,和人合作吃虧后也學會了“先小人后君子”;離婚更是要讓律師幫自己爭取財產和撫養權……這便給法律電商平臺的非訴訟業務(各類法律文書)帶來了發展機遇,甚至因為法律平臺曾靠譜地幫助個人解決過法律問題,個人一旦真正碰上官司反而會優先選擇這些法律電商平臺。
因此,在“屌絲用戶”借助互聯網平臺免費咨詢;中層白領級用戶有熟悉律師或律所;家庭個人短期之類對於訴訟需求不大情況下,要讓家庭個人用戶助推訴訟業務發展,還需要漫長的時間等待來培育家庭個人用戶法律意識和付費意識的共同提升,法律電商的訴訟業務方能憑借家庭個人走得更好。
法律電商旨在改造法律行業,法律電商律師聯盟不易做
無論是早期的it軟件還是如今非常火熱的各類互聯網工具,互聯網時代的產品之所以受到如此多人的歡迎,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源自於互聯網在講傳統產業改造的過程中,將很多傳統服務變得標準化,既方便用戶又便利服務者,從而提升溝通和服務的效率。而無法標準化的行業,也是很難做到規模化,從而達到投資者對未來發展的預期。
在法律電商剛剛出現在中國市場中,人們就曾因為當時國民法律意識淡薄和法律服務難以標準化的原因唱衰過法律電商,但事實上,法律電商的初衷就旨在適用互聯網的力量改造傳統行業,經過各大法律電商平臺們的共同努力,如今不少細分的法律服務就已經成功被互聯網標準化,又一次證明了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的能力。
據筆者對幾家法律電商平臺的了解下來,目前唯一提出“法律非訴訟類業務標準化”概念的平臺,似乎就只有老牌法律電商平臺——易法通。從法律咨詢、合同起草、合同審查、企業規章制度合法性審查、股權事務管理、標準化法律催收服務,到為企業建立並管理法律事務檔案、為企業提供企業法務自助咨詢數據庫檢索和使用服務,靠數據庫的支撐,實現標準化全流程服務。按照一家中小企業平均每年法律文書達到24項,而每項至少需要300元/份的數據,結合上文說談及的2700萬法律電商服務對象,就能定位出以法律文書為主的非訴訟業務的市場將能到達千億級別。
盡管如此,但法律電商出現的意義,旨在使用互聯網的方式改造傳統律師行業,僅僅只是改造好了非訴訟業務的遠遠不夠的,怎樣讓律師加入法律電商平臺的律師聯盟?怎樣幫助律師的訴訟業務盡量標準化也是法律電商平臺需要思考的難題。
知乎上關於律師人生發展的問題中曾這樣顯示:要成為一名律師,首先得通過司法考試取得法律職業資格,然后還要在律師事務所實習一年,進而通過考核后成功獲得律師職業資格。按照這樣的道理,一名真正可以負責案子的律師至少需要1年多的時間才能真正熬出頭來。
因此,一邊是大律師已經不缺知名度,律師聯盟遭遇大律師擺譜的情況細數常見,一邊是律師聯盟哪怕是嘗試通過平臺推出新法律明星,要真正可以吸納大量可以直接跟進案子的律師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兒的情況下,法律電商律師聯盟不易做。
那么,在短時間內之類因為中小企業非訴訟業務多於訴訟業務、律師訴訟服務難以標準化、律師聯盟不易做的多重做作用下,法律電商究竟要怎么樣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呢?訴訟業務的未來還很遙遠,怎樣熬到訴訟業務興起的時候呢?筆者有兩大建議:
1、非訴訟業務將迎法律電商春天 抓住非訴訟業務機遇
如上文所說的一般,非訴訟業務能直接滿足當前主流創業型中小公司的基礎法律需求;非訴訟業務比訴訟業務更容易標準化;能與當前萬眾創業的潮流深度契合在一起;在短時間內有比較清晰的市場發展脈絡等原因,都將成為非訴訟法律業務迎來法律電商春天的前兆。法律電商平臺們抓住非訴訟業務的機遇,將能幫助企業在必須煎熬的幾年時間內更好地生存著。
2、訴訟業務不要輕易放棄 垂直細分是王道
從目前來說,雖然有不少律師還在排斥低收費的法律電商平臺,給行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但之所以還有律師愿意與法律電商平臺的訴訟類業務合作,也是源自於互聯網渠道對於律師個人品牌的價值。因此,做高階私人律師;做專注於知識版權的訴訟業務;做專注於互聯網行業的訴訟業務;更大力度地推薦免費法律咨詢業務,便是各大訴訟業務類法律電商要將平臺業務垂直細分化的方向。也憑借著垂直化的品牌優勢,法律電商平臺能夠更好地幫助律師樹立品牌,最終就能幫助平臺在法律電商市場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筆者對法律電商行業的市場也是充滿了期待。在目前非訴訟類法律業務難以標準化的情況下,另辟蹊徑活下去或許也是各大法律電商值得深思的地方。
作者:小謙,互聯網觀察員,微博@小莫謙,微信聯系net1996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