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協議簽署后東亞戰略格局的破局期可能到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8-21 08:05
對於俄羅斯這個國家和民族,我們要認識其歷史特質和民族性。這也是一個戰斗的民族,但是百年來和西方國家也有過很多戰略合作,即使是死敵。但是,這個國家與西方的戰略互信是很難建立的。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俄羅斯這個國家的百年史。上個世紀的十月革命之后,蘇聯被全球圍攻,成為一個戰略孤島。美國自富蘭克林•羅斯福上臺后,為了策動第二次世界的大戰,不僅暗中資助德國,提供資本和技術幫助德國重新武裝;而且在大蕭條時期,向蘇聯轉讓了很多工廠,這些工廠和相應的技術技師,幫助了蘇聯的大規模工業化,記得1933年和34年是蘇聯工業投資的高潮。美國這么做是為了給英國的霸權體系埋下炸彈。
蘇聯不僅和美國合作,也和希特勒德國合作,最著名的就是1939年,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美國二戰后取代英國,取得世界霸權,一方面利用蘇聯使歐洲碎片化,美蘇共同占領中歐和西歐,另一方面又有意扶植中國在東邊看著蘇聯,這也是美國力挺中國進入聯合國五常的原因。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走向聯合,美國通過幫助中國,付出很小代價,挑動中蘇持續消耗,主要消耗點就是越南和阿富汗。直到90年代初蘇聯解體,最終在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中被擊倒在地。
是俄羅斯這個國家和西方既對抗、又合作了上百年。在這段歷史中,和西方國家大層面上是對抗為主,有那么幾次,戰略環境極其險惡,比如一戰后被西方國家全球性軍事圍攻和干涉,二戰時被德國幾乎滅國,而在1998年金融危機中又被搶劫一空。基於深刻的歷史教訓,俄羅斯人會和西方有限合作,但是對西方的戒心卻是與生俱來!俄羅斯與西方無法建立有深度的戰略互信,大多數時候是相互利用。這種民族心理來自於俄羅斯國家生存經驗和教訓的積累,而且無數的事實支撐這種民族心理的形成,想一朝改變,是不可能的。這種心理的形成,也源於歐洲的民族衝突的千年性質,也就是鄰居之間有相互捅刀子的習慣,不得不睡覺的時候都爭著一只眼睛。
美歐俄陷入烏克蘭衝突中的泥坑
新世紀以來,因為美國對中國的遏制,炒作中國崩潰論,同時將油價從20美元一兩年內提高到100多美元,客觀上給了俄羅斯經濟恢復的機會,至少石油收入支撐了俄羅斯的軍事機器存在。這也是一個美國對歐亞大陸全面遏制,摁下葫蘆浮起瓢的時代,重點抑制中國,也就有必要放任俄羅斯和歐洲。后面俄羅斯發展太快,又放下中國去重點壓制俄羅斯。總體上是為霸權維穩。
去年,美國挑起烏克蘭危機,其實在全球的戰略攻勢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因為全面遏制,突出重點,是要讓美國國力消耗的。看看美國人給烏克蘭代理人的資助就知道了。摳摳索索給了不到三十億美元“貸款擔保”,最後派了300人的軍隊進入烏克蘭。烏克蘭面對俄羅斯這么個大國,憑借美國的這點投入夠干什么?最後因為貸款還要烏克蘭自己還,也就是烏克蘭人那自己的國家利益為美帝做了嫁衣。
所以普京看出了美國的虛弱和外強中干,在克里米亞發起強硬反擊,一個耳光打了回去。美國因此發動制裁。在政治軍事層面,美國拿俄羅斯沒辦法,俄羅斯在聯合國有否決權,軍事上,美國不敢直接動手!那么制裁主要是經濟,而經濟上,俄美之間經濟關聯度不大,也就是相互投資和貿易微不足道。對俄制裁的主要力量就依賴歐洲。
去年中,即使美國大幅壓低油價,但那時對俄羅斯的影響並不如媒體所呈現的那么恐怖。因為俄羅斯輸往歐洲的主要是天然氣,而美國去年只是拿本土頁岩油氣忽悠歐洲,不過美國頁岩油氣業卻給自己的壓低世界石油價格的搞法搞死了。也就是歐洲的天然氣來源還得依靠俄羅斯,天然氣價格也是長期合同價格,歐洲沒替代來源,哪里有壓價的本事和憑借?俄羅斯的對歐能源出口依然規模龐大,即使未增長。
因為美國掌握北約主導權,在美國要求下,歐洲也參與了對俄制裁。但是歐洲對俄制裁,得讓位於歐洲現實的能源利益,制裁自然變形走樣,淪為空架子。因此歐洲一方面慢吞吞、不痛不癢地公布對俄制裁措施,另一方面,由於俄羅斯暗中勾連,眉來眼去,歐俄內心里可不想紅臉,紅臉對誰也沒好處。
在這種前提和背景下,歐俄“相互制裁的對手戲”粉墨登場,兩家制裁對方,商量著來!歐洲不敢俄羅斯向歐洲輸送能源的相關產業嚴厲制裁,同時假俄羅斯之手,打擊跟緊美國的波蘭、加拿大、芬蘭。俄羅斯也就憑借著輸歐的烏克蘭油氣管道說事。兩家演戲給美國看。
而在歐美兩家內部,都想對方往前沖,去和俄羅斯消耗,這是烏克蘭衝突的具體情況。兩家都是嘴炮多,實際拿錢和出力的時候,都有難色!
美國因為烏克蘭衝突是自己推動和挑起來的,意圖是推動歐俄爭斗,毀掉俄歐新關係的進程,一方面壓制俄羅斯,另一方面就是想策動歐洲資本逃向美國。美國因為歐俄的演戲制裁,在烏克蘭目前想達到目的遙遙無期,美元升值、退出qe給歐洲qe騰地方,結果最終引來歐洲加入亞投行,歐洲資本東向尋找出路。后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歐洲四大國加入亞投行。
對烏克蘭而言,區區30億美元和300名士兵,就想烏克蘭沖在前頭去與俄羅斯大戰,美國太一廂情愿。因為烏克蘭的工業,特別是軍工,都是俄國制式,而不是美國制式,美國想武裝烏克蘭,那就意味著要么整體將烏克蘭軍工工業美式化,要么就是源源不斷地給烏克蘭輸送武器。不僅如此,還要向歐洲國家支付高額的過路費,記得巴基斯坦,美國給的通往阿富汗戰場的過路費每年100億美元以上。
歐洲不斷督促美國給付制裁俄羅斯的好處,也就是戰略對價,一方面,美國許諾的頁岩油氣沒了,歐洲qe可能會被美國抄后路。另一方面,美國得拿出新東西來滿足歐洲,所以去年底歐盟通過決議,承認巴勒斯坦國!含義是要分享中東事務的主導權。
如果美國退,那么烏克蘭的麻煩就不得不又歐洲來處理,也就是歐洲接過對俄事務的主導權,一旦歐洲自己做主,那么北約就名存實亡!因為北約的假想敵就是俄羅斯!典型的例子是歐洲拋開美國,試圖與俄羅斯、白俄、烏克蘭等簽訂四國協議,歐俄方面都在互通款曲。
美國如今在烏克蘭還賴著不走,歐洲要求支付制裁俄羅斯的戰略對價;逼債逼狠了,美國就耍賴,就有巴黎爆炸恐怖事件和法國航母進軍波斯灣。 這也是美國在烏克蘭衝突中進退兩難的根本原因。美國無法退出,歐美俄三方只能在烏克蘭相互僵持,誰也不能后退,誰退誰倒霉!因此我們看到了烏克蘭問題的長期化,美歐俄在這個泥坑中陷入僵持。
中俄關係和上合組織非軍事化
面對美國的戰略壓力,俄羅斯一方面與歐洲暗中勾連,關門協商,另一方面就是和中國聯系,4000億美元的大單由此出籠。俄羅斯拉攏中國,也是給歐洲和美國看的,告訴歐洲人:別徹底倒向美國,因為東方銷售市場,俄羅斯可以掐斷歐洲能源管道;給美國看的是,俄羅斯不是一戰和二戰時期被全球圍堵的蘇聯,我們可以面向東方!另外,俄羅斯也開始加強在中東版面,給埃及銷售武器,援建核電站,在塞浦路斯建設海軍基地,和中國在地中海軍演,支撐敘利亞的戰略節點。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發表重要演講,首次提出了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明確提出,中國致力於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愿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由來。
自從去年俄羅斯4000億大單之后,這是俄羅斯的戰略姿態,因為中俄油氣管道2018年才會開通,而且俄羅斯拒絕在石油人民幣期貨問題上背書。從而中國也就表示,對俄羅斯只能提供力所能及的(戰略)支援。
中俄關係里面,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上合組織,群友們也關心上合組織為何沒有軍事化。我們知道,我國迄今為止還是奉行不結盟政策,也就是不想本國的國家利益被他國的國家行為捆綁,這也是一種戰略自信,我們能夠應付更嚴峻的戰略局勢。中俄之間只是因為各自的國家利益相互戰略策應,絕不想戰略捆綁。
上合組織沒有軍事化,本身就有拆解美歐同盟的意圖和美國東亞同盟的意圖。主要是給歐洲留有余地,支援歐洲自主,擺脫美國政治控制。不給美國強化北約的理由和借口。這一手,目前已經看到成效,比如歐洲在格魯吉亞問題上的態度、此次歐洲反恐不再借用北約軍帽,歐洲主要國家撤走阿富汗駐軍,等等。
在烏法峰會前,上合組織擴容面臨中俄的分歧障礙,伊朗、巴基斯坦是觀察員國,還不是正式成員國。如果我們要求巴基斯坦、伊朗加入,那么俄羅斯可能就會要求白俄羅斯、印度和敘利亞加入。盡管峰會的結果是中俄拿巴基斯坦加入和俄羅斯拿印度加入相交換。所以上合的目前態勢,還是不想推動世界向兩極或者東西方陣營分化。上合一直沒有軍事化,意在拆分拆分美歐同盟關係和北約。
陸上絲綢之路河海撒謊能夠絲綢之路的微妙平衡
一帶一路戰略也是我們的戰略手段,也是在當前全球博弈的背景中產生和運行的。分為海路和陸路兩部分。陸路部分,按照俄羅斯的想法,是借助於西伯利亞大鐵路,也就是中歐物流的過路費俄國獨吞。因此,我們也就不想出現這種局面,在南北中的三條線路中,我們走的是中線。
去年,習總去德國杜伊斯堡接車,給了美國一種戰略暗示:也就是中歐的絲綢之路不容干擾,同時壓迫美國從阿富汗盡快撤軍。當時,渝新歐有兩列火車到達歐洲,一個是德國,另一個是波蘭。正是習總訪歐期間到達。
如果美國干擾中歐的海上商路,那么,中國就會和俄羅斯一起,將陸上絲綢之路徹底打通!所以迄今為止,我們的通過南海、印度洋、地中海的海上商路,暫時太平無事。
我們目前走海路,一方面是因為海運成本低廉,另一方面是俄羅斯要價太高,包括今年初,俄羅斯聯合中亞國家搞了一個“歐亞同盟”,也就是要價!“歐亞同盟”於今年元旦出籠,俄羅斯進一步鞏固中亞的前蘇聯勢力范圍,也就是一方面對沖中國在中亞的經營,另一方面就是聯合陸上絲路的諸國,以便於在陸上絲綢之路的談判中提高報價。
所以,我們通過一帶一路西進,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之中,也是在為我們爭取時間,經略印度洋。一帶一路的第一個節點起步,我們看到了,也就是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
其實在目前情況下,俄羅斯成了美國的戰略壓力的主要承擔者,俄羅斯已經被兵臨城下。在俄羅斯拒絕為石油人民幣期貨背書之后,我們也在推動伊朗和美國緩和,從而坐觀歐俄美在西方爭斗,作壁上觀。如果我們和美國在東亞搞出大動作,實際上是在分擔俄羅斯面臨的戰略壓力。
今年的烏法上合峰會和金磚峰會同時召開,對我國而言,進一步打開了亞投行和“一帶一路”成長的戰略空間,借助伊朗終於坐上的中東博弈的牌桌;並且開始利用美歐俄在西方的博弈和相互牽制,設法將中東問題和東亞問題關聯起來,從兩核聯動走向在東亞明確要求美國向我們轉讓戰略利益。對俄羅斯而言,因為這兩個峰會的經濟含義居多,為俄羅斯經濟的轉折與繼續恢復,好處莫大(博客,微博),實際上也增強了俄羅斯和美國繼續對抗的底氣。
短期而言,因為俄羅斯在四大勢力中屬於最弱一方,我們對俄羅斯的戰略策應還不能撤銷。必須讓它們在西方互掐,消耗,我們進入又一個大幅度蓄養國力的時期,同時迎接東亞戰略破局的戰略視窗期的到來,解決東亞問題也是在他們、特別是美國都無力東顧的時候。
伊朗對戰略伙伴重新選擇與伊核協議
伊朗疏遠俄羅斯,靠向我們,與其說是美國安排,不如說是伊朗主動選擇,當然是基於伊朗自己的國家利益。因為伊朗的國家安全需要雖然可以得到俄羅斯的背書,但是伊朗的經濟和民生問題的解決,俄羅斯則力有不逮。因此在經濟上,俄羅斯的短板存在,伊朗也就一定程度上成為俄羅斯的戰略包袱,伊朗向我國靠攏,則可以得到他自己想要的東西。加上我方向巴基斯坦幾百億美元投資以鞏固巴基斯坦頻道。向我方靠攏對伊朗有利,因為伊朗伊朗需要的東西和利益,絕大部分也只有我方才能提供。換言之,伊朗靠向我們,好處更多。伊朗只有與美國暫時緩和,才能加入上合。俄羅斯則得以戰略騰挪,暫時卸下一個已經無力挑起的擔子,將力量用於其他戰略方向。
對中國的好處是,伊朗核問題,中國逐步拿到伊核事物的主導權,也就是中國工程師開始幫助伊朗核電站處理技術問題,由此坐上中東博弈的牌桌,伊朗成為我們進軍中東的橋頭堡。因為伊核協議簽署,大家可以注意到,有了伊朗這樣一個石油大國的支援,我們的石油人民幣期貨再度提上議事日程表。
在美國全球戰略收縮的背景下,美國退一分,中國進一分,參與進占美國收縮后騰出來的力量真空。而伊朗自去年以來明顯向我方靠攏,比如美軍進南海之后伊朗海軍用重機槍掃射新加坡貨船,對我國進行戰略策應。伊朗從和我們經濟捆綁,深入到戰略捆綁。我們也在實際為伊朗國家安全背書。中國促成伊朗與美國談判並且簽署協議,意味著我方在中東做出讓步,但是這種讓步是有對價的。也就是在東亞方向,美國必須滿足我方的要求。中東油庫始終是美國全球霸權的核心利益,我國在伊朗讓步,對於我們的戰略利益要求而言,只有台灣和日本對等。
所以伊核協議簽署后,我就認為東亞戰略格局的破局期可能到來! (本文作者清湖漁夫系和訊博客著名博主、和訊評論特約研究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