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人民日報:台灣反課綱政治角力 民進黨急撤怕不利選情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8-06 11:29


图片说明

台灣立法院就反課綱達成共識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新網8日援引《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輿論分析,民進黨對立即撤銷新課綱態度突然轉變,有著精細的利益考量,一方面,台灣大部分民眾對高中生「反課綱」的荒謬理由無好感,而民情將會反映到選票上。此外,國民黨和民進黨的支持度已在接近中。這讓民進黨意識到,「反課綱」若再持續,可能不利選情,因此準備撤案。

台灣「反課綱」學生佔領教育主管機構至今快滿一週,事件在持續爭議中不斷演進。8月4日,台灣立法院民進黨團、台聯黨團稱,經過2小時協商,朝野黨團同意建議「教育部」立即啟動「高中以下課程審議會」進行課綱檢討,2015年度教科書由各校自由選擇。但「反課綱」的學生們並不滿意,8月5日上午宣佈將頂著強颱風蘇迪勒繼續在「教育部」前聚集,並聯絡廠商提供帳篷,打算撐過週末。

距2016選舉投票不到半年,「課綱微調」已成為觀察選情的一個風向標,這場風波還遠未平息。

7月31日,民進黨「立法院」黨團連署提出召開臨時會,要求立即撤銷新課綱,並點名「教育部長」吳思華辭職下台。但在4日的朝野協商談話會上,民進黨有所退讓,不提吳思華下台,立即撤銷新課綱也變成「暫緩實施」,而後甚至撤銷召開臨時會的提案,準備退場休兵了。

據島內輿論分析,民進黨態度突然轉變,並不是響應國民黨候選人洪秀柱的呼籲「疼惜孩子」,而有著精細的利益考量。

一方面,台灣大部分民眾對高中生「反課綱」的荒謬理由無好感,而民情將會反映到選票上。最近的島內民調數據顯示,國民黨和民進黨的支援度已在接近中。這讓民進黨意識到,「反課綱」若再持續,可能不利選情;而且課綱問題一旦進入「立法」機構處理,可能又會帶來一連串的麻煩事,因此準備撤案。

另一方面,「反課綱」學生情緒已十分激動,此前有「反課綱」的學生林冠華在家中燒炭輕生,後又傳出有人要循林冠華的路。若再激化此議題,恐生意外。這樣的變數對綠營目前穩定的、大幅領先的選情未必有利。分析認為,民進黨及蔡英文此刻收兵,是想勸退學生,回到溫和的選舉策略。

有台媒評論一針見血:蔡英文挺「反課綱」,想收割,又怕被割傷,一路走來,見機行事,發言也舵隨風轉,恰恰證實民進黨從中取利的機心。

「反課綱」抗議活動時間雖不長,其本質卻一早已顯露。

據台灣媒體報導,過去這幾天,97歲的「台獨」大佬史明到島內「教育部」廣場向學生宣揚「台獨」;民進黨主席蔡英文4日淩晨趁著月黑風高到現場探視學生;綠營大佬遊錫堃、姚嘉文也都到現場。「反課綱」學生拿著民進黨的捐金,接受他們的「調教」,講出荒謬的「台獨」史觀,無怪乎有媒體評論說,「反課綱」是「台獨」政黨這幾年在校園將「台獨」往下紮根的「驗收」。

可笑的是,「反課綱」學生、北區高校聯盟發言人王品蓁日前對台媒表示,如果台灣課綱微調一事傳到國外去,被日本政府知道,他們會不會憤怒?會不會覺得不公平?

「反課綱」學生林致宇日前在接受台媒採訪時說出「慰安婦一定是被迫的嗎?就像性工作者,有可能為了經濟等因素而下海」這樣令人痛心和驚愕的言論。

這樣的說法,連外媒都看不下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4日刊文指出,若「反課綱」運動成功,台灣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承認慰安婦是自願而不是被迫的地區。作家李敖在微博上批判「反課綱」學生的言論大開倒車,「娃娃們都瘋了!」

但民進黨卻很淡定。對於新課綱加強說明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歷史,民進黨人竟認為這是對歷史作「價值判斷」或「歷史論斷」,應讓學生「自己作判斷」。島內正義之士指出,歷史及教育問題要聽從少數高中生的指揮,實在難以茍同!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日前呼籲,課綱問題不應該演變成政黨或政治力量的對決,請各政黨和政治人物把手拿開。但「台獨」勢力不會罷手。當課程審議委員會進行課綱檢討時,「反課綱」學生、「台獨」勢力一定會有新的「要價」。

「反課綱」能走到這樣荒腔走板,說明參與的中學生歷史觀、世界觀已被深綠「洗腦」。這些年輕人從小讀的是「去中國化」課本,外加綠營多年前就進入校園活動,透過演講座談等方式散播「台獨」觀念,把「台獨」史觀與「皇民」心態植入校園。有島內輿論指出,這些學生表面上是在爭取受教權,實際已淪為「台獨」的馬前卒。在學生背後,可以看到民進黨、「台聯黨」、北社及「黑島青」等「台獨」政黨社團的影子。

台灣主流輿論、學生家長都深感痛心與憂心,更對政黨不斷向孩子灌輸「抗爭有理,違法無罪」的觀念而憤怒,他們紛紛呼籲綠營拿掉幕後操縱的「政治黑手」,「饒過孩子,饒了台灣」。有台灣網友說:「若反對黨執政,也是這麼搞麼?這樣的輪迴台灣要怎麼辦?他們得受法律處分,就是示威也得守法。」

前有「太陽花」,後有「反課綱」,台灣的政治生態正在發生著變化。有專家指出,當台灣社會越來越政治化,「台獨」意識可能演變成許多抗議與衝突,超出可辯論的空間,更可能給兩岸關係帶來不確定的傷害。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