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高估明顯 長期前景注定不盡人意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7-27 17:40
導讀:MarketWatch專欄作家亞蘭茲(BRETT ARENDS)撰文指出,正如美銀美林近期的一份調查所顯示的,美國股市目前已經高估。高估當然並不意味股市就注定要崩盤,或者全無投資價值,但是投資者必須要明白,美股未來三十年的回報率很可能完全無法與過去三十年同日而語,對此必須有足夠的心理准備。
以下即亞蘭茲的評論文章全文:
華爾街長達六年以上的繁榮之后,以十八個歷史指標來度量眼下的美國股市,十三個都明確指向了高估——這是美國銀行旗下美林近期一次研究的結論。
盡管該行的分析並不意味,甚至都算不上暗示股市將要如那些末日論者所預測的走向崩潰,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股市未來長期回報低於歷史平均水準的風險已經非常可觀了。
以標準普爾500指數為研究對象,美銀美林(BAC)的策略師們發現,將當前的估值與一系列因素,如去年和明年的盈利、成長率、運營現金流、黃金、凈資價值,以及整體經濟規模等等相比,都只能得出估值已經高出長期趨勢的結論。
當然,在很多組比較當中,高估的程度其實是很有限的。然而,當策略師們將1990年代的互聯網瘋狂時期從歷史資料庫中移走,比較的結果就出現了戲劇性變化。比如,截至6月底,股市基於過去十二個月盈利的市盈率為17.4,而不計1990年代泡沫時期,1960年代以來的長期平均數字為15.3(計入則為16)。當前股價相當於年度運營現金流的12.3倍,而1986年以來為平均9.6倍(不計互聯網泡沫)。
毋庸贅言,任何一個指標都不能明問題的全部,都可能會有偏差,但是當你通觀所有這些,你無論如何都很難股票價格依然低廉。事實上,那些歷史較長的指標,得出的結論往往也較為悲觀。比如,將股價與近十年每股盈利進行比較的周期調整市盈率,根據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提供的數據,能夠一直回溯到1881年。這一指標的結論是,當前股價較之長期平均水平高出了61%之多。
所謂“巴菲特指標”是將股市的規模與美國國內生總值相比,結論是股價高估了近100%。(這一指標之所以得到了這樣的名字,是因為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有時會將其當作一個重要的經驗法則。)不過,美銀美林也承認,這一指標自身也有一些問題。比如現在,諸如蘋果(AAPL)和埃克森美孚(XOM)這樣的企業全球化程度實在太高了,將他們的股票價格拿來和美國一國的經濟進行對比,意義實有限。
眼下,嘲弄任何一個得出股市價格過高結論的指標,這在華爾街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時尚。畢竟,股價的每一波大漲都會讓那些懷疑者顯得更加愚蠢。可是,我們也必須承認,高估的市場在最終迎來盤整之前,完全可能保持這種狀態很多年。(起來,幾年前,黃金向著2000美元價位一路狂飆的時候,那些懷疑者看上去不也是很愚蠢麼?)不必多,股票價格漲得越高,買股票的交易劃算的可能性就變得越低。
美銀美林的報告或許還低估了懷疑派的理由。
首先,該行並沒有引入著名的“托賓的Q比率”,一個將股價與企業資重置成本相比的指標。這也是歷史紀錄最長久的指標之一,而得出的結論是當前股市無可置疑地高估了。
其次,一些其實只是相對意義上的指標讓股市變得體面了一點,似乎股票依然有可觀價值似的。具體來,將標普500指數與債市或者小型股票相比,確實會給人以前者價格低廉的感覺。
最后,所謂“歷史平均”云云,在很多指標那裏不過就是指的三四十年。這裏的麻煩當然在於時間短樣本小,但更要命的是,這段短暫時間的表現數字被1982年到1999年的史上最大牛市嚴重扭曲了。反過來,在很多個十年當中,比如1910年代、1930年代和1970年代,股市原地踏步都是好的,很多時候甚至是越來越糟糕。
當然,我們都知道,歷史角度來,美國股市為投資者創造了非常出色的長期回報,因此,即便眼下的估值比照歷史顯得昂貴,但或許依然有投資的價值,只是價值不及其他的多數時間罷了。
真正的危險其實並不是像有人所的那樣,“華爾街行將崩潰”,或者是股票在未來十年注定表現糟糕。真正的危險是,太多的投資者和資經理人都徹底忽視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可能性,即股市未來三十年的表現也之前三十年根本不能同日而語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對歷史有些基本的了解,我們就會更清楚地理解這一點。(子衿)
- 2025這樣投資AI最穩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