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產業

格鬥機器人:好玩是第一步 將切入智能硬件領域

鉅亨網新聞中心


言嘉寧

和陳昊約在了新車間附近的咖啡館裏見面,第一感覺是見到一個比想象中老成的90后。


這種老成或許是平時喜歡的戶外騎行運動造就的,或許是熬夜參加比賽帶來的,抑或是歷經了兩次創業的辛苦。

總之,這是他剛剛結束了深圳創客周之旅回到上海,帶他的格鬥機器人。

只為好玩

格鬥機器人在電影裏的形象似乎已經深入人心,比如《超能陸戰隊》開場的機器人格鬥比賽。粗粗瀏覽網頁,格鬥機器人早在2007年就已經見諸網端,以國外和中國港澳台地區最為關注,內地的格鬥機器人比賽雖有,參賽者和關注度相比之下顯得寥寥。

2004年,美國人DavidCalkins和他的非營利性組織美國機器人學會(RoboticsSocietyofAmerica,下稱“RSA”)開啟了機器人奧運會項目。考慮到機器人專長各異,他決定開闢一個競技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RSA官網上了解到,機器人競賽除了想讓大更加關注機器人行業的發展,讓業餘玩家和專業選手一同競技,還有幾個目的:讓機器人製造者不僅在專長領域發展,而且增加對整體性的考慮;讓機器人製造者獲得應有的承認以及讓機器人成為教育的拓展方向。

不過,不同的比賽對機器人的要求不同,大多有嚴格的腿和腳的比例限制,機器人的重心會更高,靠擊倒對方計分。

參加兩岸四地的機器人格鬥大賽前,陳昊和幾位創客朋友在淘寶上搜到售價1.8萬元的格鬥機器人。考慮到成本,他們選購了深圳一家公司的舞蹈機器人,決定對其改裝。

“改裝是自己動手的,創客怎麼能好意思找別人?也只能自己動手,因為沒有這樣的生和工藝。還有的創客完全通過3D打印做的。”陳昊。

他的格鬥機器人成本總共是3000元,除了購買了一個2000元的舞蹈機器人,再按照比賽的要求和規格進行改裝,又花了1000元。

“中國台灣那邊的格鬥機器人比我們這邊好多了,這次大陸才有六支隊伍報名,其中有一家公司有兩支隊伍比賽。大陸玩格鬥機器人的還是不太多。”陳昊。從戰績上來看,首屆兩岸四地機器人格鬥大賽約有30支隊伍參賽。但大陸的隊伍在初賽中就“全軍覆沒”。

“可能大陸的宣傳也不是特別到位,大陸的六支參賽隊伍裏,有兩支來自奧松機器人,我和朋友也組建了兩支隊伍,另外有一個玩家和一個小朋友,這可能是因為港澳台地區格鬥機器人比賽發展得比較早吧!”陳昊。

考慮到格鬥機器人都是以單品的形式出現,“純玩”能夠帶來什麼呢?

陳昊回答得很乾脆:“你能想到嗎?就是好玩,比玩具的層次要高。自己是真的非常開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一定要從商業角度衡量,格鬥機器人帶來的也只能是技術上的回報,單單為了錢很容易就虧本。”

“有夢想和在過程中感受快樂才重要”是陳昊的理念。

為了參加格鬥機器人的比賽,他聯合了北京的創客朋友參加了一個創客馬拉松比賽,對格鬥機器人進行調試、安裝,獲得了二等,此后又通過追夢網籌了前往深圳的路費。“我們獲得了滿滿的祝福和正能量,是最開心的。”陳昊。

助力創業

對於陳昊而言,變形金剛、機器人一直是他的一個夢想。

他的大學專業是機械設計製造自動化,原本畢業后在卡特彼勒公司的無錫研發中心做技術整合和項目管理,工作兩年半之后,覺得創業的時機比較好,就辭職了。

起初,他加入了一個研發教育機器人的項目,但對於品的發展方向在與資本方接觸的過程中生了分歧,他最終因為理念不合從第一家創業公司退出。

“畢竟硬件難度大,功能太多的話不夠集中。在參加路演時,評委認為團隊、技術很好,但是針對的範圍太寬廣。抓住一點做到極致才是互聯網思維。”提及上一段的創業歷程,陳昊有這樣的心得。

創業總在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但這並沒有讓他退縮。對於自己的實力,陳昊有清醒的認知。

“我屬於工薪階層,父母身體健康,不指望我給他們錢,但也不是那種能隨便支持我50萬、100萬去創業的家庭,只能這方面壓力比較小。我媽我現在年輕,想創業就好好把握好。我爸覺得給別人打工就是一個樣子,創業還有點機會,可能有更大的提高。他們,無論我創業怎麼樣,心理上要保持健康,回家裏也總有口飯吃,感覺很貼心。”陳昊。

“參加格鬥機器人比賽其實是提升個人的品牌價值。我把參加比賽、籌的消息發到了土豪群和投資人群裏,他們看到我調集那麼多社會資源,一步步夢想去實現,對我的看法會不一樣。”他。他希望被認可的身份不僅僅是創客,也是懂得自我營銷的團隊。

甚至在參加格鬥機器人比賽之前,就有公司的市場經理來聯繫陳昊,希望能在一個商業活動上展示格鬥機器人,讓觀者來體驗,這也給他們帶來了收入。

在參加商業活動中,他的格鬥機器人還獲得了螢石相機的贊助,格鬥機器人的頭是個相機,完全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記錄了比賽的面。盡管因為網絡問題沒能做成現場直播,但螢石已表示希望他們上傳更多的視頻,並願意代為推廣——這些都是陳昊所沒有預想到的。

“格鬥機器人其實類似電子競技的運動技術+團隊整體能力+包裝。在中國台灣,專門會有戰隊能夠獲得贊助,大陸現在還沒有專門的商業化運作。”陳昊覺得或許格鬥機器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只能作為一個愛好而存在。

現在,他注冊了上海狒狒智能科技公司,開始了智能頭盔的硬件創業之旅。在品構想中,他希望通過薄膜太陽能電池進行供電,同時配上藍芽模組實現兌獎並保證戶外騎行的頭盔不會過重。

再次聯繫他時,他又飛到了深圳,等待設計的頭盔出樣機,想帶自己的故事和品去打動潛在的投資人。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