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華為今年上半年淨利腰斬32% 研發卻狂飆至969億 專家:財報更扎實了 背後藏這6字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綜合報導


中國科技巨頭華為近日發布上半年財報,在營收、研發投入等關鍵指標上持續維持穩健成長,但上半年淨利卻年減 32%,為 371.95 億元 (人民幣,下同),引發市場廣泛關注與討論。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華為今年上半年淨利腰斬32% 研發卻狂飆至969億 專家:財報更扎實了 背後藏這6字(圖:Shutterstock)

事實上,這並非華為淨利首次出現下滑。去年,該公司淨利年減幅度亦達 28%。而此次半年報所呈現的利潤萎縮趨勢,某種程度上延續了去年的態勢。


對於利潤下降的原因,華為內部人士指出,利潤波動主要受三大因素影響:首先,研發投入持續加大,今年上半年研發費用增速顯著高於營收增速,其次是營業成本年增 9.33%,涉及供應鏈調整及管理成本增加,最後則是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帶來 - 58.36 億元的非常擴大性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在 2022 至 2023 年間,曾因出售榮耀和超聚變等業務獲得較高的資產處置收益,這部分收益一度拉高了當期的整體利潤水平。隨著此類一次性收益逐步出清,當前財報數據反而更能真實反映華為主營業務的實際表現。

一位接近華為的財務分析師評價道:「雖然報表上的數字不如以前『好看』,但更加紮實,也更能體現企業當前的運營狀態。」

早在今年 3 月底,華為輪值董事長孟晚舟便對外釋放清晰信號說:「未來三年,華為將與經濟規律逆週期而行,採取壓強式研發投入戰略。」

從今年上半年財報可清楚看到,這一戰略正被堅決執行。目前,華為研發費用佔營收比重已攀升至 22.7%,不僅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也體現出企業在根技術領域的深耕決心。即便這意味著短期內要承受利潤壓力,華為仍選擇將資源集中投向未來,以科技突破應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

從業務板塊來看,ICT 基礎設施、終端、雲端運算、數位能源以及智慧汽車解決方案等五大華為核心領域,均處於關鍵的戰略攻堅期,其中終端業務表現特別亮眼。

根據 IDC 統計,今年第二季華為智慧手機出貨量達 1250 萬支,以 18.1% 的市佔率重登中國智慧手機市場榜首,這也是華為時隔四年後再次問鼎這一位置。華為將於本周四 (4 日) 發布新款三折疊螢幕手機,試圖在高階市場進一步鞏固優勢。此

外,華為旗下鴻蒙智行「五界」車型累計交付量已突破 90 萬輛 (不含尚界),預計 10 月將邁過百萬大關。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 BU 執行長靳玉志透露,截至目前,搭載華為乾崑智駕系統的車輛已超過 100 萬輛,光學雷達出貨量同樣突破 100 萬顆。不過,新能源汽車市場價格戰持續升級,鴻蒙智行所面臨的高智慧化成本與多品牌資源調配問題,仍是企業必須面對的挑戰。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董事長餘承東曾明確提出,要在年底前讓鴻蒙生態系的發展水準與安卓和 iOS 看齊。目前,鴻蒙 5 終端數量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僅 4%,因此如何推動開發者生態的國際化,將是華為下一步的重點工作。

儘管淨利出現下滑,但市場普遍認為不用過度擔憂。分析師指出,華為在 2021 年相繼出售榮耀、X86 伺服器等業務後,相關收入是分期計入財務報表的,這也導致其淨利在某些年份出現非正常波動,例如 2023 年上半年淨利高達 551 億元,創下歷史同期最高紀錄,因此今年與之相比出現下滑亦在情理之中。若與較早年份的數據對比,華為今年上半年淨利水準仍處在合理區間,甚至高於 2019 年同期的 349 億元。

另一方面,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也是影響淨利的重要原因。今年上半年,華為研發費用高達 969.50 億元,年增 9.04%,成長速度是營收成長速度的兩倍以上,佔營收比重達 22.7%。按此投入強度,華為今年整體研發投入極可能超越去年的 1797 億元。

多年來,華為始終將研發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也是華為能在美國多輪制裁下仍保持穩健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十年來,華為累計研發投入已超過 1.2 兆元,這些投入換來了在 5G-A、智慧汽車零件、晶片設計等關鍵領域的突破。

儘管面臨營收成長放緩、獲利下滑等挑戰,華為仍選擇「錯位發展,逆週期投入」。在 5G 建設高峰期已過、營運商資本支出連續下滑的背景下,華為傳統業務板塊承受一定壓力,而在終端、汽車、生態建設等多個領域,企業同樣面臨激烈市場競爭和快速變化的用戶需求。

但挑戰之中亦蘊藏機會,華為正以高強度研發建構面向未來的技術底座,透過打造鴻門、鯤鵬、昇騰等生態體系,持續推動產業變革與升級。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