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區塊鏈

Real ID | 打破去中心化身份的兩難

金色財經


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曾在「去中心化社會:找尋 Web3 的靈魂」一文中提出「靈魂綁定代幣(Soulbound Token,SBT)」的設想,希望構建出能夠承載聲譽、關係與約束力的鏈上身份體系,使 Web3 不再侷限於金融場景,而是能夠延展到更廣闊的社會層面。


目前,DID 領域的探索不可不謂不多,然而並未有一種方案被大規模採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 Web3 身份層。

一、DID 的「Web3 靈魂屬性」與「兩難拉扯」

在 Web2 世界中,藉助中心化的驗證,一個個「人」可以成為身份的直接載體。圍繞「實名認證」這一基礎,社交網路自然生長,並催生了巨大的應用創新空間。

而在 Web3,情況則完全不同,這裡沒有一個天然的「人」作為載體,畢竟每個用戶都被映射成若幹個鏈上地址(Address),地址成了 Web3 數字身份的元載體。

地址上的資產(持倉、LP 部位)代表了用戶的金融狀態、地址上的 NFT(CryptoPunks、域名、虛擬土地)成為用戶的文化與社交標籤、地址間的交互記錄則構成了用戶的行為畫像與關係網路。地址可能有一個對應的域名,使其變的更加可讀,甚至具有一定 IP 屬性。

**但,地址 ≠ 人。**這使得很多應用場景在 Web3 世界無法開展。

說白了,不同於 Web2 的中心化架構,在 Web3 一個人天然可以擁有無數個地址,用戶都映射在一個個地址後面,系統卻無法判斷這些地址背後是否指向同一個個體,換句話說,在「誰是真人」這個根本問題上,Web3 的身份體系是天然缺失的。

在身份驗證領域,存在一個長期未解的結構性困境,一端是身份的真實性,另一端是可擴展性:

  • **真實性:**能否確認這是一個真實、獨立的人類個體?且確保一個人只能擁有一個身份,而非通過批量註冊操縱系統?

  • 可擴展性:能否讓大多數人接納。這裡面涵蓋的因素包括驗證過程是否便捷,是否可以打消用戶或者監管監管機構關於隱私泄露的顧慮,是否涵蓋自然增長與自發傳播的機制,以覆蓋更多人等等。

問題在於,這兩者並非天然可以兼容,為了強化真實性,往往需要更繁瑣的驗證;若要保證可擴展性,系統的抗女巫攻擊能力必然下降,正是這種張力,讓 DID 的發展長期停滯在一種「蹺蹺板」狀態。

二、DID 現有路徑的取捨

而縱觀 DID 賽道的解法,在面對「兩難困境」時,不同項目往往會在真實性和可擴展性之間各自做出權衡。

迄今最具代表性的兩類方案,Bright ID 與 Worldcoin,正好分別代表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

1. Bright ID:輕量的社交圖譜路徑

首先自然是 Bright ID,它的路徑代表了「輕量化」的思路,試圖通過社交關係網路來抵禦女巫攻擊,核心思路是通過影音會議、互相驗證、關係綁定等方式,讓真實的人類用戶形成一個互聯的信任圖譜。

這種機制有其現實優勢,它避免了生物特徵等敏感數據的採集,因而在隱私保護上風險極低,同時用戶驗證過程可以完全在線完成,相較於線下依賴硬體的方案更為便捷。

然而 Bright ID 的問題顯而易見,因為社交關係網路並不等同於強驗真機制,虛假網路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人為構造的。一旦攻擊者掌握了足夠數量的虛假帳戶並形成網路,就可能在圖譜中偽造出可信度,從而突破系統的安全性。

通過社交圖譜來建立信任圖譜,認定身份的真實性,在小規模實驗中或許尚能奏效,當規模擴張到數百萬甚至上億用戶時,圖譜中的信任結構就會快速稀釋,系統的準確性和可信度也將難以維持。

2.Worldcoin:強力的虹膜硬體路徑

與此相對, Worldcoin 路徑則是徹底的「驗真主義」——它通過專用硬體 Orb 對用戶虹膜進行掃描,生成全球唯一的標識,從而確保一個個體只能擁有一個身份,實現的全球基本收入(UBI)的宏偉願景。

在真實性維度上,該方式無疑走得更遠,畢竟虹膜作為人類最難偽造的生物特徵之一,一旦錄入就幾乎不可能重複註冊或被篡改,理論上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一人一號」。

然而,這種極致的強驗真背後,是高昂的代價與風險。首先對虹膜進行生物識別的硬體門檻極高,Orb 設備的生產和分發速度直接限制了系統的擴展能力。儘管 Worldcoin 已宣布計劃推出便攜式生物識別設備 Orb Mini,旨在簡化虹膜掃描過程,使身份驗證更便捷。但就目前的進展來看,Worldcoin 的模式仍顯得杯水車薪,與指紋、人臉識別等早已在消費級終端普及的生物識別方式相比,虹膜掃描的硬體部署成本高昂,普及路徑緩慢,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規模化落地。

更為關鍵的是,虹膜數據本身屬於最高敏感級別的生物資訊,涉及跨境採集、傳輸與儲存時,必然觸發各國最嚴格的審查,即便 Worldcoin 官方反覆強調其系統僅保存經過哈希處理的特徵值,而不留存原始數據,但仍然無法讓監管機構完全放心,外界對於 Worldcoin 的隱私泄露與數據濫用的擔憂,始終無法徹底消除。

因此對比之下,Bright ID 與 Worldcoin 恰好構成了兩極——前者強調可擴展性,但在驗證力上顯得過於鬆散,難以抵禦規模化環境中的女巫攻擊;後者則強調真實性,代價卻是極高的合規成本與極低的可獲得性,擴展性因此受限。

一個太松,一個太硬,也正因為此,DID 賽道迄今為止仍未跑出真正有潛力被大規模採用的解決方案。

那麼問題來了:是否存在一種機制,既能在起點上確保個體的真實性,同時還具備快速覆蓋大規模人群的能力?

三、Real ID 的雙軌平衡術

Real ID 的提出,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嘗試突破「兩難困境」約束的一種嘗試。它選擇了護照晶片認證(Chip Authentication)與信任圖譜(Trust Graph)相結合的雙軌機制,將強力驗真與社交連接的便捷性結合起來,力圖突破兩難處境,找到最優解。

有意思的是,Real ID 的設計並非要求所有人都必須遵循同一種嚴格的驗證方式,而是劃分了兩類用戶群體:種子用戶與普通用戶。

其中種子用戶通過護照晶片認證來完成強力的驗真,這也是 Real ID 在「強驗真」環節的核心創新,與 Worldcoin 依賴專用 Orb 硬體不同,Real ID 藉助的是電子護照晶片這一全球通用的標準化載體:

用戶只需通過具備 NFC 功能的手機讀取護照晶片中的人臉資訊,並與現場人臉進行一次比對,即可完成真實性驗證,整個過程在用戶的本地設備端完成,相關數據在 Hash 化生成唯一標識後立即刪除,不會上傳至中心化服務器。相比 Worldcoin 用戶必須去 Orb 站點完成認證,護照晶片識別的方式允許人們在家完成認證,更加方便。

這一機制確保了初始用戶群體具備極高的可信度,相當於為系統打下了一組信任基石,這些種子用戶所形成的身份網路,類似於一條條加固的主幹脈絡,為後續的信任圖譜擴展提供了堅實的錨點。

在此基礎上,Real ID 通過信任圖譜將真實性驗證擴展給普通用戶,他們可以不必經歷護照認證,而是通過與種子用戶或其他已經加入網路的個體建立社交連接來獲得身份背書,系統會基於這些關係鏈的數量與質量,為每個普通用戶計算出一個動態的 Real Score 信任分。

這個過程本質上是匿名的、去標識化的,用戶無需泄露額外隱私資訊,卻能藉助社交關係的傳遞來逐步累積可信度,隨著信任網路規模的擴大與關係網路的演化,虛假身份會逐步被識別並剔除,系統的整體可信度反而在動態中不斷增強。

這種「種子用戶 + 普通用戶」的雙軌設計,使得 Real ID 具備了很強的靈活性:

一方面,追求強力驗真的用戶或機構,可以選擇護照晶片認證,確保在合規與隱私保護前提下獲得高可信度身份; 另一方面,希望以更高隱私度,更低門檻方式進入系統的用戶,或者不具備晶片認證條件的用戶,可以通過社交連接融入網路,在持續交互中累積信用;

兩種模式既能互為補充,又可通過比例調整來實現整體最優,在系統早期,護照認證權重更高,以保證基石用戶的質量;在擴展階段,則可讓社交連接發揮作用,以更快速度覆蓋更大規模的社區。

從這一點看,Real ID 的創新並不僅僅在於技術手段,而在於提供了一種兼具強信任和可擴展特性的身份體系,它既保留了強驗真的嚴謹性,又吸收了社交網路的擴展性,使得用戶能夠根據需求靈活選擇身份驗證方式與程度。

結語

總而言之,Real ID 架構的關鍵價值,在於它第一次為 DID 提供了一種有潛力被大規模採用的解決方案。真實性與可擴展性不再是無法調和的零和博弈,而是能夠在體系內部找到平衡。在 AI deepfake 與 Bot 橫行的今天,這樣的設計或許正是 DID 賽道最接近「最優解」的雛形。

當 Web3 擁有了一個可信的身份層,當 Web3 用戶擁有自己的「Soul Wallet」,它如何被進一步轉化為鏈上信用?又會在 DeFi、DAO 治理、資源分配和鏈上社交中催生怎樣的新可能?讓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鏈接:Real ID: Breaking the Dilemma of Decentralized Identity

來源:金色財經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前往鉅亨買幣找交易所優惠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