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利他加行銷,創造影響力
EMBA雜誌

EMBA 雜誌編輯部 / 文
加盟店的店東就像顧客,加盟總部不能管理他們,推出新的做法時,只能透過行銷影響他們。陳錫琮如何推出營運健檢、獲客工具等服務,協助店東成長,也讓住商成為,台灣單一品牌規模最大的房屋仲介公司?
靠著獎懲和制度,員工都未必照著做了,如果你必須管理的是顧客,該怎麼讓他們朝向你希望的方向?
住商機構董事長陳錫琮面對的,就是這樣的狀況。不像一般直營連鎖店,各分店和總部是員雇關係,可以透過管理和獎懲,推動公司的政策。住商是加盟經營模式,加盟店的店東其實是他們的顧客。
「第一天來坐這個位置時,我就告訴自己,這是不同的環境。」陳錫琮說,「沒有任何一種產業可以管理消費者,對消費者你只能用行銷。」
陳錫琮曾經擔任信義房屋的業務和人資主管。二○○五年,因為信義房屋與住商的策略合作,他銜命空降擔任住商的執行董事。他透過差異化策略,為住商強健體質,創造成長。
他加入住商時,公司有一百多家加盟店,八年後,住商成為台灣單一品牌規模最大的房屋仲介公司。
目前在台灣有住商與大家雙品牌,在大陸則有住商中國,兩岸共突破兩千家店,為台商品牌第一大。
陳錫琮知道,對於加盟店東,不能管理,只能行銷,所以他必須為他們創造價值。他希望比其他加盟店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此創造了全新職務:顧問師,負責輔導各分店的經營。
這個策略說來容易做來難。真正有顧問經驗的員工難尋,如何為這些身經百戰的店東帶來價值?陳錫琮因此創造了健檢模式,透過各種經營數據為分店的體質把脈,公司的顧問師團隊就像護理師一樣,解說數據。
從提供顧問,到提供工具,到協助獲客,他從不同產業獲得不同學習,成為公司創新的來源。
陳錫琮如何創造共好區,來讓各分店共同管理彼此?如何建立更好的數位平台,來讓業務人員想要留下來?他最近接受EMBA雜誌專訪,以下是專訪內容摘要:
■你在房仲加盟體系中,引進了哪些不同產業的做法,對公司帶來什麼影響?
□我加入時,住商在店數、生產營收,都不是產業的龍頭。我們那個年代唸的是波特(Michael Porton)的競爭策略,有一個策略叫差異化。我就想,我們跟別人有什麼不同?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可以去做些什麼事?
如果我能夠讓店東進來,感受到我們跟別的品牌不同,我只要把續約力做好,只進不出,我的組織就會成長。我第一個決定就是,把組織重新設計好,做一個有黏度的加盟總部。
我們創造一個職務:顧問師。每三個月,顧問一定要去店裡服務,跟店東對話,給他一些建議。每三十到五十家店,就一定要有一位顧問。這麼一轉型,我的人力裡就有三分之一是在做服務,這是一個很重大的投資。
我們的顧問師之前沒有當顧問的經驗,也不一定有仲介經驗。所以我們發展出一套,可以讓顧問師對話的內容,叫營運健檢。這就是學醫生健檢,預防醫學可以由護理師來說明,健檢的這個區間代表什麼意思。
我們設計一些生產公式,去反映店的經營體質。我們把業績生產流程的切面找出來,從中找出過程指標,再找出優秀的前三分之一標竿,成為參考值。透過這些指標,可能會發現這家店有五個異常。當顧問師去店頭時,他會列印這些異常,跟店東溝通怎麼改善。這就有憑有據了,比較像科學管理。
我常說,你拿到健康檢查看到數字,其實你自己多少有一點感覺。我每個禮拜三下午都會留給我們的店東,他們可以線上和CEO有約。他也可以去參訪標竿的店,去學習特定的對象。營運健檢就成為我們的服務差異化。
接著,我們從提供 know-how,到下一階段成為供貨型的總部。一家店平均有十七個人,過去我們是對店東的服務,那可不可以提供,對「人」作業直接有幫助的工具。人的生產力提高了,店的效益就更高了。
為什麼叫作供貨呢?也是學零售連鎖業。例如,什麼會和顧客服務的績效有關?比如,業務人員看起來很專業,就會有信任感,影響力就會提高,所以我們設計制服。這就是一種工具。
又例如,我們要長期經營可能的顧客,要做社區經營,我們推「換紗窗」的活動。紗窗用久了會破,但是大部分的人不會自己換。顧客看你趴在地上幫他換,汗流浹背,他會感謝你。結束時,你再跟他做個買房賣房的問卷調查,就可以留下客戶資料。之後我們去追蹤換紗窗的人,也確實有帶來業績。
每個階段都要創造不同的差異化。供貨型結束後,我們開始推供客型。給工具就是給釣竿,那如果直接給魚,不是更好嗎?計程車司機願意加入車隊,就是因為他可以拿到顧客。
以前我們行銷部門的KPI可能是知名度,我就改成一個月平均為一家店導入多少顧客,是要能直接提供客戶名字、電話、服務需求的。我們統計過,一家店如果自己花錢找顧客,最厲害的,一個客戶至少要花一千元。
市場好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到一個月平均給一家店二十五組顧客。如果算五十組顧客成交一組,你至少會有三十萬,但你一個月付我三、五萬,那這件事情就很有說服力。這種直接量化的方式,沒有一個加盟總部做得到。
■你們提出AI成交生態圈的概念,公司如何運用AI來幫助提升業績?
□去年我們開始推AI生態圈,就像供貨跟供客的加總,用現在的人工智慧,轉換成人員的手機應用的平台。生態圈有點像 iPhone 作業系統,如果裡面什麼都有,讓人員能做出好的績效,他又已經習慣了這個平台,他就不會離開。
例如,整個市場可能有二、三十個刊登平台,從每個平台去找屋主要花很多時間。用人工智慧,業務人員可以訂閱你的區域,希望總價在多少,什麼類型的產品。每天早上九點就會過濾出符合的新物件。
未來我們會直接推播,每天你打開就有一個你的「生產儀表板」,只要跟你有關的資源,你都會接到通知。就像讓你獲得寶物一樣,你就很輕鬆。
■總部沒有辦法控制店東,你們用什麼方法激勵他們,採取你要的行動?
□我把它切三個元素。第一,我們在發想的時候一定要利他,也就是利人利己。發想一件事情,如果利益、可行性、效益都想清楚了,就代表是可行的。
第二,第一天來坐這個位置時,我就告訴自己,這是不同的環境。直營店是員雇關係,比較要透過管理、制度、獎懲,把對的事如何水平展開和落實。但是今天加盟店,他們跟我有一點像消費關係,沒有任何一個產業可以管理消費者,對消費者你只能用行銷。
來源:《EMBA 雜誌》469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EMBA 雜誌》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