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股市回調與日美貿易緊張,企業全球布局加速應對經濟挑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台北股市回調解套賣壓加劇 三大法人看法分歧
台北股市於23日面臨解套賣壓,集中市場加權股價指數收盤報21652.24點,下跌18.72點,成交值達3075.03億元,結束四周上漲趨勢,顯示市場情緒偏向賣出[1]。三大法人合計賣超36.45億元,其中外資賣超30.32億元,自營商賣超68.28億元,唯獨投信逆勢買超62.15億元,顯示機構投資者對市場的看法分歧[2]。專家指出,當前價量背離現象明顯,短期內可能進入高檔震盪期,投資者需謹慎觀察後市動向。
日美貿易緊張加劇 日本公債風險上升 企業積極布局全球供應鏈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與美國總統川普的通話中重申取消關稅的立場,強調日美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經濟安全及創造就業機會方面[3]。然而,隨著日本日債市場面臨拋售壓力,政府可能會要求國營機構介入以穩定市場,這可能導致這些機構拋售美債,進一步影響全球資本流動[4]。在高通膨及傳統買家退場的背景下,日債殖利率上升的趨勢顯示出日本經濟的脆弱性,未來的政策走向將對日美貿易及全球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美國總統川普對歐盟施壓,要求其單方面削減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否則將面臨額外關稅的威脅,顯示出美方在貿易談判中的強硬立場[5]。同時,美國最高法院裁定聯準會擁有特殊地位,保障其獨立性,減少市場對川普可能干預貨幣政策的擔憂,這一裁決有助於穩定市場情緒,並可能影響未來的升息路徑[6]。在貿易與貨幣政策的緊張局勢交織下,市場參與者需密切關注即將舉行的會議及其對全球經濟的潛在影響。
市場對日本資產的前景產生擔憂,專家警告日本公債殖利率的潛在飆升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衝擊,尤其是日元套利交易的風險加劇[7]。同時,台灣總統賴清德強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合作重要性,以應對中國低價傾銷的挑戰,並指出台灣在晶圓製造的領導地位[8]。這些動態顯示出,隨著科技進步和地緣政治的變化,投資者需密切關注日本及台灣的市場走向,以把握潛在的投資機會與風險。
鴻海計畫在印度投資15億美元建設顯示器模組工廠,以支持蘋果的供應鏈去中化策略,顯示出在美國總統川普施壓下,蘋果仍堅持擴大印度製造基地的決心[9]。同時,台灣福興 (9924-TW) 宣布2024年配息3.1元及20%現金減資,合計發放現金5.1元,顯示出其強化財務體質的策略,並計劃於2026年啟用新廠以拓展市場[10]。這些動作反映出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及資本運用效率提升的背景下,積極尋求增長與穩定的策略。
中國銀行業面臨利差縮減挑戰,企業加速資本運作應對經濟壓力
中國銀行業在2023年第一季資產穩定增長的同時,淨利差卻降至1.43%的歷史低點,81%的上市銀行淨利差低於1.8%的警戒線,顯示出融資成本上升與利差收窄的矛盾[11]。為應對企業信用風險及潛在的經濟挑戰,中國政府已批准5000億元的資本注入計畫,顯示出對銀行業穩健經營的重視。與此同時,鴻海 (2317-TW) 及鴻華先進 (2258-TW) 透過發行海外存託憑證 (GDR) 進行現金增資,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未來不排除引入策略夥伴以增強競爭力,這一策略旨在應對日益增加的研發及營運資金需求[12]。整體而言,中國銀行業與科技企業的資本運作反映出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企業面臨的資金壓力與市場競爭的雙重挑戰。
Powered by Yushan.AI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