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AI研究:AI經濟如何超越DeFi TVL神話
BlockBeats 律動財經 2025-05-14 19:32
引言
去中心化金融(DeFi)透過一系列簡單而強大的經濟原語,點燃了指數級增長的故事,將區塊鏈網路轉變為全球無許可市場,徹底顛覆了傳統金融市場。在 DeFi 的崛起中,幾個關鍵指標成為了價值的通用語言:總鎖定價值(TVL)、年化收益率(APY/APR)和流動性。這些簡潔的指標激發了參與和信任。例如,2020 年 DeFi 的 TVL(鎖定在協議中的資產美元價值)飆升了 14 倍,隨後在 2021 年再次翻四倍,高峰時突破 1,120 億美元。高收益率(某些平台在流動性挖礦熱潮中宣稱 APY 高達 3000%)吸引了流動性,而流動性池的深度則標誌著更低的滑點和更有效率的市場。簡而言之,TVL 告訴我們「有多少資金參與其中」,APR 告訴我們「能賺取多少收益」,而流動性則表明「資產交易的便利程度」。儘管存在缺陷,但這些指標從零開始建構了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金融生態。透過將用戶參與轉化為直接的財務機會,DeFi 創造了一個自我強化的採用飛輪,使其迅速普及,推動大規模參與。
如今,AI 正處於相似的十字路口。但與 DeFi 不同,目前 AI 的敘事由基於海量網路資料集訓練的大型通用模型主導。這些模型往往難以在細分領域、專業任務或個人化需求中提供有效結果。它們的「一刀切」模式雖強大卻脆弱,雖通用卻錯位。這一範式亟需轉變。 AI 的下一個時代不應由模型的規模或通用性定義,而應聚焦於自下而上——更小、高度專業化的模型。此類客製化 AI 需要一種全新的數據:高品質、與人類對齊且領域特定的數據。但取得此類數據並非像網路爬取那麼簡單,它需要個人、領域專家和社群的主動且有意識的貢獻。
為了推動這個專業化、與人類對齊的 AI 新時代,我們需要建造類似 DeFi 為金融設計的激勵飛輪。這意味著引入新的 AI 原生原語,用於衡量資料品質、模型效能、代理可靠性和對齊激勵措施——這些指標應直接反映資料作為資產(而非僅僅是輸入)的真實價值。
本文將探討這些能構成 AI 原生經濟支柱的新原語。我們將闡述:若建立正確的經濟基礎設施(即產生高品質數據、合理激勵其創造與使用,並以個體為中心),AI 將如何蓬勃發展。我們也將以 LazAI 等平台為例,分析它們如何率先建立這些 AI 原生框架,引領定價和獎勵數據的新範式,為 AI 創新的下一次飛躍提供動力。
DeFi 的激勵飛輪:TVL、收益率與流動性-快速回顧
DeFi 的崛起並非偶然,其設計使得參與既有利可圖又透明。總鎖定價值(TVL)、年化收益率(APY/APR)和流動性等關鍵指標不僅是數字,更是將使用者行為與網路成長對齊的原語。這些指標共同構成了吸引用戶與資本的良性循環,進而推動進一步創新。
總鎖定價值(TVL):TVL 衡量存入 DeFi 協定(如借貸池、流動性池)的總資本,成為 DeFi 專案的「市值」代名詞。 TVL 的快速成長被視為用戶信任和協議健康的標誌。例如,2020-2021 年的 DeFi 熱潮中,TVL 從不到 100 億美元躍升至超 1000 億美元,到 2023 年更突破 1500 億美元,展現了參與者願意鎖定到去中心化應用中的價值規模。高 TVL 產生引力效應:更多資本意味著更高流動性和穩定性,吸引更多用戶尋求機會。儘管批評者指出,盲目追逐 TVL 可能導致協議提供不可持續的激勵(本質上是「購買」TVL),從而掩蓋低效問題,但如果沒有 TVL,早期 DeFi 敘事將缺乏追蹤採用的具體方式。
年化報酬率(APY/APR):收益承諾將參與轉化為實際機會。 DeFi 協議開始為流動性或資金提供者提供驚人的 APR。例如,Compound 於 2020 年中推出 COMP 代幣,開創了流動性挖礦模式—向流動性提供者獎勵治理代幣。這項創新引發活動狂潮。使用平台不再只是服務,更成為一種投資。高 APY 吸引收益追求者,進一步推高 TVL。這種獎勵機制透過直接以豐厚回報激勵早期採用者,推動了網路成長。
流動性:在金融中,流動性是指在不造成價格劇烈波動的情況下轉移資產的能力-這是健康市場的基石。 DeFi 中的流動性通常透過流動性挖礦計畫(用戶因提供流動性而賺取代幣)啟動。去中心化交易所和借貸池的深度流動性意味著用戶可以低摩擦交易或借貸,從而改善用戶體驗。高流動性帶來更高交易量和實用性,進而吸引更多流動性——經典的正向回饋循環。它還支援可組合性:開發者可在流動市場之上建立新產品(衍生性商品、聚合器等),推動創新。因此,流動性成為網路的命脈,推動著採用和新興服務的湧現。
這些原語共同構成了強大的激勵飛輪。透過鎖定資產或提供流動性創造價值的參與者立即獲得獎勵(透過高收益和代幣激勵),從而鼓勵更多參與。這使個體參與轉化為廣泛機會——用戶賺取利潤和治理影響力——而這些機會又催生網路效應,吸引數千用戶加入。結果令人矚目:截至 2024 年,DeFi 用戶數超 1,000 萬,其價值在幾年內成長近 30 倍。顯然,大規模激勵對齊——將用戶轉化為利益相關者——是 DeFi 指數級崛起的關鍵。
當前 AI 經濟的缺失
如果說 DeFi 展示了自下而上的參與和激勵對齊如何啟動金融革命,那麼當今 AI 經濟仍缺乏支持類似轉變的基礎原語。目前 AI 由基於海量爬取資料集訓練的大型通用模型主導。這些基礎模型規模驚人,但旨在解決所有問題,總是往往無法特別有效地服務任何人。其「一刀切」架構難以適應細分領域、文化差異或個體偏好,導致輸出脆弱、存在盲點,且與現實需求日益脫節。
下一代 AI 的定義將不再只是規模,還會有上下文理解能力——即模型理解和服務特定領域、專業社區及多元人類視角的能力。然而,這種情境智能需要不同的輸入:高品質、與人類對齊的數據。而這正是當前所缺乏的。目前尚無廣泛認可的機制來衡量、識別、估值或優先化此類數據,也沒有開放的流程供個人、社區或領域專家貢獻其視角並改善日益影響其生活的智慧系統。因此,價值仍集中在少數基礎設施提供者手中,而大眾與 AI 經濟的上行潛力脫節。只有設計出能夠發掘、驗證和獎勵高價值貢獻(數據、回饋、對齊訊號)的新原語,我們才能解鎖 DeFi 賴以繁榮的參與式成長循環。
簡而言之,我們必須同樣追問:
我們該如何衡量創造的價值?如何建構自我強化的採用飛輪,以推動以個體為中心的數據自下而上參與?
要解鎖類似 DeFi 的“AI 原生經濟”,我們需要定義新的原語,將參與轉化為 AI 的機會,從而催化該領域迄今未見的網絡效應。
AI 原生技術堆疊:新經濟的新原語
我們不再只是將代幣在錢包間轉移,而是將資料輸入模型、模型輸出轉化為決策、AI 代理付諸行動。這需要新的指標和原語,以量化智慧與對齊,正如 DeFi 指標量化資本。例如,LazAI 正在建立下一代區塊鏈網絡,透過引入 AI 數據、模型行為和代理交互的新資產標準,解決 AI 數據對齊問題。
以下概述了幾個定義鏈上 AI 經濟價值的關鍵原語:
可驗證資料(新的「流動性」):資料之於 AI,如同流動性之於 DeFi-系統的命脈。在 AI(尤其是大模型)中,擁有正確數據至關重要。但原始數據可能品質低劣或具有誤導性,我們需要鏈上可驗證的高品質數據。此處可能的原語是「資料證明(PoD)/資料價值證明(PoDV)」。該概念將衡量數據貢獻的價值,不僅基於數量,還基於品質及其對 AI 性能的影響。可視為流動性挖礦的對應物:提供有用數據(或標籤/回饋)的貢獻者將根據其數據帶來的價值獲得獎勵。此類系統的早期設計已現雛形狀。例如,某區塊鏈專案的資料證明(PoD)共識將資料視為驗證的主要資源(類似工作量證明中的能源或權益證明中的資本)。在該系統中,節點根據其貢獻資料的數量、品質與相關性獲得獎勵。
將其推廣至通用 AI 經濟,我們可能會看到「總鎖定資料價值(TDVL)」作為指標:網路所有有價值資料的聚合度量,按可驗證性和有用性加權。已驗證資料池甚至可像流動性池一樣交易——例如,用於鏈上診斷 AI 的已驗證醫學影像池可能具有量化價值和使用率。資料溯源(了解資料來源、修改歷史)將是此指標的關鍵部分,確保輸入 AI 模型的資料可可信且可追溯。本質上,如果說流動性關乎可用資本,可驗證資料則關乎可用知識。數據價值證明(PoDV)等指標可捕捉網路中鎖定的有用知識量,而透過 LazAI 的數據錨定代幣(DAT)實現的鏈上數據錨定,使數據流動性成為可衡量、可激勵的經濟層。
模型效能(新資產類別):在 AI 經濟中,訓練好的模型(或 AI 服務)本身成為資產-甚至可將其視為與代幣和 NFT 並列的新資產類別。訓練有素的 AI 模型因其權重中封裝的智慧而具有價值。但如何鏈上表徵和衡量這價值?我們可能需要鏈上性能基準或模型認證。例如,模型在標準資料集上的準確率,或在競爭性任務中的勝率,可作為效能評分記錄到鏈上。可視為 AI 模型的鏈上「信用評級」或 KPI。此類評分可隨模型微調或資料更新而調整。 Oraichain 等專案已探索將 AI 模型 API 與可靠性評分(透過測試案例驗證 AI 輸出是否符合預期)結合上鍊。在 AI 原生 DeFi(「AiFi」)中,可設想基於模型性能的質押-例如,若開發者認為其模型性能優異,可質押代幣;若獨立鏈上審計確認其性能,則獲得獎勵(若模型表現不佳,則損失質押)。這將激勵開發者如實報告並持續改進模型。另一個想法是攜帶性能元資料的代幣化模型 NFT——模型 NFT 的「地板價」可能反映其實用性。此類實踐已初現端倪:某些 AI 市場允許買賣模型存取代幣,LayerAI(前 CryptoGPT)等協議明確將數據和 AI 模型視為全球 AI 經濟中的新興資產類別。簡言之,DeFi 問「鎖定了多少資金?」,AI-DeFi 將問「鎖定了多少智慧?」——不僅指算力(儘管同樣重要),更指網路中運行模型的效能與價值。新指標可能包括「模型品質證明」或鏈上 AI 性能改進的時序指數。
代理行為與效用(鏈上 AI 代理):AI 原生區塊鏈中最令人興奮且具挑戰性的新增元素,是鏈上運作的自主 AI 代理。它們可能是交易機器人、資料策展者、客服 AI 或複雜 DAO 治理者——本質上是軟體實體,它們能夠感知、決策並在網路上代表用戶甚至自行採取行動。 DeFi 世界僅有基礎「機器人」;而在 AI 區塊鏈世界中,代理可能成為一等經濟主體。這催生了圍繞代理行為、可信度與實用性度量標準的需求。我們可能會看到類似「代理效用評分」或聲譽系統的機制。想像每個 AI 代理(可能以 NFT 或半同質化代幣(SFT)身份表徵)根據其行動(完成任務、協作等)累積聲譽。此類評分類似於信用評分或用戶評級,但針對 AI。其他合約可據此決定是否信任或使用代理服務。 LazAI 提出的 iDAO(以個體為中心的 DAO)概念中,每個代理人或使用者實體擁有自己的鏈上域及 AI 資產。可設想這些 iDAO 或代理人建立可衡量的記錄。
已有平台開始代幣化 AI 代理程式代幣化並賦予鏈上指標:例如,Rivalz 的「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虛擬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 從0開始學買幣,小資新手養成班招生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