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需要降息來抗擊隱性失業的惡化跡象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有評論文章指出,公司的商業環境對其招聘計劃的影響將滯后三到四個季度,近似於工業利潤變化(衡量商業環境的一個替代指標)與城市家庭收入(衡量就業市場的一個替代指標)之間的關聯性。鑒於工業利潤從去年第三季度開始穩步下滑,意味著就業狀況應該會在今年下半年繼續惡化。 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中國政府密切監測中國城市的勞動力供需比,將其作為制定宏觀需求管理政策的關鍵決定性因素之一。這種做法給政策帶來的影響是,只要供需比顯示就業市場有彈性,社會不滿的風險就能得到控制,中國就能在實施結構性改革的同時繼續容忍緩慢的經濟增長。市場觀察人士估計,中國政府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痛閾”在5.0%至6.5%,意味著當局可能容忍gdp增速朝著這一水平放緩,而不實施任何重大經濟救助政策。實際上,總勞動力供需比自2011年以來一直保持在1以下,顯示出總體緊俏的就業市場形勢。
2014年,盡管經濟增長動能減弱,中國政府卻主要專注於使經濟去杠桿化,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一個看似有彈性的就業市場。不過,結構性改革使這一就業市場指標在衡量中國根本經濟強勁程度時造成誤導。首先,勞動力的增長下滑,限制了供應。其次,勞動密集的第三產業就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增加了勞動力需求。但這兩個因素都未反映出真正的強勁需求。實際上,工業低迷,根本需求也低迷。
直到去年11月,中國政府才終於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政策錯誤,在選擇性放松政策的過程中過於謹慎,進而可能引發下行增長螺旋。政府最終轉而采取更大刀闊斧的放松措施,在五個月中兩次降息、兩次降準。在中國股市自2014年年中以來上漲了近100%之后,這一政策轉變進一步推高了中國股市。
中國政府在保持總體謹慎、避免重回過去那種大規模刺激模式的同時,或許必須加大寬鬆政策的力度,因為隱藏的壓力越來越大,可能進一步惡化中國的就業市場狀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期指出,“隱性失業”(指工作時間和勞動報酬縮減)一直在上升,自今年年初以來由拖欠工資引發的抗議活動較為普遍。
一方面是勞動力供需比緊俏,另一方面是“隱性失業”惡化的諸多跡象,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之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地區性差異越來越大。那些依賴重工業的地區受到增速放緩的沖擊比其他地區更劇烈。舉例而言,隨著煤價的暴跌,靠煤吃煤的山西省2015年第一季度名義gdp同比萎縮了3%。因而這些地方的就業市場比其他地區深差,但這並沒有體現在勞動力供需比中,該數字側重的是大城市和富裕城市。
至關重要的是,公司的商業環境對其招聘計劃的影響將滯后三到四個季度,近似於工業利潤變化(衡量商業環境的一個替代指標)與城市家庭收入(衡量就業市場的一個替代指標)之間的關聯性。鑒於工業利潤從去年第三季度開始穩步下滑,意味著就業狀況應該會在今年下半年繼續惡化。
近期的政策轉變是調整宏觀政策的一個嘗試,從去年僅僅關注去杠桿化,轉向既注重去杠桿化,又保障未來幾個季度的gdp增速,以期搶先消除就業市場預期惡化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寬鬆政策傾向應該會持續,甚至還會根據經濟表現而有所增強,由此產生的影響將有利於支撐中國股票繼續上漲。
(羅念慈(chi lo)是法國巴黎投資(bnp paribas investment partners, bnpp ip)駐香港的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學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