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山蘇姬高調見習近平 法新社:向軍政府傳遞強烈信號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國家主席習近平與身穿紅色紗籠的翁山蘇姬握手寒喧。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香港《明報》綜合報導,正在訪華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緬甸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昨(1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習近平希望她透過此次訪問能夠深入了解中國和中共,希望她和緬甸全國民主聯盟(NLD)積極引導緬甸民眾,為兩國關係發展增添更多「正能量」。蘇姬回應說,緬中兩國是鄰居,而鄰居是不可選擇的,致力於兩國友好關係發展至關重要。法新社報導指,中國罕見地邀請一名反對黨領導人訪華,她受到的待遇向阻撓她掌權的緬甸軍政府領導人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
據新華社消息,昨日下午,習近平會見翁山蘇姬及其代表團時說,中方始終從支持緬甸維護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尊重緬甸自主選擇發展道路,支持緬甸民族和解進程。他同時表示:「希望通過這次訪問,你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這有助於增進雙方相互理解和信任,為兩黨兩國關係發展打下更好基礎。也希望你和全國民主聯盟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積極引導緬甸民眾,公正理性看待中國和中緬合作,為兩國關係發展增添更多正能量。」翁山蘇姬說,緬中兩國是鄰居,而鄰居是不可選擇的,致力於兩國友好關係發展至關重要。她又說,NLD重視緬中友好,欽佩中共領導中國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希望透過此訪深化兩黨關係,推動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向前發展。
國務委員楊潔篪、全國政協副主席兼中聯部長王家瑞陪同會見。另外,身為全國婦聯主席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沈躍躍昨天單獨會見了翁山蘇姬。
法新社在報導中稱,翁山蘇姬此訪之意在於希望NLD在今年的大選中表現強勁,而中國則看重與這名1991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保持和諧緊密的關係。中國罕見地邀請一名反對黨領導人訪華,她受到的待遇向阻撓她掌權的緬甸軍政府領導人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
昨日上午,翁山蘇姬還在中方人員的陪同下參觀北京八大處靈光寺的佛牙舍利塔,全程約30分鐘。當時身著藍白相間紗籠的蘇姬,在靈光寺佛牙舍利塔前駐足參觀塔身,接著拾階而上至一層的佛像前,雙手合十參拜,隨後進入塔身內瞻拜佛牙舍利。中國佛牙舍利曾多次赴緬甸供奉,在中緬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橋樑作用。靈光寺並未清場,僅在佛牙舍利塔前廣場圍起一圈警戒線,遊客們站在警戒線外即可近距離看到翁山蘇姬一行。
靈光寺始建於唐大歷年間(766年-779年),是一座擁有1200多年歷史的佛家古剎。寺內佛牙舍利塔中供奉着釋迦牟尼佛牙舍利。中國佛牙舍利曾多次赴緬供奉,在中緬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橋樑作用。
翁山蘇姬今日將赴上海訪問,之後再赴雲南訪問,周日返國。
翁山蘇姬前天抵京首日,內地傳媒除了新華社關於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家瑞會見翁山蘇姬的100字外無其他報道,為她訪華營造出一種低調的氣氛。怎料事隔一夜,內地傳媒似乎風向大變,習近平與蘇姬的會面昨日登上新浪、鳳凰、搜狐等門戶網站顯著位置,新浪和搜狐更開闢新聞專頁大幅報導。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教授展江昨日表示,翁山蘇姬訪華讓國人感到意外,因為她是獲得諾貝爾獎的民主鬥士,曾經是比較忌諱的。她前日抵達北京時,只有級別比較低的官員接見,所以媒體沒有大張旗鼓地報導;而昨日「習大大出場了,老大一出場就不一樣了」。
展江說,雖然無法確定中宣部是否「先下令禁報再下令開放報導」,總之大陸媒體是跟着領導走、跟着權力走的,官方最高層的態度決定了媒體報導的力度和方向。
香港《文匯報》報導,據觀察,這幾天,各國的駐京媒體都在想方設法四處追蹤和打探一位女性的消息。這個人就是被稱為「緬甸之花」的翁山蘇姬。在歐美許多國家看來,這個已被西方貼上「民主標籤」的緬甸最大在野黨主席應邀訪華,並獲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高規格會見,在中國外交史上極為罕見,已突破了中國傳統外交的舊範式,創造了新氣象。
事實上,上月底,中國外交還有另一件具有重要風向標意義的大事。上月23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3,000餘位來自政治、經濟、旅遊、文藝等各界的日本友好人士。雖然黨際外交和民間外交在中國外交史上早已存在,並非新生事物,但在目前中緬、中日關係大背景下,翁山蘇姬和日本三千友好人士應邀訪華並獲中國最高領導人會見,這顯然打破了中國傳統首腦外交的範式,至少釋放出了兩大新信息。
首先,習近平會見三千日本友好人士並發表重要講話,顯示出中國的首腦外交進一步放下身段,開始更為深入地向下延伸,來築牢民間外交基石。而這,無疑可以進一步團結和調動日本國內致力於中日友好的力量,共同反對和牽制日本國內右傾化的錯誤言行。國與國之間友好的根基在民間。顯然,將兩國關係扎根於民間,未來即使一國政局風雲變化,也不會從根本上動搖兩國關係根基。
其次,兩國關係的發展重在長遠。翁山蘇姬及其政黨在緬甸國內享有很高支持度,其在年底大選中有望成為緬甸聯邦議會兼人民院議長。中方在緬甸大選前邀請翁山蘇姬訪華,表明中國首腦外交「不畏浮雲遮望眼」,開始更為自信地向長遠延伸,牢牢把握住事物發展的大方向,從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超越眼前糾葛,不局限於一時一事一人,從長遠佈局,尋找出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