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馬錫吳亦兵:中國市場下跌主因是財富效應縮水,關注名義GDP
經濟通新聞 2024-07-18 09:46
《經濟通通訊社18日專訊》新加坡國有投資公司淡馬錫中國區主席吳亦兵日前在接受《財新網》專訪時表示,過去一年MSCI中國指數中權重前30企業的加權盈利增速為30%,賣方預期在2024年還能達到21%,盈利水平不錯。當前中國市場下跌相當部分來自估值的下跌,其原因包括地緣政治、信心不足等,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財富效應縮水,「錢是跟著錢走的,哪能賺錢就往哪流。」
他又指,當前不只是外資信心不足,中國的市場參與者信心也不足。舉例來說,政策允許險資資金進行股票類資產配置的比例為45%,但是實際配置比例只有百分之十幾。
*投資者關注中國名義GDP及需求端政策*
那麼扭轉資本流及信心的宏觀催化因素是甚麼?吳亦兵稱,首先要提高中國名義GDP--不是實際GDP,也就是平減指數是多少。舉例來說,2023年中國實際GDP為5.2%,
但名義GDP是3.69%,平減指數是-1.43。疫情前的2019年,實際GDP是5.8%,但是平減指數是+3.42,所以名義GDP高達9.6%。
他表示,大部分投資者都在關心名義GDP,因為大家發的錢是名義的,企業的盈利也是名義的。實際GDP只是反映長期的趨勢,是經濟學家看的,投資者相對不那麼關注。
其次,要看需求端政策。一是政策怎樣從供給端轉到需求端。中國經濟政策傳統上是關注供給端,較典型的一個措施就是出口退稅。他說:「中國企業的製造能力如今不需要幫忙,為甚麼還要出口退稅?可以把那一萬億人民幣拿過來用於需求端。」
二是房地產政策。城市居民資產負債表中最大的一項就是房子,房子在漲價,起碼有一個壓艙石,大家預期就會更好。如今大家不願意花錢,是對於財富效應的預期降低了。
吳亦兵又表示,雖然觀察到中央政策已經開始往需求端轉型,但仍然較謹慎,比如在發放消費券還是比較猶豫。現在的需求端政策包括家電下鄉、以舊換新。但這些消費多是一次性的,錢花了一次後乘數效應就沒了。
另外,他又強調,今年在財政政策上開源的重要性大於節流。(lc)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