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未來戰爭無邊界:奈米武器戰略打擊 瓦肯人心靈融合術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6-06 10:16


2013年8月12日,美國科學家在華盛頓大學進行「人—人腦界面」試驗,並使校園一側的被試者拉奧,成功遙控校園另一側的被試者安德烈亞·斯托科的手部動作。斯托科將這項技術形象地比作「瓦肯人心靈融合術」。這可能是未來的戰爭模式,戰爭工具能量形式的時代性變化,掀動一場影響深遠的戰爭去界革命。

中新網援引《解放軍報》報導,有學者曾把當今時代定義為「技術時代」,並認為這是人類文化史上一個重要轉折期。回顧人類文化發展史,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飛速改變著世界的面貌和人們的生活。


以資訊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進步,使技術成為一種決定性力量打破了很多傳統觀念,讓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邊界變得模糊,讓人們思維的觸角、視線的距離乃至生活的空間都在不斷延伸。這是當代文化發展的重要特徵。

恩格斯曾預言:「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文化發展與文明演進的新趨勢,必然帶來戰爭樣式的改變。今天我們打造強軍文化,應該主動適應技術時代給軍事變革帶來的新趨勢、給人們文化觀念帶來的新變化,積極回應強軍征程的時代新呼喚、現實新需求,充分彰顯強軍文化在未來戰爭中的優勢。

學者在軍事思想領域率先提出「無界戰」理念,相信他的解讀對於我們認識未來戰爭形態的演變、文化發展的趨勢以及我們應該如何作為,都會有新的啟示。

人類文化是人類戰爭的基因。一如農業文明孕生騾馬化戰爭、工業文明書寫機械化戰爭那樣,人類文化的發展水準深刻影響戰爭的形態與面貌。

當前,人類文明的演進正處於工業文明與資訊文明交接過渡期,「全球化」與「分球化」交織並存,走向大同的「無界文化」與畫地為牢的「泛界文化」混雜碰撞,由此帶來的戰爭觀念與戰爭形態的變化,是我們在思考強軍文化問題時,必須高度重視的時代背景。

1、工具這個「社會的骨骼」,註定了人類文化和戰爭的規律性變革

2014 年6 月8 日,在英國雷丁大學組織的「圖靈測試」中,一個電腦程式偽裝成13歲男孩,回答了測試者輸入的所有問題,其中33%的回答讓測試者認為與他對話的是人而非機器。以下是其中一段對話:

問:你會下西洋棋嗎?

答:是的。

問:你會下西洋棋嗎?

答:是的。

問:請再次回答,你會下西洋棋嗎?

答:是的。

問:你會下西洋棋嗎?

答:是的,我不是已經說過了嗎?

問:請再次回答,你會下西洋棋嗎?

答:你煩不煩呀,幹嘛老提同樣的問題?

此後,不少網友紛紛預測:新一代的「僵屍粉」可能出現,因為你不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人還是人工智慧。(接下頁)

[NT:PAGE=$]

今天,虛擬世界無時不在與現實世界的交互作用中,沖蝕消融文化的固有疆界。微軟于2012年推出的適用於26種語言的通用翻譯機,可以使語言不通的人們進行實時交流。而隨著語言屏障的消融,文化的所有壁壘都將逐步被拆除。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2年《世界文化報告》中指出:全球範圍的受眾正在成為非本土化資訊的受眾,特別是生活在新文化實踐中的年輕一代;不同社會都接收著性質相同的資訊和風格,這些資訊和風格與本土政治、宗教或民族環境相脫離。

這種「脫離」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以無界文化取代泛界文化,最終達成世界文化大同,正像當下網路文化成為全人類共同文化所表明的。

無界文化的生成促動文化無界的反思,而文化反思不能不從源頭著眼。

在人類社會的遊獵時代,由於石斧、木矛等工具在材料、技術和實踐功能上是同一的,因而全人類的生存方式也是同一的:所有氏族群落都是以頻繁遷徙、狩獵採集方式生存,過著沒有私產、階級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生活。這便註定那個時代人類文化的無界形態,正像那時全人類都信仰自然、科學也沒有學科之分那樣。

與此相應,戰爭亦呈無界形態。石斧、木矛等工具是通用於戰爭和生產的,沒有專業界限;氏族群落被恩格斯稱為「全民性軍事組織」,沒有兵民界限;人類安全威脅除人之外還有猛獸、天災、疫病等,沒有對象界限;氏族之間的儀式化戰鬥,沒有明確的攻防界限;人們始終是在全球自由遷徙中隨遇而戰、生息繁衍,沒有場域界限……

進入農工時代後,由於石質、金屬、機電、機械化器具等不同工具在不同地域同時存在,由於族群以部落、國家形式在特定地域永久定居,彼此長期封閉隔絕,因而人類文化呈現泛界形態。比如民族國家之間在語言、文字、種族、宗教、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等方面長期存在的不通、不同乃至對立。

隨著人類工具專業化發展,隨著職業軍隊出現,人類戰爭也呈現泛界形態。戰爭樣式以致命的殲滅戰取代昔日非致命的儀式化戰鬥,兵與民、攻與防界限日益分明,戰場也往往局限于鄰近國家的領土、領海、領空……在這樣的泛界戰中,戰爭就像西瓜刀一樣不斷切割著地球這個人類最大的「西瓜」,並在這樣的切割中形成「分球化」國際格局。

及至當今資訊時代,隨著以資訊為本質形態的人類工具日趨同一,全人類開始以資訊方式生存,人類文化與戰爭形態又一次在全球化運動中書寫起它的無界形態。(接下頁)

[NT:PAGE=$]

2、戰爭工具能量形式的時代性變化,掀動一場影響深遠的戰爭去界革命

物理能、化學能的運動能量是有限的,即無論戰爭規模有多大,它總是有邊有界的;資訊能、智慧的運動能量是無限的,即無論戰爭規模多小,它也是無邊無界的。正是這種戰爭工具能量形式的時代性變化,拉開了戰爭的去界革命。

——戰爭主體去界

如今,在多國領土主權爭端戰中,無一例外地是政、經、軍、外、警、民、網、媒等「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這就像舞臺上的多聲部大合唱,人們能識誰是指揮而莫辨誰為「主角」。這意味著,聯合作戰這項軍隊的「專利」,面臨主體「外延」的嚴峻挑戰。

1989年,英國將軍魯珀特·史密斯提出「人民中間的戰爭」概念,首次在資訊化和意識形態意義上將「人民」置於戰爭主體地位。在這種戰爭中,「武裝部隊不再是決定性的,而只是為政治上取得成功創造條件,吸引干預行動目標國的人民參加我們所捍衛的政治計劃;在過去的模式中,敵方軍隊和殲滅敵軍是戰略重點,而現在人民成了新的戰略重點」。這一概念成為西方記者和軍方的流行語。此後,各種名目的「顏色革命」幾乎成為這一概念的注腳。在遊行示威、圍攻政府機構的「戰爭大軍」中,既有政客又有軍人,既有警察又有平民,既有特定國家顧問又有各國媒體記者,既有各地「志願者」又有特定國家「雇傭兵」,既有黑社會成員又有恐怖主義分子……正是在這種主體去界的「顏色海嘯」中,戰爭「去」出了超常威力:發生在多個國家的「顏色革命」,大都是不費一槍一彈而又勢如摧枯拉朽地達成其政權體系癱瘓更替。

——戰爭對象去界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當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國際利益格局下,你已經很難指認哪兩個國家不是互為「戰爭對象」。20 世紀80 年代,美國對日本發起的那場匯率戰,使當時每人平均國民生產總值超越美國的日本從此一蹶不振;而日本提出「東亞共同體」構想,則顯然有著結成聯盟以反擊美國貨幣霸權的意圖。不無諷刺意味的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拉著幾個歐盟國家對伊拉克、南聯盟動武,其深層意圖被許多學者解讀為對歐元強勢出頭的狙擊;而歐盟近年要求美國撤出核武器並開始建設獨立於美軍的武裝力量等,或許是對上述「諷刺」的覺醒吧;2013年被曝光並引發世界性抗議的美國監聽醜聞,更能說明問題。在這方面,印度人表現出令人驚訝的敏銳,他們有學者在定位國際關係時使用了這樣一個新詞:「友敵」。

戰爭對象去界,意味著戰爭的勝負觀也將發生根本轉變。「勝」不再僅僅是指打敗敵人,而越來越是指成功化敵為友;「負」不再僅僅是指自己被敵人打敗,而越來越是指自己把潛在朋友弄成了現實的敵人;朋友越多生機越旺,樹敵愈廣危機愈深。

如今,殺人蝦、殺人蜂、水葫蘆等「外來物種入侵」,已在多國造成社會恐慌和生態破壞;就連人類的「外血液」——空氣,也在一些污染嚴重的地方搖身變成更兇狠而難以對付的「恐怖分子」。這也就是說,戰爭並非「只有人類的」,而是「包括人類的」。只有按照生命世界的共生邏輯,把包括其他動物、植物、微生物乃至天體在內的一切生命體納入戰爭視野,加以整體運籌和應對,人類才會有一個科學的世界觀、戰爭觀,真正構建起和諧世界。

這意味著,傳統戰爭定義「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暴力行為」,正在這樣被改寫:戰爭就是生命世界永無休止的利益再分配活動。

——戰爭工具去界

2002年3月11日夜,在紐約世貿中心的廢墟上,兩束藍白色光柱直射蒼穹。它代表雙子座的昔日輝煌,又是為紀念「9·11」半週年而設,故名光碑。而在屬於夜的世界,它除了讓注目者為那慘烈的一幕驚悚,為遇難者的亡靈悲愴而外,仿佛也在昭示戰爭工具無界化時代的開啟。

如今,「金融」這個人們向來不會將之與「武器」混為一談的東西所滋生的金融衍生工具,已被股神巴菲特稱為「金融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某種意義上講,當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目前尚在掙扎的世界經濟危機,就是這種武器的「傑作」。

於是,當民航客機乃至斧頭菜刀等可以遂行恐怖主義戰爭時,當漁船、海警船等民用工具開始在海上主權爭端中擔當領銜主演時,當貨幣、貿易、外交、網路、媒體、軍備、軍演、法律、歷史、文化等均可據以達成戰爭目的時,人們忽然發現,資訊時代戰爭工具已經沒有特定指代。

更具挑戰意味的,是工具「主體化」。我們來看看曾大江在《未來戰爭論》中提供的「微觀戰爭模型」:(接下頁)

[NT:PAGE=$]

假設A國只有微觀武器,尺寸大於0.1毫米的武器為零;B國只有宏觀武器,尺寸小于0.1毫米的武器為零。A國的微觀武器可以漂浮在空氣中,漂洋過海。B國的宏觀武器很先進,飛機、坦克、艦艇和導彈完全隱形,彈無虛發。由於某種原因,B國決定先發制人。

第0秒:B國1000枚天基導彈、5000枚陸基導彈和4000枚海基導彈同時發射。

第50秒:1000枚天基導彈從500公里軌道上挺進至5萬米高空,突然同時發生爆炸。原來A國的微米顆粒漂浮在0—100公里範圍,經過50公里追蹤、確認和聚集,自行引爆了來襲的導彈。

第60秒:5000枚陸基導彈和4000枚海基導彈距A 國還有1000公里,突然全部爆炸。原來早已潛伏在這些導彈中的A國奈米顆粒出於不傷害B國平民的考量,在確認相對安全後引爆了導彈。

第100秒:B國軍政要員全部死亡。原來早已潛伏在B國軍政要員體內的A國奈米顆粒經反覆確認,執行了斬首程式。

戰爭結束了,A國任何人都未參與戰爭,也未動用任何電磁和網路設備。

這樣的戰爭看似有些科幻,但它離我們並不遙遠。據報道,西方國家目前正在聯合研發只有針尖1/5000大小的奈米炸彈,可以炸毀生化武器中的病毒。科學家預計,到2020年,將開發出奈米機器人士兵——「螞蟻兵」,它可大量撒布于任何空間,自主遂行戰略打擊。

這意味著,完全抹去固有界限的戰爭——無人戰爭,正在向我們走來。

——戰爭方式去界

1993年2月1日,美軍在索馬利亞進行一次投影效應實驗:將模擬的耶穌受難巨幅頭像投射到風沙瀰漫的空中,擴展至約16公里範圍,不僅給當地民眾造成巨大心理震撼,也使美軍士兵驚恐不已、跪地祈禱……

這也就是所謂虛擬戰爭了。

虛擬戰爭是虛擬現實技術的開山之作。一虛一實,別若天壤。但一經資訊技術這萬能魔術的幻變連結,大千世界這個萬花筒裏便有了戰爭方式的無盡搖變:它包括一切在實的場域用虛的方式進行的戰爭,如海上軍演等;也包括一切在虛的場域用虛的方式進行的戰爭,如網路戰等;還包括一切在虛實交互的場域以虛實交互方式進行的戰爭,如輿論戰等。由此,人類戰爭一改昔日單一的「實打實」模式,轉向「虛實交互、以虛主導」格局。

所謂虛實交互,是說隨著網路攻擊、輿論轟炸、軍事演習等「虛」的戰爭手段使用,戰爭不再局限于過去那種「實」的打擊方式,而是虛、實兩種打擊手段交互作用、共主沉浮。南海、東海諸國圍繞領土爭端進行的外交戰、歷史戰、網路戰、主權宣示戰、艦機對峙戰、市場抵制戰等,就是戰爭方式去界的領潮之作。

所謂以虛主導,是說人們往往通過網路攻防、戰略對話、外交爭鋒、武器試驗、模擬作戰、兵力調動、實彈演習等「虛」的作戰方式即可達成戰爭訴求,因而它正在取代「實」的方式成為人類戰爭的主導模式。近年各國軍事演習頻繁登場,原因就在於,戰爭樣式的虛化發展使他們擁有了沒有「界」的局限而又更划算的戰爭選項:虛擬作戰。

——戰爭場域去界

人類戰爭場域演變,是一個從陸地向海、空、天、網、心以至界域逐次虛化遞進的歷史過程,每一次虛化遞進都較前一次更具有去界性革命意義。美伊戰爭中,伊軍之所以如此不堪一擊,以至於精銳部隊尚未露面即被蒸發掉了,根本原因是兩軍之間存在「場域代差」:美軍的作戰場域已經躍升至無邊無界的網路空間,伊軍卻依然把「寶」押在疆界局限最大的原始空間:陸地。

戰爭場域去界日益使地球村不再有「戰場」 「工場」之分。2009年,即在「9·11」發生8年之後,針對基地分子美國本土化的新情況,美國國土安全部正式提出並啟動「全民反恐戰略」。這等於是把美國這個自南北戰爭以後從未在本土發生戰爭的國家,定性成了「全民戰爭」的熱土。這一戰略後來事實上也成為世界各國的反恐戰略。

如今,伴隨基因工程的迅猛掘進,另類「場域代差」悄然拉動。基因工程的一個重要使命,是通過基因移植培育「新動植物」。目前已知的有牛人雜交胚胎成功面世,正在試管裏「成長」的牛肉味馬鈴薯和葉綠體豬、葉綠體牛、葉綠體雞等。而隨著人與其他動物和植物之間的界域鴻溝不斷被突破,這些界域將成為人類進行利益再分配活動的全新場域:誰率先取得突破,誰就在那裏擁有了規則制定權。

於是,當我們真正注意到「今天」與「過去」多麼不同,我們便不能不意識到,人類正在進行的戰爭已經屬於無界戰。(接下頁)

[NT:PAGE=$]

3、人類命運共同體何去何從

聖經「創世紀」中有一個神話傳說:由於爭強鬥寵,該隱誅殺了胞弟亞伯。從此,人類陷入無休止地互相殘殺。上帝為造人懊惱卻又不忍將自己的「作品」全都毀掉,便選中仁義本分的諾亞一家,作為種子保留下來,給人類一次悔過自新的機會。上帝告訴諾亞,7日後必有大洪水,你要造一隻方舟。諾亞立即照辦。這天,果然海水四漫,大雨瓢潑,洪水吞沒了所有生靈,只有方舟裏的人和動物安然無恙……

如今,當核武這種足以摧毀整個地球的潛在「大洪水」暗流洶湧時,人類按照歷史規律這個上帝的旨意,正在建造新的諾亞方舟——全球化。它以無界文化為經,以無界戰爭為緯,以「最大公約數」為梭,將國際社會編織成一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生之網。

正是基於對全球化演進大勢的規律性判斷,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此後兩年多,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0余次論述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並提出「一帶一路」構想,使之有如「亞洲騰飛的兩隻翅膀」,張開帶動世界經濟騰飛之勢。

戰爭新文明的「方舟」還沒有真正轉入「共同」的航道。一個典型現象是,在資訊方式日益取代機械方式而居於人類戰爭文明主導地位的今天,傳統武器裝備正在轉變為「間接性戰爭工具」,它們在戰爭舞臺上越來越是作為「道具」發揮新儀式化戰鬥的作用。但在實際中,人們卻更願意把贏得戰爭的賭注押在那些「鐵疙瘩」上。這意味著,人類面臨戰爭理論重構的歷史性課題。

美國是資訊革命也理應是資訊時代戰爭理論重構的先行者和主導者。它在戰爭文明變革中本該用資訊化取代機械化,但它並沒有這樣做。或許是由於擁有世界上最發達、最得心應手的機械化戰爭機器,它在戰爭實踐中往往是用機械化套改資訊化,或者是用資訊化粉飾機械化。它在中東幾個國家進行的戰爭本可用資訊方式,但卻選擇了機械方式。結果是,它不僅把中東諸國推入無盡戰爭災難,也把自己弄得債臺高築、危機四伏、國勢趨衰。

近年,美國學者和軍方雖然提出了文明衝突論、文化中心戰、網絡中心戰等新學說、新概念,但它們因基於冷戰思維、過於意識形態化而飽受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各國有識之士詬病。

國際權利場的鬥牛如果缺少理論之劍的馴化,就會異變為非驢非馬、將世界掀翻的怪獸。

正因此,近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隨著包括西方政要在內的世界有識之士對西式文明模式反省、質疑,人類走什麼路、怎麼走路的問題成為熱點話題,世人開始關注中國怎麼說。

4、我們如何應對無界戰

《無界戰》出版後,不少讀者、朋友與我溝通,提出許多問題,比較集中的是:戰爭無界化變革對我軍是好事還是壞事?怎麼處理做好軍事鬥爭準備與進行無界戰的關係?與敵對勢力較量,我軍如何勝出?這三個問題聚焦起來,是大家都在關心的問題:我們如何應對無界戰。

歷史上任何一次軍事變革都是雙刃劍的舞動。所不同在於,它總是把「好事」揮灑給敏于變革者,把「壞事」甩給處變不省者。當英國人把中國人發明的火藥變成洋槍洋炮,在乾隆皇帝生日那天送來諸多兵器模型展示時,清政府非但沒能意識到戰爭機械化變革已成現實,反倒視若「小兒玩具」將之打入冷宮,直至招來鴉片戰爭血恥。

而今,當戰爭變革浪潮沖蝕一切固有界限時,我們是固守「鐵甲思維」,還是勇敢地迎接新的戰爭文明?

基辛格曾說,武器的威力愈大就愈不願使用它,除了和平別無選擇。這或許就是為什麼自二戰結束以來,全世界沒有發生一場對稱戰爭,已發生的全是非對稱戰爭的原因了。換言之,隨著戰爭虛化發展所提供的軟選項日益豐富多樣,昔日的「硬招」只能作為舞臺上的「道具」用來進行新儀式化戰鬥,作為「軟招」的輔助手段來使用。正像英國將軍魯珀特對「人民中間的戰爭」所解釋、各地發生的「顏色革命」所書寫的事實那樣。

看過電影《星際迷航》的人都羨慕瓦肯人,因為他們擁有心靈融合能力,即借助觸摸他人臉部實現與對方心靈相通,分享對方的意識、記憶和知識等。

2013年8月12日,美國科學家在華盛頓大學進行「人—人腦界面」試驗,並使校園一側的被試者拉奧,成功遙控校園另一側的被試者安德烈亞·斯托科的手部動作。斯托科將這項技術形象地比作「瓦肯人心靈融合術」。

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科研由五角大樓提供資金,已有成果也未在任何科學期刊發表。

那麼,一旦「心靈融合」手段成熟並進入實戰,他們還需要搞什麼「重返亞洲」「顏色革命」嗎?

最近,國內一位學者不無憂慮地說:我們其實並不怕機械化戰爭,因為儘管落後一些,但我們什麼都有,發揚以劣勝優傳統總是可以對付的;我最擔心的是,人家一旦搞出什麼新東西,甚至是新一代戰爭變革,而我們尚未完全打破傳統戰爭形態的「跟進」定式,局面會怎麼樣啊!

所幸,無界戰的戰爭風向標是指向軟實力,而軟實力歸根結底是以文化實力為基石。只要我們真正弄清戰爭變革大勢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優勢,在做好保持硬制衡的軍事鬥爭準備同時,打開無界戰視野,積極開發富於中華優秀文化的戰略優勢,那麼高懸的心還是可以放回肚裏的。

因為無界戰說到底是一種徹底打破兵與民、人與機、人類體與非人類生命體之間固有界限的整體戰爭,只有長于整體思維者才能真正擁有打贏優勢,而整體思維正是中華優秀文化獨具魅力所在。

打開中華文化的思想寶庫,從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到孔子的「執兩用中」思想再到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思想,都堪稱整體思維的精髓。特別是進入20世紀後,以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為代表的眾多重大戰略思想創新成果,都閃耀著中華傳統文化中整體思維的光華。所以,從中華優秀文化中汲取戰略智慧,非但不意味著「傳統」「保守」,反倒恰恰是創新精神的基始。

當今世界,已進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深水區,正處於「你中融我,我中融你」的文明轉型期。各種思想文化交織碰撞,各種新矛盾不斷涌現。只要我們繼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靈活運用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智慧,勇於突破「界」的局限,把無界理念融入新形勢下的戰略思想創新,有效整合文化戰略資源,與軍事硬實力一起努力形成整體戰力,我們就一定能夠成功應對無界戰視野下各種風險考驗。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