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元大00940ETF 爆1,752億元驚奇天量之省思

台灣銀行家 2024-04-11 08:13

採訪、撰文:劉書甯

今年 3 月是台灣 ETF 非常具歷史里程碑的月份,就在這個月,有兩檔 ETF 在相隔不到 1 週內,雙雙刷新史上紀錄,先是統一投信所發行的 00939ETF 以新台幣 531 億元的募資金額創歷史紀錄,結果在隔週元大投信的 00940 則以 1,752 億元的 IPO 天量金額再度破紀錄,半個月內,近 2,300 億元的集資潮不但令人對 ETF IPO 募資熱潮大開眼界,背後更有兩層意義,值得政府思考。

央行即使升息 股市依然向上發展

這兩層意義,一是新台幣因為利率太低,導致游資氾濫,民眾滿手資金無處去;另一層意義,則是市場對新台幣匯率升值的預期,自然也會引導資金前進股市。

正因為如此,央行雖然在 3 月理監事會議,跌破外界眼鏡升息半碼,但台股隔日仍然收紅盤,某種程度上,這也代表國內資金氾濫,以及看好台股之勢,已經使得央行即使升息,股市仍然向上發展。

不具名的大型金控高層分析,近 10 年來,美元存款和新台幣存款的平均增量是 5 比 5,但近一年來,增量已轉為 2 比 8,增加的存款部位中,只有 2 成來自於美元存款,其他的 8 成全都來自於新台幣,即和新台幣匯率被市場預期升值有關,民眾開始增持新台幣存款以保值。

大型金控高層進而表示,數年前新台幣升值至 28 元左右價位時,帶動了美元保單與境外基金熱賣,其中重要因素,亦基於民眾接下來看升美元的預期心理;到了近兩年多,隨著美國升息導致新台幣匯率來到 32 元兌 1 美元的價位,現在反而到了要開始看升新台幣的時候,民眾會基於對新台幣匯率升貶的預期,來決定到底增持新台幣或是美元,以在理財套利的同時,也兼而「套匯」賺匯差。

金控高層接著指出,在台股上攻 2 萬點之際,對民眾而言最簡單的去處就是投資股市,或是房市,然而比起游資進場投資房市,成為繼續助長房價上揚的壓力,投資股市反而是對台灣總體經濟傷害最小的方式,而且相較於國人投資南非幣、海外垃圾債,投資股市至少沒有匯損問題,另外國內上市公司資訊的能見度,亦比海外公司來得高。

ETF 投資分散風險 高點進場仍相對安全

此外,股市已經站上 2 萬點,股民比起直接投資個股,更有居高思危的意識透過 ETF 投資來分散風險。以元大投信這次爆出 IPO 天量的 00940 為例,即有特別透過本益比的安排,來克服投資人在指數衝上高點之際進場的心理障礙;對此元大投信也指出,00940ETF 的成分股本益比有特別過濾,平均本益比瞄準 12.6 倍,遠低於台灣加權股價指數的平均本益比 21.4 倍,讓投資人即使高點進場,也相對安全。

元大投信管理 00940 的基金經理人對此分析,有別於市場上其他的高息 ETF,多半只追求高股息,元大 00940 則有四大特質,包括:一是先選公司,再來檢視股息高低,若該公司只有股息佳,但基本面不行,一樣會被踢掉;二是評價合理且不買貴,並特別透過「台灣價值高息指數」來把關本益比;三是注意風險控管及流動性,包括單一持股的比重設限,以及分散到 50 檔的個股,都是風險控管方式;四是本益比若太高也會被剔除,根據該 ETF 投資成分股所依據的台灣價值高息指數,過去 5 年平均殖利率 8.6%,2023 年更高達 14.4%,但由於 AI 太熱而價格太高,因此該指數已將其 AI 成分股占比從 20% 降至 10%。

此外,相較於以往,統一、元大兩家投信大舉把發行價格拉低,首先 00939 把每單位發行價格降低至 15 元、00940 更再下拉每單位發行價格至 10 元,對小資族而言更為親民,進場門檻亦大幅降低。

交易量仍低 惟風險管控依然重要

當前國內 ETF 火熱,外界也矚目是否有集中度風險過高?對此,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赴財委會做專案報告時,已透過多道統計數據來釐清所謂的集中度問題。

黃天牧表示,目前台股 ETF 占台股市值約 2.38%,交易量約 1%,若再加上台股基金 5 千多億元,占台股 63 兆元的市值僅 3%,另外,國內 48 檔台股 ETF,在 1,800 多家上市公司裡投資 402 檔成分股,相對其實已較為分散,不過黃天牧仍表示,為了避免 ETF 規模壯大同時風險也增加,已請證交所督導投信事業,針對規模較大的 ETF 來管控風險,以及研議適度的強化風控措施,並請交易所掌握個別股票持有的狀況,作為未來指數審查的參考,包括對整個市場資料庫做定期監控。

黃天牧也認為,羊群效應是任何熱賣金融商品都會產生的,但重點在於投信公司是否告訴投資人完整的資訊,是否有誤差。在消費者權益保護上,黃天牧也特別說明,金管會最關心兩件事,一是投信業者是否在銷售過程中完整揭露資訊,包括風險、配息等細部資訊;另外投信公司不論自己和網紅,或透過行銷公司和網紅的置入性行銷,是否對投資人提供與商品不一致的資訊,影響投資人的決策,例如月配、季配當然很好,但隨著配息越頻繁,他認為公司應讓投資人知道成本並做相關資訊揭露。(本文作者為長期觀察金融領域的現任記者)

來源:《台灣銀行家》172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