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專家:熱錢湧藝術品市場 亞洲資金擔綱 拍賣業生態丕變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5-31 10:56


图片说明

畢加索的《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本)》最近以1.79億美元打破藝術品拍賣價格紀錄。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近年持續暢旺,去年總成交額達510億歐元(約4354億港元),打破歷年紀錄,蘇富比及佳士得近期舉行的拍賣會有多幅名畫以高價拍出,其中畢加索《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本)》,更以1.79億美元(約13.9億港元)打破藝術品拍賣價格紀錄。有從事拍賣業多年的專家指,全球資金近年湧入藝術品市場,買家地域及喜好趨向多元化,亞洲地區的資金愈來愈重要,改變拍賣業生態。 

中新網報導,佳士得於5月13日舉辦當代藝術品拍賣會,吸引逾40個國家及地區的買家競投,總成交額達6.58億美元(約51億港元),其中當代普普藝術家安迪華荷1963年自家版本的《蒙娜麗莎》以5620萬美元(約4.4億港元)拍出。截至5月中旬,蘇富比及佳士得合共售出約25億美元(約194億港元)藝術品,成交額按年增長25%,較2007年更上升74%。

菲利普斯拍賣行主席兼行政總裁多爾曼指出,藝術品在全球交易和轉手規模明顯增長,成交屢創新高,與以往相對狹窄的交易圈子相比,情況有極大轉變。中國買家去年在全球成交額當中佔22%,較2006年的不足5%有明顯增長,並買走了19%公開拍賣的藝術品,反映中國是重要新興市場。

藝術品向來受新興富豪青睞,1960年代的希臘船運大亨和1980年代的日本銀行家均曾活躍拍賣場。蘇富比資深專家諾曼表示,亞洲收藏家近年不斷增多,中國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中軍、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均在本月5日的蘇富比拍賣會出手,當日場內成交額最高的梵高《阿里斯康道路》,買家同樣來自中國。中國買家的加入不會令傳統收藏家退出,使藝術品市場愈趨活躍,需求激增。

全球低息環境也使藝術品成為炒賣工具,收藏家過去一般會長期收藏藝術品,但近年市場暢旺,不少人期望更頻密地轉售,以獲取更可觀回報,從而改變市場生態。有3%買家曾表示,會一個月內轉售剛買回來的藝術品。另一特色是個別畫家的作品以高價成交後,若再有作品推出市場,交投一般非常淡靜,甚至無人出價,只能以底價拍出,可見價格波動甚大。

去年當代藝術品成交額佔市場總額48%,可見這類藝術成為近年潮流。即使知名度較低的年輕藝術家近年亦受追捧,儘管部分作品只能流行短時間,不久後便失去價值,收藏家仍然樂此不疲。

新晉收藏家愈來愈多,去年多個春季拍賣會有1/4藝術品由「初哥」投得,顯示他們已成為市場生力軍。有見及此,兩大拍賣行蘇富比及佳士得努力在全球尋找新買家,期望進一步催谷競投。佳士得當代藝術專家戈爾維表示,目前掌握141名富豪收藏家身份,他們有能力花5000萬美元(約3.9億港元)或更多購買藝術品,其中26人來自亞洲。

蘇富比估計全球有最少9000名潛在藝術品收藏家,旗下1/3員工的任務均是發掘這些隱藏客戶。戈爾維亦表示有派遣下屬與豪爽的買家見面,並藉此接觸他們的朋友,找出更多潛在收藏家。拍賣行也會主動聯絡新買家,甚至提出造訪其住所,讓他們感到受尊重。

佳士得去年在中國邀請18名新買家到紐約,參觀藝術館及拍賣會,他們最終果然大舉出手。去年5月當代藝術拍賣會成交額最高的10件作品中,最少一半由該批訪客投得。蘇富比則在倫敦為買家的小孩舉辦派對,讓小孩邀請朋友出席,從而接觸他們的家長。(接下頁)

[NT:PAGE=$]

收藏界當中不乏年輕人,保險公司希思可(Hiscox)調查發現,半數20至30歲的年輕畫迷會花逾1萬美元(約7.75萬港元)購買畫作,25%更是從網上買得首幅收藏。由於網上買畫無法「驗貨」,令買家不放心,藝術品交易網站Rise Art容許消費者先租下作品,再決定是否購買。

除了一般收藏家,科技巨擘Google等大企業亦有從Rise Art租用或購買作品,改善職場環境和員工情緒。隨着辦公室不斷興建,Rise Art的市場空間持續擴大,估計2013年單在英國,辦公室掛畫市場價值已達71億英鎊(約853億港元)。

Rise Art目前收集逾3000件作品,並邀請專家估價,又向客戶提供網上諮詢,甚至約見商討如何擺放藝術品。若客人租用藝術品後決定買下來,即可視乎租借時間,在售價中扣除部分或全部租金。

藝術品拍賣價屢創新高,反映億萬富豪人數增加,提高藝術品需求。然而,藝術品價格大幅「跑贏」其他商品,也折射出近百年來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

法國畫家塞尚作品《聖約瑟堡的風景》在1913年一次拍賣會上,以6700美元成交,刷新當時的世界紀錄。按通脹換算,當年「紀錄」其實只相當於目前的16.3萬美元(約126萬港元),即使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換算,也只有87.5萬美元(約678萬港元),與現今動輒過億美元的藝術品成交價相比,是小巫見大巫。

億萬富豪有能力用更多錢購買奢侈品,意味財富相對而言更集中在小撮人手上,一般人則變得更貧窮。這些巨富一般集中競投最高檔的藝術品,使價格更趨極端,去年約0.25%最昂貴藝術品已佔全球拍賣總額逾1/3,中低價藝術品則交投淡靜。

文化工業在上世紀興起後,中低收入階層逐漸通過市場力量影響文化產品,這現象稱為藝術的「民主化」。當大筆資金湧入競爭藝術品,將令市場結構重回19世紀時的不平等,藝術界亦可能因應市場改變而回復舊觀,依賴少數富豪生存,使他們控制市場品味,一般人則難以參與。

藝術品市場透明度低,例如梵高作品《阿里斯康道路》月初高價拍出,買家身份至今未明,只能從現場資訊得悉他說中文。叫價方面亦令人質疑,部分大型拍賣行寡頭壟斷市場,能即場實行「吊燈叫價」,即佯裝叫價,炒熱氣氛,使成交價存在「水分」,只要叫價不超越底價,「造假」就不屬違法。

拍賣行亦會向外界尋找擔保人,承諾以底價入貨,確保賣家收入,但若成交價高於底價,擔保人也有分紅。由於擔保人可參與拍賣,他們將推高成交價以謀取更多分紅,即使「不幸」投得作品,也能通過分紅減低需付金額。

「新末日博士」魯比尼指,拍賣不少環節有可疑,呼籲業界提高透明度。魯比尼是當代藝術品收藏家,見過有人以逾100萬美元(約775萬港元)投得藝術品後以現金付款,毋須登記,可能成為洗黑錢手段。交易涉及的巨額利潤缺乏監管,買家投得藝術品後可存放在瑞士日內瓦等「自由港」以作逃稅,成為更不受監管的「另類瑞士銀行」。

图片说明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