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生:改革未來十年要靠農民工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6-03 12:58
一百多年前的中國——農業文明時代最輝煌的老大帝國——就面臨農業社會向城市化社會轉型的難題。現在我們實際上仍在這一過程中。“二戰”結束之后全世界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先進國家已經都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了,所有發展中國家或第三世界怎么來完成這個過程?
后進國家怎么追上來?一百年前,我們的祖輩還在考慮和討論西化或現代化是真的或假的,是好東西或壞東西。然而“二戰”結束以后,這個問題已經不存在了。全球的發展中國家都面臨一個目標:有本事就追上來,至於追上來以后將來干什么,以后再說,但現在一定要追,這是人的本性。人民要提高生活水平,就像我們三十多年前打開國門的時候,一看西方,我們傻了,相差太遠。
“二戰”結束以后,一百多個發展中國家都在追趕,但成功的有幾個?世界銀行在2007年的一個報告說,1950年以后,從低收入國家成功變成現代化高收入的國家或地區只有幾個,包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還有沙特阿拉伯。除沙特阿拉伯是石油生產國之外,其他都是東亞國家(或地區),所以有人把這個結果叫作“東亞奇跡”或“東亞模式”。
東亞這幾個國家和經濟體為什么能成功?如果簡單說私有制有多好,市場經濟有多好或民主有多好,沒什么用。因為,這一百多年來發展中國家探索了無數的道路,可為什么偏偏成功的是東亞這幾個國家(或地區)?這是中國人最需要研究的。東亞這幾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傳統,比如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人和資源的關係,人均可耕地的數量(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都是一模一樣的,都是一人一畝多地,歷史也非常相似。為什么它們成功了?市場經濟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但是就像世界銀行的報告所說,堅持市場經濟對於經濟增長是必不可缺的,但是它不能保證你追上發達國家,所以大多數國家之所以沒追上,就在於此。這確實就涉及國家能力或社會能力,也就與剛才蕭功秦老師所講的內容有點關係了。總之,這是對國家能力和社會能力的考驗和挑戰,中國正面臨這個挑戰。
從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十年,即20世紀80年代這10年,我們從計劃經濟開始轉型。當時,轉型往什么方向都不是特別明白,連市場經濟的口號都沒有,中期也只是提了商品經濟。第一個十年我們是靠轉型的紅利,有了80年代10年的高速增長。第二個十年是小平同志南巡以后,確立了市場經濟的方向,激發了整個社會的活力,第二個十年是靠市場的紅利。第三個十年是新世紀開始,我們加入世貿組織,成為世界工廠,第三個十年是靠世貿的紅利。現在靠什么?靠任何口號、決定都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要有實質性的發展方式的改變,這就是人的城市化,下面的10年、20年要靠農民工及其家屬市民化的紅利。農地私有化已在進行農地私有化已在進行此文原載於2013年12月10日鳳凰網城市欄目。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實質是土地利用的重構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同群體的利益分配也將緊緊圍繞於土地。
正是在這樣的大變革時期,對於不同用途的土地的各種權利的紛爭也顯得格外激烈。如何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不僅將影響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最終走向,也是破解伴隨城鎮化過程產生的農民工、小產權房等問題的關鍵,還有與此不能分離的糧食安全、農業現代化、社會保障機制等諸多問題。
作者簡介:
華生,著名經濟學家,是影響我國經濟改革進程的三項重要變革,曾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等獎項。著有《中國改革:做對的和沒做的》《中國股市:假問題和真問題》《城市化轉型與土地陷阱》等。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