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陳宇:為什么互聯網公司最愛屌絲

鉅亨網新聞中心


陳宇:馬云的金融帝國規模能做多大

提要:隨著中國互聯網金融浪潮高漲,p2p、眾籌、余額寶、微信支付等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加之大數據等時髦概念助陣,簡直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令媒體興奮,公眾狂熱。那么,互聯網金融真的能“顛覆”傳統金融嗎?


江南憤青: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生存哲學
江南憤青: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生存哲學

互聯網邏輯跟金融邏輯的最大區別是思維方式。互聯網的邏輯是什么?就五個字:不走尋常路。以前很多人說,互聯網思維是客戶體驗至上,我曾經認為是,現在我認為不是。客戶體驗至上,是誰都想的事情,問題是做不做。互聯網的業態決定了它只能如此做,否則不能賺錢。而別人不需要客戶至上就能賺錢,所以也就嘴巴上喊喊,實際不做。互聯網競爭中,模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免費規則來搶奪用戶,注重短期體驗。免費思維也只有在互聯網技術下可行,采用的是“高富帥請屌絲陪玩,屌絲蹭高富帥資源”的方式,典型的如網游。銀行的缺陷,是太過於強調長期體驗,忽視了短期體驗,這跟服務成本有關。

互聯網的短期戰略使得互聯網的企業文化更多是簡單粗暴直接。我以前看百度李彥宏的一篇文章貌似叫《喚醒狼性文化》, 意思是他的公司里很多人都退化成了小資,工作不再富有激情。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感覺李彥宏是非常正確的,一個公司往往會因為屌絲的小資化而日益平庸,而進一步缺乏創新精神。矽谷地區的互聯網公司都在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避免自己公司陷入平庸化。這其實是個矛盾體,既要不平庸,又要能平穩前進,其實是很難的。在公司里推行狼性文化,必然是讓公司整體陷入狂躁的情緒之中,是好還是壞?本來也是個難題,但是目前我感覺在互聯網企業里,開始更注重短期下的績效刺激戰略,所謂良好的企業文化,越來越不是這些公司所選擇的主流趨勢了。

我在《風吹江南之互聯網金融》提過,屌絲其實是最具備造反精神和逆襲精神的。這來自於他們內心的不安,更來自於他們對改變現狀的迫切希望。關鍵是屌絲的創業成本最低,即使失敗了,無非也就是繼續當屌絲而已,最終使得他們在做事情上更大膽,更有創新精神,這些都是成功的必備要素。但是一旦一個屌絲逆襲到一定地步,成了高富帥的時候,他的所有優勢可能就都失去了。當他再也不喜歡當屌絲時每天沒日沒夜加班的單調生活,再也不喜歡除了賺錢還是賺錢的感覺,也開始去香車寶馬,去追求90 后女孩子的時候,基本上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了。

如何在這種情況下繼續保持公司的前進,很多公司選擇的方案是不斷地選擇屌絲,作為公司創新前進的動力。我走訪了許多互聯網公司,它們都在考慮如何建設一種鼓勵和刺激屌絲逆襲的制度。核心就是去掉層級制,實現更強的扁平化管理體系,讓屌絲在激情創造的同時,有機會脫穎而出。百度、騰訊內部都有這個趨勢,谷歌這個趨勢更明顯。現在連惠普都開始在反思過去的管理體系是否有問題,因為它的體系屏蔽了極多本應該在內部實現的創新,而這些創新離開了惠普之后居然極大地成功了。

總之,互聯網公司總體上都表現出了這個特征,內部的提拔機制更直接、更現實、更赤裸裸,讓人很強烈地感受到了互聯網讓世界現實的越現實,當然理想的可能也越理想。

我一直在幾家很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公司擔任兼職戰略顧問,其中有一家公司的老板,微信名叫李白,他跟我師兄九鼎投資的黃曉捷,是我人生路上在思想上給我影響極為深刻的兩位。我一直自詡內心孤傲,很少佩服人,但是他們的確給了我很多我未曾思考過的人生命題,是我最為佩服的人。也挺有意思,他們一個清華博士畢業,一個金華的小學畢業,極大的反差之下,卻都有對人性理解的通透。他們都是毫無背景白手起家,卻都通過自己的思想和實踐,實現了成功的逆襲。這個老板李白,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管理4000 多名員工的時候,考慮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能保持一家公司持續創新,適應市場,而不是自我平庸化。

他在公司里進行了諸多的改革,提出了讓屌絲造反和革命的思路。他認為所有給公司帶來貢獻的元老都應該離開體系,因為他們占據了位置,排斥了新人,壓制了創新。雖然有些刻薄,但是卻不得不承認他的認知是對的。在層級制的體系里,鏈條過長,其實正是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往往讓公司錯過許多底層的創新。他在公司里面采取pk 模式,鼓勵底層逆襲,采取績效考核簡單化,職位任命直接跟績效掛鉤,賺錢多少直接決定了職位高低,而不是職位高低決定了績效多少,甚至公司員工泊車都跟績效掛鉤。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狼性文化的思路和規則,顛覆了很多傳統的所謂企業文化的認知。

很難簡單直接地認定這種赤裸裸的金錢激勵是對是錯,從某個意義上講,只有適合的文化才是有效的,否則就是課堂上的萬金油,毫無意義。互聯網因為必須貼近市場的短期戰略,很大程度上使得它必然是簡單直接的,而不能花費太多的時間進行內部溝通和協調,決策的鏈條一定要短、要快、要直接。這也注定了過去人情脈脈的企業文化,可能並不適應互聯網。互聯網的世界是極為殘酷的,每天每分每秒都有公司消失、裁員,公司不賺錢是對員工最大的不負責。而且某個意義上講,決定員工去留的其實不是文化,而很大程度上是薪資水平。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