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訪拉美 專家:互補優勢 搶佔戰略先機
鉅亨網新聞中心
吳白乙指李克強總理訪拉美4國,將推動中拉合作的水平、質量和結構再上新台階。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17)日上午偕夫人程虹乘專機離開北京前往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展開巴西、哥倫比亞、秘魯、智利四國之行。這是本屆政府總理首次訪問拉美。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吳白乙教授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中拉合作的內在動力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來自雙方既有的結構性需求並正在形成新的優勢互補,而李克強此訪將促進中國同4國關係的深入發展,推動中拉合作的水平、質量和結構再上新台階,助力彼此在全球產業鏈重組當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發揮更大發展潛力。
談及李克強拉美之行和中拉關係發展,吳白乙說:「事情說得再好,如果不去貫徹推進,那麼再好的願望和話語也只能停留在紙面上。」他說,當前中拉整體合作已猶如離弦之箭,面臨巨大機遇,而總理此訪正是為了大力推進中拉整體合作進程。
香港《文匯報》報導,吳白乙教授多年來主要從事國際關係理論、大國關係、國際安全、危機管理和中國外交研究。他認為,李克強此訪所選擇的四個對象國是拉美地區實力較強、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是在與中國合作的意向、能力以及未來合作潛力等方面的佼佼者,也是最具有推動中拉整體合作實現早期收穫可能性的夥伴。
「中方希望通過與這幾個國家雙方關係的進一步提升,來在拉美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表率作用,進而帶動中拉整體合作取得早期收穫。」吳白乙說。
去年7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會晤並發表主旨講話,倡議共同構建中拉「1+3+6」合作新框架,宣佈建立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中拉全面合作夥伴關係,並成立中國-拉共體論壇。
吳白乙認為,中拉關係進入雙邊合作與整體合作並行發展、相互促進的歷史新階段,而此次總理出訪主要是落實中方此前的重大承諾和行動,推進中拉整體合作進程,促進雙邊關係向一個新的層次、更廣的領域躍進,並帶動中拉整體合作取得早期收穫。
吳白乙強調,中拉整體合作符合雙方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迫切需求,符合雙方在全球產業鏈重組當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發揮更大的發展潛力、形成更大的競爭優勢、參與更大範圍的全球治理、獲得更高的國際地位等方面的共同願望。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是發展中世界和新興經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政局保持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各國堅持聯合自強,積極推動一體化進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
吳白乙表示,中方倡議共同構建中拉「1+3+6」合作新框架具有戰略意義,同時也具有新的現實基礎,最主要的是它兼顧了中拉雙方的比較優勢以及雙方下一步發展的理性需求。
隨着中國成為資本淨輸出國,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各地區主要投資來源地之一。儘管拉美地區不在當下人們熱議的「一帶一路」的合作規劃之內,但中拉整體合作框架所體現的內涵和本質與之相貫通,就是通過一種跨區域的互利性機制安排,形成中國經濟與外部資源、市場和發展潛力之間新的優勢互補。在這一廣闊的前景之下,中國提供拉美和其他地區發展所需要資金、技術和創新能力,通過這些比較優勢的輸出,帶動對象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水平,共同開發潛在的市場,從而在整個後危機時代的全球生產鏈和市場格局的重組當中佔據更為有利的位置,獲得新的戰略機遇。
作為多年從事國際問題研究的專家,吳白乙也在採訪中提醒,機遇頻現,把握機遇更需要審時度勢,不僅要具備歷史眼光和戰略決斷能力,還應該持續和深入地關注推進決策過程中的現實難點和複雜細節。當前中拉合作是一種創新,不可避免地將面臨各種挑戰。他稱,在多邊合作模式下,中拉雙方須共同努力,除了奮力開拓經濟層面新的合作格局,還需要在技術創新、教育和人文等方面構築更為開放的合作平台。為此,雙方都要尊重和彼此兼顧政治制度、發展條件、文化理念、合作能力等多方面差異,注重合作中的相互舒適度,循序漸進,持續累積普羅大眾都能感受到的合作成果,這樣才能心心相印,步步為營地接近共同的合作目標。(接下頁)
[NT:PAGE=$]
李克強今年初集體會見中拉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拉方代表團團長。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近年來,中拉關係跨越式發展不時引發部分西方人士和媒體的疑慮,認為中國將政治經濟的觸角伸向美國的「後院」,是中國全球戰略野心的一部分,而近來美國對拉美政策的調整則與中國同拉美關係發展迅速有關。吳白乙認為,如果說有關係,最多也是大國博弈的「邊際效應」。他坦言,中國在全球各地區的政策都不是排他性的,但國際關係民主化、全球經濟的多極化進程乃至中、美、俄、日、印、歐盟等主要行為體在構建跨區域合作機制的相互競爭,必然產生相應的決策壓力和連帶關係效應。
「大國博弈有競爭的一面,但是新時期的大國博弈更多的是來自於合作的一面,我覺得只有合作才能產生更大的機會紅利。」吳白乙說,任何一個有全球視野的大國必然會主動地迎接這樣的挑戰,根據這些挑戰的壓力來調整自己的政策和策略。
吳白乙強調,中國和世界任何國家和任何地區的關係都建立在互利共贏的理念上。中國發展對外關係中主張合作,不搞對抗。中國願意和其他國家一起去維護某一個地區的穩定、繁榮,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吳白乙認為,從客觀上來說,中國和拉美國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無論是在雙邊的層面上,還是在多邊的大舞台上,促進的是拉美地區的資源重組、產業提升和地區繁榮。這對於同為美洲國家的美國來說,是一件好事。他說,「美國官方正式地表態,一直都歡迎中國在拉美地區發揮一種建設性作用,認為中美之間必然會在拉美是一種零和競爭的關係,這是不現實的」。
吳白乙指中拉需在教育、人文等方面構築更為開放的合作平台。圖為巴西里約熱內盧青年參與中國傳統農曆新年巡遊表演。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中拉合作面臨空前機遇,前景向好,香港和香港企業是否也能從中分得「一杯羹」呢?吳白乙指出,香港的經濟優勢在今天更多的體現在金融業、服務業上,並且具有人才優勢和良好的營商環境,這些都很有可能令到香港和香港企業在中拉整體合作中發揮先鋒、引領作用。
吳白乙表示,目前,拉美正處在工業化和經濟社會調整轉型的歷史節點之上,香港企業的比較優勢是公司治理、國際化運營、金融、服務乃至於熟悉上述領域的管理和運營人才。
他認為,港企要抓住兩個機遇,一是人民幣國際化;二是香港長期以來形成外化型的商業文明。
近年,中國國內企業要走出去,但是在境內融資仍然面臨難題。吳白乙說,這涉及到中國金融體制、評級機構、風險管控、資本自由流動、交易等諸多改革的議題,而這些恰恰是香港企業、香港產業的現有優勢。
他說,香港有着人民幣最主要的境外貿易結算試點地區這樣的一個比較優勢,在中拉企業融資、產業對接、企業合作當中可想方設法發揮融資方面的優勢。
這位專家指出,相比大陸,香港更加熟悉國際化的市場運作的基本規範和風險管控。無論是從哪個意義來說,金融領域、服務貿易對於港企來說應該更多的面向太平洋彼岸。由於長期的歷史原因,香港還有一些人文基礎,香港的人才儲備、靈活多樣的商業機制更有可能在中拉整體合作中起着先鋒、引領作用。
據《星島日報》報導,李克強此次出訪巴西、哥倫比亞、秘魯、智利,是他上任後首次訪問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其間中國與各國將簽署一系列合作文件,涉及基建、航天、礦產、能源、農業、金融、科技等。
李克強此行長達13天,除了拉美4國外,還將路過愛爾蘭和西班牙。加上路過國家,李克強將走訪6個國家、7個城市,行程5萬多公里,相當於繞地球一周還多,可謂是一次「環球十萬里」的外交之旅。李克強夫人、首都經貿大學外語教授程虹也隨同出訪。
基建是此行的重頭戲,中國正在巴西創建一個擁有500億美元的大型投資基金,用於修建從巴西大西洋沿岸通往秘魯太平洋沿岸地區的鐵路(兩洋鐵路),同時投資於鋼鐵、汽車零部件、能源、港口、水力發電等。李克強訪巴時,兩國銀行將就上述問題簽署協議。
中拉「1+3+6」合作新框
■「1」是「一個規劃」:即以實現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制定《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合作規劃(2015-2019)》;
■「3」是「三大引擎」:即以貿易、投資、金融合作為動力,推動中拉務實合作全面發展,力爭實現10年內中拉貿易規模達到5,000億美元,力爭實現10年內對拉美投資存量達到2,500億美元,推動擴大雙邊貿易本幣結算和本幣互換;
■「6」是「六大領域」:即以能源資源、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製造業、科技創新、信息技術為合作重點,推進中拉產業對接。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