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中國企業出海錯過了前二十年 下一個十年在印度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5-15 09:17


印度中國企業商會秘書長黎劍撰文指出,印度市場的崛起,對中國公司來說,是挑戰,但更是機遇。我們已經錯過了前二十年,而在當前大批企業出海的時間點上,未來的十年我們不得不重點看待印度。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印度?為什么會是印度?這恐怕是絕大多數人難以理解的。絕大多數中國人對印度的印象多是火車頂上坐滿了人、國慶閱兵摩托車疊羅漢、電影里歌舞沒完沒了,以至於“開掛”都快成了印度人的專利。來過印度旅遊的人也呈現出兩種極端:極度的厭惡,覺得印度臟亂差、人也不誠信;要么是極度的喜愛,覺得在這里精神自由,心靈得到了解放。


但去印度經商的人就沒那么多選擇,因為12.8億人口吸引力太大,基建和消費市場的增長數據擺在那里,歐美日韓的企業在印度也做得風生水起。所以對商業人士來說,印度是不得不去的必然選擇。

然而過去十年,在印度發展的中國公司總是磕磕絆絆沒能占據主流市場。一邊埋怨著兩國關係的不穩定,一邊瞅著這么大塊蛋糕只咬得到一小口,十分糾結。

2014年5月莫迪新政府上臺后推動了多方面的制度改革。基於對宏觀政策持續利好的判斷,早前兩年持幣觀望的國際資本也都陸續進入印度實體經濟。印度經濟開始全面騰飛,2014年連續三個季度都取得了約7.5%的gdp增長,是當前全球除中國外最受矚目的經濟體。

除了傳統的歐美日韓持續對印度加大投資,中國企業也開始加速對印度市場的投資和開發:華為在印度持續投資上億美金建設新的研發中心;北車下屬永濟新時速投資500萬美金成立印度合資公司開拓印度鐵路市場;vivo手機投資約1000萬美金成立印度銷售團隊;阿里巴巴投資5.75億美金入股印度電商paytm;馬云在博鰲論壇上約見印度總理莫迪許諾幫助印度小微企業發展;小米的雷軍在印度發布專門為印度客製的手機並決心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線;此外,在新能源、互聯網等領域都有中國公司大手筆的投資。一時間,印度變成中國企業和中國資本都格外關注的市場。

但僅僅是因為印度這個人口大國進入了新一輪經濟增長我們就該來印度嗎?答案並非如此簡單,印度其實也是自帶“主角”光環的。在我們只顧著學習歐美日的時候,印度已經悄悄爬到了全球gdp第三(按購買力計算),僅次於中國和美國,並很有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在第三的位置。

眾多外企如此關注印度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印度人口多、市場大嗎?事實上,過去二十年, 印度在歐美日韓企業的全球化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這些企業的成功都不是單純地把印度看做銷售市場,而是把印度作為自己全球供應鏈中的一環。

對於歐美企業來說,印度是他們的全球人力資源池,利用印度豐富完善的外包服務業、it和醫藥研發等來降低整個供應鏈的成本。如利用印度低成本的服務業來為全球發達國家市場提供律師、會計、醫療診斷、軟件開發、呼叫中心等服務,從而能獲取更高的利潤。

日韓企業則更多地把印度作為其海外的生產基地,將鋼鐵、汽車及零部件、重型機械、家用電子和消費電子等產業轉移到印度,並通過圈地的方式實現了在印度擁有類“殖民地”式的發展空間,利用印度的廉價勞動力來降低產品的生產、銷售和服務成本。進而逐漸壟斷了印度的汽車行業和家電行業,並將在印度生產的產品轉銷至其他南亞國家,以及中東、非洲、東南亞和南美等行業標準略低的發展中國家。

同時,日韓企業通過派駐大量日韓籍管理人員和工程師等來進一步壓低設立在印度各個機構的利潤,從而實現將更多利潤轉移回日韓國內。

不少經濟學家把之前中印經貿合作過程中的一切問題歸結為“兩國經濟結構相近,競爭多過合作”。這是過去。當中國企業開始真正全球化之后,歐美日韓走過的路我們一樣可以走,中印間的合作遠遠大過競爭。唯一問題是,我們的企業是只想把印度作為一個巨大的市場做國際貿易和國際承包工程?還是想真正地通過印度邁向全球化?

以往中國企業剛剛出海的時候,海外運營能力處於較低水平,往往只聚焦在銷售和市場,忽略了企業正常運營和長期運營所需要的稅務、法務、公共關係、媒體關係、政策研究和游說等因素,使得中國企業在包括印度在內的國際市場中的競爭一直處於被動弱勢的位置。

而印度恰恰是中國企業鍛煉海外運營能力的最佳試驗田。印度市場高度自由開放、商業競爭激烈,中國企業在印度可以遇到在全球各個國家會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像美國一樣的國家安全審查和行業政策游說制度、像歐洲一樣的三反(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像第三世界國家一樣的低產品標準等等。有企業稱,把在印度需要考慮的問題列一個清單,去別的國家只用選擇性打鉤就可以了。

所以印度市場的崛起,對中國公司來說,是挑戰,但更是機遇。我們已經錯過了前二十年,而在當前大批企業出海的時間點上,未來的十年我們不得不重點看待印度。

中印兩國的政治關係由於一些歷史遺留因素有過較長一段時間的起起伏伏,媒體的片面宣傳也加深了中印之間的誤解,這種所謂的“不確定因素”和“政治關係不穩定”成為了一些中國企業在印度不決策、不投資、不深入的借口,致使兩國經濟聯姻持續低迷,無法鞏固政治關係上的突破,最終嚴重阻礙了中印間經貿往來的穩定發展。

因此,商業人士應該更準確和更及時的了解印度商業社會,為中國企業尋找到一條從印度邁向世界的全球化之路。(作者簡介:黎劍,前華為印度公共事務負責人,現印度中國企業商會秘書長,竺帆集團ceo。)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