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華為實驗”與摩爾定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5-12 08:28


田濤 吳春波

我一直對“摩爾定律”所揭示的現象充滿好奇與敬畏。50年前的1965年,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提出:當價格不變時,整合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一趨勢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而未有改變。


問題是:它背后的邏輯與機理是什麼?是一種物理或自然現象,還是某種神秘的意志力在發揮作用?

筆者就此征詢過一些科技界人士和企業家的看法,也包括與大學的哲學教授進行過探討,莫衷一是。但華為一位女科學家的觀點則別開生面:這其實反映的是人類的集體預期效應,一個權威人士通過觀察得出了某種假定,一群人相信,更多的人相信,於是大家都按照同一方向和規定的時間節點去發力,結果,所謂的“假定”便有了時空的規律性、可控性,於是便成了“定律”。

也就是,在自然規律之外有一種非自然定律,如“摩爾定律”,它們更多的是基於理念、精神、意志的驅動而形成。由此,我們也可以將“摩爾定律”稱之為信息技術領域的“集體強迫律”。

如果此論成立,我們是否可以做一個大膽而敏感的推導:摩爾定律也存在於非科技研究領域,比如企業管理界?華為27年的“制度與管理實驗”也許就存在這樣一種意志邏輯。

20多年間,華為每年底確定下一年的銷售目標,不少人皆認為“完成不了”,但一旦定下來了,便志成城地挑戰“心理極限的天花板”,結果年年達到目標。

而更大的“不可能”是,20多年前的1992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以妄想家的姿態對追隨者預期:20年后,全球通信行業,三分天下華為有其一。20多年后的2014年,華為不僅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成為全球通信行業的領導者。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摩爾定律”——在規定時間達成規定目標?

華為的財富創造、評價和分配原則,包括“工者有其股”(17萬員工中有9萬多人持股,無任何外部資本股東)的制度創新,已經遠遠超出了管理學的範疇,具有典型的經濟學意義;而它的人力資源體系中的權力獲取、分配、均衡的一套理念與做法,也都不是傳統管理學理論所能覆蓋的,而它不斷通過極具張力的組織願景對全體員工的精神牽引,則構成了它極其鮮明的特色。

當然,願景是一種時間與空間的設定。如何達成?在華為,通過基於人性的“摸石頭過河”的自我探索以及向西方公司的全面借鑒,形成了閉環的邏輯鏈:願景(或目標預期)牽引→物質驅動→成就感驅動(包括權力獲得等)→願景(或目標預期)牽引……這是一個動態的、螺旋式上升的閉環鏈,但它卻有極簡主義的價值觀作唯一支撐:按勞取酬,多勞多得。

這既是“華為實驗”和“摩爾定律”的相通之處,也是二者的奧秘所在——它們都是建立於願景(或目標預期)牽引之上的集體強迫律,但這種“強迫力”源於每個個體的自覺與自願。

(田濤系浙江大學睿華創新管理研究所聯席所長、吳春波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