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循環 打造城市小水庫
理財周刊 2023-05-18 15:36
文 ‧ 林怡妏
相較乾濕季分明的中南部,台北地區雨水豐沛,受益於翡翠水庫之優勢,以及南勢溪、北勢溪水源之挹注,北部居民幾乎免缺水之苦。儘管先天基因良好,但面對來勢洶洶的氣候危機,仍要有禦敵的準備。
有別於自來水事業處,台北市政府衛生下水道工程處雖非扮演直接供水的角色,但在全民「打水戰」的此時,污水回收與水質淨化仍可扮演關鍵角色。
衛工處長程培嘉表示,過去人類多半從河川上游截水使用,使用完後便直接排進海裡,導致河川的水愈來愈少。水資源循環若要永續發展,這些用水最終應該回到河川,或是部分留在城市裡頭循環使用。
如何打造城市水循環?衛工處計畫在臺北市中興建,兼具水資源回收功能的三級污水處理廠。
程培嘉說,為了因應污水處理量能不足的問題,台北市目前規劃興建三座污水處理廠,而這三座廠區有別於目前的迪化廠與內湖廠同屬二級處理,三座污水處理廠皆以三級處理的規模打造,一方面因應北市境內已然不足的污水處理量能,一方面使城市污水可以循環使用。
讀者可能好奇,二級處理與三級處理差異何在?城市污水如何能淨化成再生水,循環使用?
以傳統二級處理來說,污水經下水道輸送匯集於污水處理廠後,會經沉砂等初級處理,再經生物曝氣及二級沉澱等二級活性污泥法處理後,便直接排放入河川;至於三級處理差別在於淨水程度更高,將二級處理後的水質,再經過一道過濾程序,部分可回收使用,其餘則放流進河川。
以明年即將完工的民生廠為例,採用先進生物薄膜技術,處理後的水質遠優於國家放流水標準,可作為民生次級用水 (澆灌、清洗、道路灑水),另外,濱江廠同樣採行生物薄膜技術,實踐程培嘉所說的一則補助河川基流量,一則為城市注入第二水源。
程培嘉補充說道,待民生廠完工啟用後,衛工處將在鄰近社區新建 6,600 公尺的環狀供水管網,三座智慧取水站及十三處澆灌用水取水處,民眾可以就近免費取用,讓再生水的取得更加便利,以利提高大眾使用再生水的意願。
將污水轉化為可供民生使用的再生水實為先例。台灣當前的再生水主要作為工業用水,以台南的三座再生水廠為例,主要支援台南科學園區半導體業者用水,而非民生用水,因此未來當新廠完工啟用,台北將成為首座開放再生水作為民生次級用水的城市。
程培嘉坦言,目前民生使用再生水還存在著諸多挑戰,除了要突破市民對於污水的既定印象,還要面對低廉自來水價所產生的屏障。
「台灣的自來水價非常便宜,這會成為再生水推動的最大阻礙。」程培嘉表示,儘管初步試行再生水是免費的,但若未來開徵水費,就要面臨民眾買不買單的問題。
當難以預測的氣候挑戰逐漸升高,旱澇更加難以預測,在城市建立微型分散式水資源再生中心,落實污水回收,或許是尋覓新水源的其中一個途徑,讓污水不再是城市負擔,而是能被循環再利用的資源。
來源:《理財周刊》1186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