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美國社交網股遭洗倉的聯想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5-06 08:09


美國多隻社交網股在公佈季度業績后狂跌,引發市場對社交媒體泡沫爆破的憂慮。一周前,納指十五年來首創歷史新高,但社交網大跌,連納指也被震到腿軟。

社交媒體跟昔日的互聯網(dot-com),最大分別在於后者完全靠“吹”,前者則銷售盈利有數可查。大家該記得,科網狂潮初起時,公司燒錢的速度(burn-rate)越快,股價炒高的機會便越大。由於這種“估值”模式前所未見,網熱剛出現時,許多“理性”論者以其荒謬胡鬧而認定熱潮難以持久。


真假難分

華爾街為大做新股上市和配售生意,明知十隻網股九隻垃圾不如,也要奮力吹起這個泡沫,利益衝突嚴重不在話下。眼見burn-rate服力不足,即改以“眼球”(eyeballs)作為新的“估值”基礎。分文未賺不要緊,零銷售也沒問題,只要“眼球”增長夠誇張,股價便能一飛衝天。到了這個階段,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已不重要,再理性的人亦敵不過貪婪,爭先恐后加入炒作大軍。

十五年后的今天,多隻熱門社交網股在公佈業績后劇挫,Twitter、LinkedIn、Yelp單日跌幅俱在二成以上,勾起不少人對當年互聯網泡沫的回憶。

正如前述,社交媒體有真實的營收和盈利示人,跟昔日互聯網概念不可混為一談。問題是,社交網大都依靠用戶人數增長帶動廣告和其他品∕服務銷售,從這個意義看,用戶人數與“眼球”並無本質上的分別,理由是社交媒體市盈率所以動輒高達三位數,並非投資者對社交網盈利前景特別樂觀,而是市場憧憬社交媒體用戶人數保持高增長,與昔日互聯網概念吸引“眼球”越多股價越瘋狂,道理一樣。

社群(用戶人數)規模非但左右社交媒體的估值,亦是它們能否以天價被更大的競爭對手收購之關鍵。用戶人數增長一旦放緩,市場不僅會馬上質疑社交媒體的估值水平,對整個行業的營運模式亦必投以懷疑眼光。

估無可估

老畢年紀大,社交媒體不是我那杯茶,但這類股份上周出現洗倉式下跌,卻讓在下想到從交易員的角度思考整件事。

上周五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題:Could This Be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the Social Media Mania?這會是社交網站沒落的起點嗎?),由對沖基金Crown Capital Management創辦人Scott Fearon執筆。單看標題,你可能以為那是一篇只講社交媒體是否泡沫的大路分析。這些元素當然少不了,但令老畢大有所感的是Fearon出自肺腑的一句話:“該死!為何我不追隨直覺,在Yelp公佈業績前狠狠沽空?”

Yelp創辦於2004年,經十年發展后,成為美國最大點評網站,為用戶提供各地餐館、商場、酒店、旅遊景點等商戶點評服務,今天業務已遍及七十多個美國城市和二十五個海外市場,去年9月正式把香港納入服務平台。

上周四,Yelp公佈首季業績,每股虧損2美分,較市場預期多虧一倍。然而,那並非公司股價單日暴挫23%的最大原因,最關鍵的一點是,Yelp每月活躍用戶人數按年增長8%至1.43億,遠遜2014年首季高達30%的用戶增長。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公司對次季營收作出較市場估計悲觀的預期,以上原因合併,想不死都難。

那麼,為什麼這麼大一塊“肥肉”Fearon張大了嘴卻不敢吃,想沽空又沒下手?做過交易員你就知道了。股價跌盡不過是零,作為買家,輸光亦只是本金的100%。借貨沽空就不同,股價上升空間理論上無限,一旦看錯市,潛在損失同樣無限。這是所周知的投資常識,但必須補充的是,股票波動性越大,沽空風險越高;沽空對象若是華爾街寵兒,危險性更會倍增。

很多東西,事后看來好像一目了然,但狂熱、泡沫何時結束向來估無可估,否則當年科網股怎會害死這麼多空頭?社交網,最好還是不沾手。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