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懂歐洲人對“一帶一路”的深重顧慮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4-30 08:27
“歐洲人老是自視為西方,其實自古是與東方緊密相連的,絲綢之路就是重要媒介。如今中國要復興古絲綢之路了。這樣,中國與歐洲,不再是東西方關係,而是共同回歸人類文明中心地帶——歐亞大陸。”
日前在歐盟重要智庫——馬達里亞加-歐洲學院基金會舉辦的“絲綢之路復興背后的涵義”午餐研討會上,筆者與八十余名與會歐盟官員、學者、記者的激烈討論。研討會通過twitter現場發布,受到廣泛關注。
馬達里亞加-歐洲學院基金會執行總裁德福安教授主持研討會開幕致辭時感慨:“歐洲善於維持現狀,而中國正高效地改變世界”。這一開場白激發了歐洲人的三大疑問:
其一,“一帶一路”是什么?研討會另一位發言者——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中國中心主任范文麗稱,“一帶一路”更多還是愿景,看不到具體行動。
其二,“一帶一路”想干什么?“‘一帶一路’除了中國國內的經濟動因外,還有能源獲取和安全戰略的考量,並且服務於中國追求世界領導權。”范文麗判斷。
其三,“一帶一路”能否建成?“亞歷山大遠征、羅馬帝國擴張都未曾完成如此輝煌的業績啊。中國如今要改寫世界地緣政治版圖。”這是主持人德福安的感慨。
與會歐洲人接茬兒發問,中心思想就是——我們歐洲人當年做不到,你中國人今天就能搞定阿富汗、伊斯蘭國等眾多威脅?!中國人民解放軍將來要去沿線保護那些基礎設施?!
為這三大問題困擾,與會歐洲人還未及考慮“一帶一路”建設及建成之后對歐洲意味著什么。
為此,筆者作為來自一帶一路倡議國的發言嘉賓,做了一番解釋,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一帶一路”不只是合作倡議,更有大量合作計劃做支撐,之所以未一下子公布清單,是因為需要與沿線國家、地區協商,不能硬塞給對方;“一帶一路”的合法性在於世界日益增長的對合作公共產品需求與落后供給能力之間的矛盾。中國並非追求什么世界領導權,而是聯合沿線國家發掘洲際、區域合作潛力,服務於地區繁榮與長治久安;“一帶一路”既帶來巨大合作機遇,當然也面臨眾多風險,需要包括歐洲在內的各國合作應對,尤其是南海主權糾紛,需要以雙軌思路妥善處理。
退一步說,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即便“一帶一路”設想未能完全實現,也比躺在現有成績上,眼光短淺、沾沾自喜強。聽到筆者這種說法,與會者折服於中國傳統智慧。
當筆者引用布隆伯格分析數據——到2050年,“一帶一路”將為世界新增30億中產階級,說明“一帶一路”將給歐洲帶來八大機遇時,歐盟官員表示可考慮將歐盟新提出的歐洲投資計劃——“容克計劃”與“一帶一路”對接,實現歐亞互聯互通,推動世界經濟發展與全球治理。當然,操作起來還需要歐方像“一帶一路”那樣開放、包容。
經過一番深度對話,歐洲與會者逐步打消對“一帶一路”的疑慮。筆者乘勢請與會者舉手表態,發現與會的多數歐洲人對“一帶一路”有了信心。筆者又詢問未舉手嘉賓緣由,他們的回答是,沒有不希望建成的,只是有前提——“一帶一路”建設要按照市場化和國際規則進行,解決歐方對治理、勞工標準、環境標準及可持續發展等關切,希將其與聯合國后發展議程對接。當筆者再問“一帶一路”對歐洲是禍是福時,沒有一個認為是禍。
“歐洲人應該感到驕傲,在中國歷史書上是找不到‘絲綢之路’一詞的,那是德國人李希霍芬1877年提的概念。因此,歐洲擁有‘絲綢之路’的知識產權”。當聽到這,歐洲人的精神勁兒一下子提起來了。
筆者表示,感謝歐洲朋友對建設“一帶一路”風險的提醒,其實這些筆者新作《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中均已分析,中國的信心來自“共商、共建、共用”的理念,簡單說來是44億一起想、一起建,正如亞投行一樣,完全按照市場原則和國際規範辦事,建設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的“一帶一路”,域外國家包括美國也會參與進來。
如此,歐洲人心寬多了,有歐洲友人私下對筆者表示,歐洲人不習慣中國式“自上而下”思維方式,疑問重重,切莫見怪。
當然,布魯塞爾只是歐洲縮影而絕非全部。筆者此前在波蘭卡托維茨舉辦的歐洲經濟大會“中歐經濟論壇”上,也講述了“一帶一路”帶給中東歐國家的機遇,與會者表現就積極得多,渴望吸引中國投資、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還是那句話——“得歐洲者得天下”。“一帶一路”不能強“推”,還要對方“接”。歐洲是真正治理過世界的。“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許多是歐洲的前殖民地。必須借助歐洲經驗,爭取歐洲支援,攜手建設“一帶一路”。
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