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牛市真能解困中國經濟嗎?
鉅亨網新聞中心
提振股市助力實體經濟,這是近年來市場提及最多的觀點之一。
不可否認,在中國股市成立之初,也曾經被賦予了崇高的使命,那就是為國企解困。多年之后,隨著部分國企的發展規模逐漸壯大,並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百強級別的大型企業。此時,股市服務於大型國企,或股市服務於實體經濟,也顯現出一定的作用。
不過,過去十年,中國股市在新時期下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為上市公司加快實現融資功能,助力上市公司實現做大做強的目標。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市場卻過度偏向於融資,卻忽視了分紅回報。如此一來,中國股市也淪為了一個典型的“圈錢市場”。
最近幾年,雖然這種盲目圈錢的現象略有改觀,且多數上市公司也逐漸形成了現金分紅的習慣,但是中國股市給投資者的感覺還是不那么成熟。
縱觀中國股市歷史上的表現,多以“熊長牛短”為主。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場長期以散戶為主導,機構投資者占比始終無法得到有效地提升,由此增添了市場的投機色彩;另一方面,則歸咎於市場仍然離不開“政策市”的特征,而目前中國股市真正實現市場化的道路卻依然漫長。
事實上,縱觀歷史上的情景,管理層不按規則出牌的事情卻常有發生。每當股市的表現偏離了既定的范圍,也容易引發管理層的一紙政策干預。實際上,在本輪牛市中,管理層的那只“看不見的手”卻時常在市場不經意間出現,由此引發股市的巨震,這也是中國股市“政策市”的真實寫照。
回顧本輪牛市行情,其實這輪牛市啟動的本質還是在於管理層逐漸意識到股市對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影響,並試圖以激活股市來改變以往過度依賴房地產業的尷尬局面。與此同時,借助滬港通“通車”的契機,以及以兩融工具為主導的創新型工具的激活,從而給中國股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推動力。
不可否認,在管理層的大力推動下,中國股市也終於走出了難得的牛市行情。但現在的問題是,中國股市走的並非“健康牛”,而是“瘋牛”!對此,“瘋牛”行情真能解困中國經濟嗎?
時下,我國經濟面臨諸多的壓力。其中,加快實現我國經濟的順利轉型,無疑成為當下急需完成的戰略性目標。但是,如何轉型,或借助什么渠道進行轉型等問題卻一直困擾著當下的管理層。
實際上,在完成我國經濟轉型的同時,仍需解決幾大致命性的問題。其中包括減少中國經濟對房地產業的依賴度、緩解地方債重壓中國經濟的危機以及減輕以往以銀行貸款為主導的間接融資壓力等。
針對房地產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其實,在當下,中國經濟需要房地產業,但不宜受到更大的約束。
在國內,房地產業作為一個能夠撬動數十個行業乃至上百個子行業的重要領域,一旦其發生迅速降溫的風險,則容易對經濟造成不可估量的沖擊。
顯然,在經濟保7的目標任務下,只有保持對房地產業的適度提振,方能減輕房地產業對國內經濟的沉重沖擊。但是,在刺激房地產業的同時,管理層也在加快尋找一種能夠逐步取代房地產業的渠道,並以此降低房地產業對經濟發展的約束。就目前而言,未來以股市逐漸取代房地產業的可能性也不小。
此外,針對當前正處於償還高峰期的地方債,實則對中國經濟的轉型之路構成一定的沖擊。
據統計,2014年中央政府債務新增8604.99億元,地方債務新增約為4000億元。與此同時,目前地方債存量已突破10萬億的水平,占GDP的整體比重也在逐年增加。除此以外,據數據測算,2014年及2015年仍將會是地方債償還的高峰期。其中,2014年地方政府實有、或有債務到期量達到了3.6萬億,而2015年也或將達到2.8萬億之巨。顯然,若憑借地方財政收入等渠道來償還地方債務,恐怕難度也是相當巨大。
鑒於這個問題,管理層考慮了多個解決方式,其中債券置換當屬化解存量地方債務風險的一種方式。與此同時,鼓勵地方“自發自還”采取“陽光化”的方式進行發債,來降低部分地方的“暗箱操作”風險。
但是,上述的方式並不能從本質上化解我國地方債務的危機。從實際操作中,更多體現出延緩債務期限、減輕地方財務成本等功能。
對此,有評論認為,如今的股市上漲,實際上是利用資本市場匯集社會資金的功能來間接化解金融和債務的風險。不過,從另一種角度看,筆者卻認為,因股市上漲的節奏過於驚人,卻倒逼著不少資金轉移至股市,試圖追求更高的投資回報率。至此,在各路資金紛紛追逐高投資收益的大前提下,卻更不利於地方債券的順利發行。由此一來,以股市解困地方債危機,或仍需持續觀察。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提振股市的背后,確確實實存在著一些戰略性的任務。
其中,提升股市直接融資功能,助推注冊制度的全面鋪開,試圖逐漸減輕銀行貸款為主導的間接融資壓力,加快為中小企業解困,此舉當屬時下股市走牛的戰略性任務。
不可否認,一直以來,以銀行貸款為主導的間接融資渠道是支援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但遺憾的是,在間接融資渠道支撐社會絕大多數融資需求的同時,以股市、債市為主導的直接融資占比卻長期處於偏低的水平。由此可見,在當前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管理層也逐漸意識到股市對實體經濟的積極性影響。顯然,從某種程度看,牛市利於解困中國經濟,並促經濟的加快轉型。
但是,“健康牛”與“瘋牛”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卻截然不同。
以后者為例,“瘋牛”的延續不僅不會給實體經濟帶來太多的積極影響,還可能會加劇市場的過度投機行為,擾亂了資本市場健康運行的良好秩序,從而給經濟帶來實質上的沖擊。
具體來看,在“瘋牛”行情下,倒逼更多的老百姓資產以及各類企業存款涌入股市,都試圖在股市中分一杯羹,從而加劇了市場的投機色彩。與此同時,因高杠桿工具的盛行,各類高杠桿操作行為卻嚴重破壞了市場的正常運行秩序,硬生生地把股市打造成一個大賭場。
如此循環,一旦股市發生下跌的風險,則容易引發踩踏效應,加劇市場的恐慌情緒,甚至破壞了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
顯然,中國股市的高杠桿遊戲該到深刻反思的時候了。此時,中國股市需要的是“健康牛”,而並非“瘋牛”。只有健康的牛市,才能夠起到解困中國經濟的作用。(來自作者博客)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