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外匯

適應全球貨幣政策多重奏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新華社記者高攀

華盛頓(CNFIN.COM / XINHUA08.COM)--全球貨幣政策領域猶如沙場,雖無硝煙,博弈殊重。近期,世界經濟風云際會,貨幣政策格局漸變。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歐日貨幣寬鬆持續,美國則面臨銀根收緊。張弛分化之間,如何看待,如何應對?

先從全球頭號經濟體美國來看,一場金融大考正迫近市場。美國自2008年底迄今已逾六年的零利率政策可能在年內告終。

據美國商務部4月29日公布數據,今年首季美國經濟按年率計算僅增0.2%,遠低於市場平均預期的1%和去年第四季度的2.2%。盡管這一短期數據看似不佳,但美聯儲官員和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首季增長疲軟主要緣於嚴寒天氣等暫時因素,美國經濟今年仍有望低開高走。這將使得美聯儲有信心於年內啟動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的首次加息。


數月來,美聯儲官員一直就何時啟動加息與市場反復溝通,美聯儲希望一旦加息開啟,各方不會意外。目前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最早於今年9月加息,這給其他國家留下了一些主動調整利率應對的空間。

以經濟視角觀之,美國加息未必負面,因為此舉標志美聯儲將從倚重量化寬鬆等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轉向利率等常規手段,貨幣環境將從極度寬鬆的“非常”狀態向適度中性的常態回歸,美聯儲官方稱之為“開啟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進程”。

如此,則意味美國經濟在經歷六年多調整后正式走出“重症監護室”,無再需量化寬鬆這劑“猛藥”,重歸穩步增長軌道。作為全球經濟翹楚,美國經濟持續復甦勢將帶動中國、歐盟等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對於全球經濟,殊為益事。

不過,同時亦應看到,作為全球首要央行,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的影響難免外溢全球,引發國際資本流動逆轉及全球資產價格重設。一般而言,美聯儲加息會導致美元走強及美元資產的吸引力增加,吸引國際資本回流美國,部分新興市場可能面臨資本急劇外流、股市下跌、貨幣貶值等挑戰。

前美聯儲首席經濟學家戴維·斯托克頓警告,由於美聯儲長期維持超低利率,市場已形成嚴重依賴,當貨幣政策轉向時,很難阻止金融市場過度反應,美聯儲能否有效影響預期,並盡量降低負面影響仍不得而知。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威廉·達德利日前表態,美聯儲會留意啟動貨幣政策正常化可能給新興經濟體帶來新一輪市場壓力的風險,但有理由相信美聯儲加息引發的新興市場調整是整體可控的,且不會非常具有破壞性。

正在美國為加息躊躇之際,發達經濟體中的歐洲和日本央行則在量化寬鬆之路上漸行漸遠。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分化趨勢顯著。這已然造成全球金融市場波瀾迭興。

國際金融協會認為,雖然歐日之“松”會部分抵消美國之“緊”,但美聯儲之舉對全球資本流動影響遠超歐日,因此全球流動性整體上將會隨美聯儲開啟加息周期而趨緊,全球融資成本也會緩慢上升。

深察之,美歐日貨幣政策分化背后反映出各經濟體復甦力度和去杠桿化(減債)進程差異。盡管各界對於量寬政策刺激經濟效果多存爭議,但不可否認,量寬確實幫助發達國家在降低私人部門杠桿率和化解債務風險方面作用顯著。

在美聯儲三輪量寬政策推動下,美國股市大幅上漲,房地產市場逐步復甦,帶動家庭和企業資產負債表迅速改善,私人部門和金融部門去杠桿化取得顯著效果,為美國經濟復甦奠定穩定基礎,使美國經濟結構調整位列其他發達國家之前。

但長期量寬也導致投資者過度投機,以及影子銀行風險上升,影響全球金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本月警告,發達經濟體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需與結構改革等政策配套推進,否則難達預期,甚至產生負面溢出效應。

IMF副總裁朱民也認為,美國量化寬鬆政策的一個重要教訓是,貨幣政策不能單打獨斗,需要財政政策和結構改革加以配合,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而非只考慮貨幣市場。

值此全球貨幣政策變局之際,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近期也在悄然變化。降息、降準和注資等措施陸續登場,中國人民銀行的宏觀貨幣調控進入適應經濟新常態,配合經濟提質增效的新階段。

應當看到,任何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歸根到底是基於本國經濟基本面,出於維護本國經濟利益。其中,保持金融穩定,護航經濟穩健是貨幣決策者所慮核心。中國今年將維持穩健貨幣政策,自去年中央經濟會議以來,基調未變。

從歷史大勢觀之,全球貨幣政策從來不曾一成不變,各國央行也不會永遠同音合唱,對於貨幣政策多重變奏,當相機抉擇,沉著以待。在此途中,中國的政策工具依然充足。(完)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