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病人肝臟模型 做手術時照模型下刀
鉅亨網新聞中心
高仿模型令病灶與組織關係清晰可見 保證下刀更準
肝臟可打印?手術部位有了直接參照物?昨天上午,在肝臟三維重建及可視化仿真手術應用研究和臨床轉化應用基礎上,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肝膽一科數字醫學團隊採用3D打印技術,成功打印出患者的肝臟仿真立體模型,指導醫生更快更準確地完成了一例複雜的肝臟腫瘤切除術。這在國內該領域尚屬首例。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胡瓊珍、范應方
35歲的吳先生反復腹瀉4年多,多次在家鄉醫院就診,被認為是“胃腸炎”,后來到某省城多家大醫院看病,診斷為原發性肝癌。醫生發現他的右肝有個大腫瘤(10.6厘米×11.7厘米×12.4厘米)。這個形如“小瓜”的腫瘤,壓迫到右肝的靜脈和門脈右支。另外,病人還伴有肝硬化、脾大、肝內多發再生結節等。
雖然需要手術,但考慮到他的肝臟右葉巨大的腫瘤病灶與肝內血管關係密切,即使接受了常規影像學檢查,但不能提供與血管相關的更詳細資料,無法評估大範圍肝切除術后發生肝功能衰竭的風險。
腫瘤大病情複雜
為了進一步診斷、做好術前評估,中華醫學會數字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珠江醫院肝膽一科主任方馳華教授帶領團隊,將吳先生的原始影像數據導入腹部醫學圖像三維可視化系統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他的腹腔動脈系統和門靜脈系統都存在變異,肝臟上長的腫瘤不但大,而且不規則。
如此複雜的病情,若按常規手術,可能要切除70%的肝臟。但肝硬化病人做肝臟手術,如果只留下少於50%的肝臟,術后易發生肝臟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3D打印“瓜模”供參照
手術還是要做,但吳先生的肝臟該切多少留多少?怎樣最大限度不損傷肝臟血管?如何保證剩餘肝髒的血供、降低術后肝功能衰竭的發生風險?
為了解決這一連串難題,方馳華的團隊根據吳先生的影像資料建立模型,花了20多個小時,把他體內這個“小瓜”般的腫瘤按1:1的高仿真度打印出一個3D“瓜模”,將其肝臟病變部位和周圍相關血管清晰地呈現出來。
昨天上午,醫生將這個3D“瓜模”帶入了手術室,在手術過程中,根據這個模型,仔細觀察和對照吳先生的病灶部位,評估與其臨近的組織、血管之間的關係。對這個1:1的仿“實物”模型切除病灶時,醫生下刀更準,更大限度地保留了吳先生的肝臟,也使其血管損傷更小。
切除精準度明顯提高
昨天下午,持續了5個多小時的手術終於順利結束。據方馳華介紹,帶3D打印肝臟立體模型進手術室當場指導,病灶的切除精準度明顯提高了。按常規手術,吳先生原先估計需切除70%的肝臟,現在最終切除的部分減少到42.8%,比原先估計的多留了超過20%,術中出血很少,吳先生目前狀況良好。
醫學應用前景良好
“3D打印技術在醫學應用方面,前景是良好的。”據方馳華介紹,現在,只要獲取患者相關部位的影像數據,通過計算機軟件,很快就能重建一個1:1的3D模型;以此模型為藍本,不用鑄模具,用3D打印技術,選擇不同的材料,就可“按需定製”出一個跟患者某個部位高度仿真的個性化模型。“3D打印模型還可以應用於術前討論以及對年輕醫生進行培訓,同時方便患者及家屬了解病情。”方馳華補充道。
3D打印技術
醫學應用範圍
■人體器官3D模型,用於術中參照、間接導航。
■3D打印下頜骨、器官支架、顱骨、脊柱、骨盆等,臨床應用。
■3D打印活體組織和器官也在不斷探索中。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