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外匯

基金互認起航——基金業一小步 國際化一大步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2-29 22:15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團隊?陳健恒等

事件

2015年5月22日,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正式就開展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工作簽署備忘錄,同時發布《香港互認基金管理暫行規定》,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標志著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工作正式啟動。12月18日中國證監會注冊了首批香港互認基金,共3只;同日香港證監會注冊了首批內地互認基金,共4只。

摘要


基金互認:基金互認是指允許境外注冊並受當地監管機構監管的基金向本地居民公開銷售。基金互認既可以增加拓展兩地居民資產設定的渠道,也是內地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一個途徑:為內地投資者拓展了一條通過香港基金公司進行國際投資的渠道,也為香港的離岸人民幣資金增添一個投資渠道(此前香港的人民幣投資渠道只有一般性存款、CD、點心債券、RQFII基金等),如今新增可以投資境內股票以及債券市場的渠道。

互認具體規定:1)基金管理人需依照當地法律設立運作,獲當地證監會批準可公開發售基金;2)基金產品需成立滿1年以上,資產規模不低於2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在對方的銷售規模占總資產比例不高於50%,不以對方市場為主要投資方向,由證監會進行審查;3)在首階段,只有一般股票基金、債券基金、混合基金、非上市指數基金及實物跟蹤指數交易所買賣基金才符合資格。4)首批基金互認額度為雙方資金進出各3000億元人民幣

內地與香港基金行業概況:截至11月,內地市場公募基金資產總量約7.2萬億人民幣,其中混合型基金占比達30%,貨基占比48.3%,股票型、債券型基金占比分比為10.5%、8.0%。截至2014年底,香港市場受認可的公眾理財產品規模約1.32萬億美元,折合超過8萬億人民幣,股票型、債券型基金占比分比為47.4%、34.7%,貨基比例較低。

稅收:12月18日財政部、國稅總局、證監會聯合發布《關於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明確了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的稅務要求。我們通過對比研究發現,內地投資者投資北上的香港互認基金在稅收方面不具有優勢(跟內地投資者投資內地的基金相比),因為:內地個人投資者認購香港北上的基金,其分紅收益部分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20%);內地企業投資者分紅收益部分也需要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二次兩者在內地目前都是免征的。

認購貨幣:目前香港證監會允許的基金份額都是人民幣的,故香港投資者需要用離岸的人民幣來認購,不涉及換匯問題。目前香港的人民幣存款總額約8542.88億元;且在“對等原則”下,流出香港與流入香港的人民幣基本相當,因而不會使得離岸人民幣大幅減少或增多。由於香港的很多基金同時采用美元、港元、加元澳元英鎊、新西蘭元、人民幣作為基礎貨幣;內地投資者理論上可用多貨幣認購,但由於目前系統只支援人民幣,估計短期國內投資者只能用人民幣認購香港的基金。

匯率:來自香港的基金可使用多國貨幣購買,但投資以美元、港元為主;對於非本幣的購買單位,需關注其是否對沖匯率風險的條款說明。對於較多香港的基金而言,投資者需要承擔一般會對非美元、港元的貨幣采取對沖措施(即加元澳元英鎊、新西蘭元、人民幣均屬於對沖類別),使得以不同貨幣購買同只基金,其回報率會有所差異。

符合互認要求的兩地基金規模:證監會公布截至2014年底符合條件的香港基金有100只左右,截至2015年一季度內地基金在850只左右。我們基於萬德與彭博更新統計,截至12月內地共7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的900多個產品符合要求;香港有100多個產品符合要求。根據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首批兩地審核通過的情況綜合考慮了審批數量盡量對等原則與申請總數量的差異。預計短期內的審批中仍將保持兩地獲注冊基金數量、規模基本對等的格局。我們認為初期,綜合實力較強或在銷售渠道上占有優勢的基金公司或對基金互認興趣更大、更積極。

從滬港通的經驗來看,我們認為短期市場對基金互認將是逐漸接受並慢熱的過程,內地與香港證監會也會根據市場需求的發展來調整對基金互認的監管;中期受兩地股市以及債市的走向較大,尤其是股票市場的變動對基金互認的需求波動影響較大,債市的需求相對明確與穩定;長期來看,兩個市場也將更為互融互通,資金流向更為便利,有助於減少離岸與在岸人民幣差異,也有利於兩岸的公募基金的進一步發展。

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概況

基金互認是指允許境外注冊並受當地監管機構監管的基金向本地居民公開銷售。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將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內地及香港基金按照法定程式獲得認可或許可在對方市場向公眾投資者進行銷售。基金互認既可以增加拓展兩地居民資產設定的渠道,也是內地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一個途徑。

2015年5月22日,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正式就開展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工作簽署備忘錄,同時發布《香港互認基金管理暫行規定》,自2015 年7月1日起施行,標志著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工作正式啟動。

(1)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的具體要求

事實上,早在2013年12月4日,中國證監會基金監管部相關負責人就在香港宣布,兩地監管機構已就基金互認框架達成基本共識。但其后,兩地證券市場的連通焦點轉移到了滬港通方面。此次,基金互認對兩地基金采取相對統一的開放標準,具體安排、規定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基金管理人需依照當地法律設立運作,獲當地證監會批準可公開發售基金,接受當地證監會的監管;

2)申請基金互認的相關基金產品需成立滿1年以上,資產規模不低於2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在對方的銷售規模占總資產比例不高於50%,不以對方市場為主要投資方向,由證監會對注冊申請進行審查;

3)在首階段,只有一般股票基金、債券基金、混合基金、非上市指數基金及實物跟蹤指數交易所買賣基金才符合資格參與基金互認安排。

4)首批基金互認額度為雙方資金進出各3000億元人民幣,據中國證監會測算截至2014年底符合條件的香港基金有100只左右,截至2015年一季度內地基金在850只左右;

5)基金管理人應當選擇代理機構,代為辦理產品注冊、資訊披露、數據交換、資金清算、監管報告等事項,基金管理人可以自行或委派代理人與對方基金銷售機構簽署銷售協議。

其中,對於不以對方市場為主要投資方向,香港證監會明確為內地基金投資香港的比例不得超過20%,而中國證監會並無明確比例。此外,根據暫行規定與12月18日新聞發布會表述,互認基金暫不包括貨幣基金、分級基金、保本基金等產品類型

我們暫且把內地基金通過注冊后香港投資者可認購的內地基金成為“南下基金”,香港基金獲得許可后可在內地認購的稱之為“北上基金”。

(2)內地與香港公募基金市場概況

初期基金互認主要希望引入對方市場的主流成熟品種,可能ETF類基金會首先獲益。此前曾有預期內地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會成為發行主力。但根據公布的管理辦法來看,互認資格主要針對存續期滿1年的產品,銷售規模比例不高於總資產的50%,內地基金公司在港子公司的產品大多是A股類指數基金,對大陸投資者吸引力不大,可能很難發揮出母公司在大陸的品牌與銷售渠道優勢。未來基金互認的主力可能還是在兩地都有較好口碑,業績優異,在本地市場也同樣份額較大的基金產品。

截至11月,內地市場公募基金資產總量在7.2萬億人民幣左右,其中混合型基金占比達30%,貨幣市場基金占比48.3%,股票型基金占比10.5%,債券型基金占比為8.0%。截至2014年底,香港市場受認可的公眾理財產品規模在1.32萬億美元左右,折合超過8萬億人民幣,其中股票基金占比在47.4%,債券基金比例約為34.7%,貨幣市場基金比例較低。

(3)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的意義:基金公司/投資者

考慮到兩地的基金業存量都足夠大,在規則出臺並且首批基金獲得注冊后,兩地基金公司都可以根據審批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準備。預計未來兩地獲得注冊的基金數量會不斷增加,可以銷售的品種種類和數量還將進一步增大。我們預期基金互認對內地與香港兩地資本市場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對於內地而言,在香港注冊銷售的基金不僅投資於H股市場,還有較大比例投資於海外市場,這相當於為內地投資者拓展了一條通過香港基金公司進行國際投資的渠道;尤其是在內地債券絕對收益率水平較低的背景下,境內投資者對海外的債券有一定的興趣,但限於渠道的限制。

2)對於香港投資者而言,也為香港的人民幣資金增添一個投資渠道,此前香港的人民幣投資渠道只有一般性存款、CD、點心債券、RQFII基金等,如今,新增可以投資境內股票以及債券市場的渠道。從整體看內地市場的投資機會多於離岸市場,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收益率整體來看仍然是內地市場較高。通過基金互認的方式,可以為離岸人民幣資金提供更高的回報,同時仍然以人民幣賬戶的形式持有於境外投資者手中,可以進一步促進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活躍離岸人民幣市場。

關於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的稅收政策

12月18日財政部、國稅總局、證監會聯合發布《關於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明確了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的稅務要求。我們通過對比研究發現,內地投資者投資北上的香港互認基金在稅收方面不具有優勢(跟內地投資者投資內地的基金相比),因為:內地個人投資者認購香港北上的基金,其分紅收益部分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20%);內地企業投資者分紅收益部分也需要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二次兩者在內地目前都是免征的。

對於內地投資者通過基金互認購買香港基金:

對內地個人投資者而言:

買賣香港基金份額取得的轉讓差價所得,自2015年12月18日起至2018年12月17日止,三年內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

從香港基金分配取得的收益,由該香港基金在內地的代理人按照20%的稅率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境內免)

通過基金互認買賣香港基金份額取得的差價收入,按現行政策規定暫免征收營業稅。

對內地企業投資者:

從香港基金分配取得的收益,計入其收入總額,依法征收企業所得稅。(境內免)

通過基金互認買賣香港基金份額取得的轉讓差價所得,計入其收入總額,依法征收企業所得稅。

對內地單位投資者通過基金互認買賣香港基金份額取得的差價收入,按現行政策規定征免營業稅。

對於香港投資者通過基金互認購買內地基金:

對香港市場投資者(包括企業和個人)通過基金互認買賣內地基金份額取得的轉讓差價所得,暫免征收所得稅。

對香港市場投資者(包括企業和個人)通過基金互認從內地基金分配取得的收益,由內地上市公司向該內地基金分配股息紅利時,對香港市場投資者按照10%的稅率代扣所得稅;或發行債券的企業向該內地基金分配利息時,對香港市場投資者按照7%的稅率代扣所得稅,並由內地上市公司或發行債券的企業向其主管稅務機關辦理扣繳申報。該內地基金向投資者分配收益時,不再扣繳所得稅。

對香港市場投資者(包括單位和個人)通過基金互認買賣內地基金份額取得的差價收入,暫免征收營業稅。

首批內地與香港互認基金情況

(1)首批內地與香港互認基金基本資訊及投資特點

根據12月18日證監會新聞發布會訊息,自7月1日以來,中國證監會共收到並受理17只香港互認基金產品的注冊申請,香港證監會共受理超過30只內地互認基金的注冊申請。12月18日中國證監會注冊了首批香港互認基金,共3只分別為:恒生中國H股指數基金、行健宏揚中國基金、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同日香港證監會注冊了首批內地互認基金,共4只分別為:華夏回報混合證券投資基金、工銀瑞信核心價值、廣發行業領先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匯豐晉信大盤基金。

根據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首批兩地審核通過的情況綜合考慮了審批數量盡量對等原則與申請總數量的差異;由於內地申報基金數量較多,所以首批數量定為4對3。根據披露的最近期基金規模數據來看,首批獲得注冊的兩地基金總規模也大致相等(均為總計170億人民幣左右),預計短期內的審批中仍將保持兩地獲注冊基金數量、規模基本對等的格局。

可以看出,內地首批進軍香港的四只基金中有股票型基金、偏股型混合基金與平衡性混合基金,規模上相對較為平均;香港的三只互認基金中,有一只指數型ETF聯接基金,一只債券型基金,一只股票型基金,從規模上看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一家獨大,占據了總規模的80%以上。

(2)匯率問題:是否對沖匯率風險

從可用於購買的貨幣來看,香港投資者用離岸人民幣認購南下的內地基金,內地投資者用人民幣認購北上的香港基金。目前,香港證監會(SFC)允許的基金份額都是人民幣的,因而,香港投資者需要用離岸的人民幣來認購內地南下的基金,因此,不涉及到匯率問題;且在對等原則下,流出香港與流入香港的人民幣基本相當,因而不會使得離岸人民幣大幅減少或增多。由於香港是開放市場,投資者可以選擇美元、港元、加元澳元英鎊、新西蘭元、人民幣作為基礎貨幣,從而投資與收益均以基礎貨幣來交付;對於內地投資者而言,理論上可用多重貨幣認購,但由於目前國內的系統只支援人民幣,估計短期國內投資者只能用人民幣認購香港的基金。

首批互認基金中,來自香港的三只基金均可使用多國貨幣購買,但投資一美元、港元為主。對於非本幣的購買單位,需關注其是否對沖匯率風險的條款說明,對於較多香港的基金而言,投資者需要承擔一般會對非美元、港元的貨幣采取對沖措施(即加元澳元英鎊、新西蘭元、人民幣均屬於對沖類別),使得以不同貨幣購買同只基金,其回報率會有所差異。

就目前已注冊的北上的三只基金而言,我們以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為例,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擁有如下類別基礎貨幣的品種:

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澳元對沖)(每月派息)

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加元對沖)(每月派息)

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英鎊對沖)(每月派息)

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紐元對沖)(每月派息)

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人民幣對沖)(每月派息)

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港元)(每月派息)

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美元)(每月派息)

官網對“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人民幣對沖)”風險的說明如下,可見其確實有對非美元、港元為基礎貨幣的貨幣進行匯率風險的對沖:“本基金須承受可能影響債券價格之利率風險、信貸、新興市場、貨幣、流通性風險,以及貨幣對沖類別的對沖及類別貨幣相關風險。 低於投資級別或未獲評級債務證券之投資,可能須承受相比投資級別債券較高之流通性風險及信貸風險,並增加投資損失之風險。人民幣對沖類別的人民幣貨幣及貨幣對沖類別風險。人民幣現時不可自由兌換。將境外人民幣(CNH)兌換為境內人民幣(CNY)是一項貨幣管理程式,須遵守由中國政府實施的外匯管制政策及限制。概無保證人民幣不會在某個時間貶值。在極端市況下市場未能提供足夠人民幣作兌換時及獲信托管理人批準后,經理人可以美元支付贖回所得款項及/或分派。

實際操作中一般運用一年以內的FWD或一年以上的CCS對沖匯率風險。我們將其美元復權凈值與人民幣對沖份額的復權凈值做一個比較,可發現從時間點數據看:(1)人民幣份額收益率高於美元份額收益率,主要是因為人民幣近期來存在貶值預期,遠期升水,對沖可把貶值幅度鎖定,並相應提高收益率;(2)人民幣份額回報率與美元份額回報率的差異有逐漸放大的趨勢,可能與近期來人民幣貶值預期有所增強相對應(以NDF等遠期價格計算的期現價差逐漸拉大);(3)從過程看,8月11日的人民幣貶值未對人民幣份額回報率產生一次性沖擊,對沖后的人民幣份額回報率比較連續,確有一定的對沖的效果。

由於人民幣匯率仍然相對穩定,變動幅度較小,與美元份額的回報率差異主要受到對沖工具的基差影響;但實際對沖匯率風險本身對收益的影響在於后續貶值走向與對沖當時的貶值預期的比較,如15年,后續人民幣貶值比當時更為嚴重,為人民幣份額增添正向收益。而另一個更為明顯例子來自澳元份額。如圖所示,近1年來澳元貶值20%,而澳元份額回報率與美元份額回報率相差較小,並未受益於澳元貶值,說明投資者很難通過投資外幣對沖后的份額來規避本幣貶值風險(或盈利)。

(3)參與基金互認的基金的特點以及營銷方式梳理

首批通過的7只基金應該綜合考慮基金類型、業績表現、管理公司實力與影響力、銷售實力等因素。由於香港市場比較這7只基金包括了暫行管理辦法里涵蓋的基金類型(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

業績表現與管理實力:主動管理型的也都業績表現優異,如入圍的華夏基金在業界的業績與名氣均名列前茅,管理實力卓越;后續待審批的香港惠理集團也拿出旗下成立長達22年業績優異的基金產品參與基金互認中北上的申請。不過,結合目前通過審批基金互認的基金與申請基金互認的基金來看,以股票型或偏股混合型為主,較少是債券型基金,未來內地的偏債型基金以及香港高收益債領域的債券基金也將有較大的需求與發展。

較好的銷售實力或與銷售平臺良好的合作:香港的基金銷售市場跟內地有所不同,銀行對基金銷售占有決定性低位;內地雖然以銀行為主,但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內地還有螞蟻聚寶、支付寶、理財通、天天基金網、中金金網、陸金所等多個網銷平臺/第三方代銷平臺可以購買基金。故,從首註解冊的互認基金來看,也一定程度上考慮基金管理公司在對方市場營銷能力,比如匯豐晉信基金和工銀瑞信基金可以有效使用匯豐銀行與工商銀行在香港市場的強大渠道。如果本身沒有,則選擇代理機構以及第三方銷售較為關鍵;如香港的行健宏揚中國基金選擇與內地的天弘基金合作等。

基金銷售的創新或為基金行業帶來進一步的發展:主動管值得注意的是,行健宏揚中國基金與天弘基金的合作將香港基金在內地的銷售拓展至螞蟻聚寶 App、天弘基金官網、微信公眾號、支付寶服務窗、天弘愛理財 App 以及天天基金網、陸金所等多個平臺;此外,還開啟了內地投資者10元購買香港基金的新時代。

綜合來看,在初期,綜合實力較強或在銷售渠道上占有較大優勢的基金或對基金互認興趣更大、更積極。

符合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要求的基金梳理

根據證監會在2015年5月的公告,內地獲得在香港銷售的基金有850只左右(截止2015年3月底的數據統計),而香港獲準在內地銷售的基金有100只左右(截止2014年12月底的數據統計)。

(1)目前已注冊基金互認的內地基金一覽

從兩地申請的積極性來看,證監會收到17只香港基金申請,香港收到超過30只內地基金申請。從內地基金申請來看,均為規模較大、管理較優的基金公司為主;投資類型以股票/偏股型混合基金為主;管理費一般在1.5%;由於南下的基金認購費隸屬於香港負責銷售的銀行,右由於香港的銀行在基金銷售方面均有絕對優勢,故認購費略高,目前基本統一的說法是“申購費率不超過5%,由中國香港地區銷售機構在此范圍內自行確定”,贖回費在0.125%-0.5%之間。

(2)內地基金公司符合互認要求:70余家基金公司的900多只基金

結合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以及晨星關於彼時符合基金互認要求的內地與香港的基金的統計顯示:(1)內地符合南下要求的共850只基金,截至一季度末的規模共計2.17萬億。(2)850只符合要求的基金來自於94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易方達、華夏、南方、廣發、富國、嘉實基金分別以旗下36只、31只、31只、29只、28只、27只基金位列前茅;此外,華夏、嘉實、易方達單個基金公司入圍的規模均超過1000億元。(3)根據截至一季度的統計,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債券基金各423、241、186只基金。

2015年12月20日,我們基於萬德與彭博的資訊,依據基金互認的具體要求,更新統計結果,共77家基金管理公司的974個產品符合基金互認的要求。特點如下:(1)在成立滿一年的要求下,考慮2014年4月-12月較多基金,尤其是混合型基金成立;又由於2015年7月的股災,很多股票型基金轉型為混合型基金;故內地符合基金互認要求的基金總數有所上升,同時混合型基金數量顯著上升而股票型基金數目有所下降。(2)但大致的統計資訊未變,如:易方達、南方、工銀、富國、廣發、嘉實、博時、華夏等符合互認要求的基金數目最多,在40-29的區間;符合互認要求的基金規模最大的仍是華夏基金,但受股災總的凈值從1900億元下降至1400億元(其中也有較多資金從股票基金等推出,轉向理財市場,但理財主要以自行管理以及委外為主,並不計入在基金規模中)。(3)過去一年,無論是股票還是債券,其整體業績表現均較好。

(3)香港基金公司符合互認要求的共計約32家基金公司的112只基金

根據我們的統計,截至2015年12月18日,香港符合互認要求的基金總數在112只,根據每只基金的最新披露總資產約在876億美元(非美元計價基金按美元折算,下同;約折合5650億人民幣)。其中股票型基80只,占比71.4%,規模總計536.5億美元,占比61.3%;混合型基金17只,占比15.2%,規模總計189.5億美元,占比21.6%;債券型基金25只,占比22.3%,規模總計149.8億美元,占比17.1%。

(4)內地機構投資者:“50%”限制下頻道可能性較小

QDII、RQDII渠道被限制,那么基金互認能否作為內地機構投資者南下參與境外市場,如美元債等的工具呢?

考慮“在對方的銷售規模占總資產比例不高於50%,不以對方市場為主要投資方向,由證監會對注冊申請進行審查”,從管理的角度,內地投資者將基金互認作為資金匯入境外的頻道較難,因為需要香港起碼有同規模的資金;而且考慮部分信用債的授信,銀行自營資金在嚴格限制下,更難。另一方面,從購買需求來看,銀行或更多通過提供代銷來分一杯羹,對境外的債券類基金的需求或相對一般;股票類基金更多是風險偏好較大的個人投資者以及機構投資者;但保險或有一定需求。

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發展前景展望

(1)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與滬港通異同

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與滬港通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度,但也有異同。相似度而言,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與滬港通均為兩地資金提供多一個投資渠道,為內地投資者拓展了投資海外市場的渠道;也為香港的人民幣資金增添一個投資渠道,此前香港的人民幣投資渠道只有一般性存款、CD、點心債券、RQFII基金。但二者由於領域的差異以及規定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互補:①門檻不一樣,滬港通要求投資者至少擁有50萬元的資產;而基金互認最低門檻為10元起步。②專業化要求不一樣,參與滬港通要求投資者自身最好對另外一個市場的股票較為了解,需參加營業部現場考試;但基金互認並不需要很強的專業知識,由基金管理公司提供專業的投資管理服務;③總額度/額度上限不一樣,基金互認的上限不能超過本地認購的規模,但滬港通當日有105億的額度限制、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元、港股通總額度為2500億元;④范圍有所不同,基金互認直接或間接的涵蓋了股票、債券與貨幣市場,且單個基金需要在符合條件后申請獲得批準后並注冊;但滬港通主要是股票市場,且僅限266只成分股。

盡管兩者有不同之處,但其相同的特性使得資金對其需求的邏輯基本一致,可以從滬港通推測未來基金互認的規模及發展。初期,滬股通批準了3000億元的總投資額度,港股通批準了2500億元的總投資額度。截至2015年12月22日,滬股通總投資額度可用余額為1804.6億元,港股通總投資額度可用余額為1435億元。從交易量來看,自2014年11月17日至2015年12月,滬股通當日成交金額均值為63.5億元,港股通當日成交金額均值為31.6億港元。

(2)從滬港通看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前景

從滬港通來看,基金互認的額度短期需求或難以突破額度上限,我們認為市場對基金互認將是逐漸接受並慢熱的過程,內地與相關的證監會也會根據市場需求的發展來調整對基金互認的監管,也將是逐步放開的過程。但由於股票市場有滬港通的存在,對於股票類基金的需求相對分流;但另一方面,我們注意到滬港通南向資金已經連續30天出現凈流入,凸顯出內地投資者對估值較低的離岸市場投資興趣有所上升。

但內地債券市場的收益率相對較高、機會更大,預計基金互認中,香港對境內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需求較強;境內資金對境外的高收益債有較大的興趣,且如果資金出境還能享受人民幣貶值的好處,對有助於提高市場興趣。不過,關鍵仍在於固定收益類產品放開的程度。目前來看,如果遵照對等原則,且考慮目前香港證監會(SFC)只審批了人民幣份額,即香港投資者只能用人民幣來認購內地南下的基金,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5年6月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截止2014年末,主要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余額約19867億元(不含存款證);截至15年10月底,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共計8542.88億元;故短期來看,基金互認的天花板顯而易見;但長期來看,基金互認或有助於在岸與離岸人民幣的流通,從而提高其聯動性減少價差,並有助於離岸人民幣的活躍。

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業務,可謂內地資本市場開放的里程碑,為投資者拓寬了揚帆出海的投資渠道;同時也是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又一步,便於海外投資者參與境內的股票及債券市場,分享中國經濟成長帶來的一杯羹。但對於未來基金互認市場的規模及前景展望而言,我們認為:從滬港通來看,短期需求或難以達到上限,市場對基金互認將是逐漸接受並慢熱的過程;中期受兩地股市以及債市的走向較大,尤其是股票市場的變動對基金互認的需求波動影響較大;長期來看,兩個市場也將更為互融互通,資金流向更為便利,有助於減少離岸與在岸人民幣的差異問題,同時也有利於兩岸的公募基金的進一步發展,基金業一小步國際化一大步。

特別聲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觀點,中國金融資訊網采用此文僅在於向讀者提供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立場。轉載和引用此文時務必注明來源並請署上作者姓名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