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科陳董苦撐9年轉型、獲利只剩2成,為何去年晶片荒時飆興櫃以來新高?故事要從2013年說起
今周刊 2022-10-08 09:30
撰文 ‧ 王子承
台灣 IC 設計公司通常著重在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不過成立於 2002 年的精拓科技,營收卻有 6 成來自工業電腦,毛利率更是高達 7 成,它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台灣工業電腦橫掃全球 8 成市占,裡面為人知曉的企業,多半是研華、樺漢、凌華等下游系統廠。
然而,有一家預計今年底前轉上櫃、6 成營收來自工業電腦的公司,卻是一家 IC 設計業者,它就是總部位於新竹的精拓科技。
精拓設計的晶片用於工業電腦,負責控制主機板的訊號轉換與傳輸,去年稅後淨利近一・二億元,不僅年成長逾一○○%,更創下興櫃以來新高。時序進入今年上半年,儘管電子業進入熊市,但該公司毛利率再攀至七○%,硬是比同業聯陽與新唐,多出近三十個百分點,帶動營收、獲利均創同期高點。
亮眼成績的背後,令人訝異的是,精拓過去曾在 4 年內營收腰斬,獲利只剩原來的兩成不到。今年成立剛好滿 20 年的它,究竟如何從谷底再起的?
主機板需求弱 同業殺紅眼
精拓創辦人陳神寶,過去曾在記憶體大廠華邦電的電腦產品事業中心,擔任協理一職,負責的產品線是主機板上的輸出入控制晶片,而他的大客戶就是主機板龍頭華碩。
2002 年時,由於當時華邦電全力衝刺記憶體事業,邏輯 IC 事業並不被內部重視。然而看好該領域的陳神寶,與三位同事向親友籌資一億元資金,成立精拓,聚焦發展電腦控制晶片的設計。
創業之初,陳神寶堅持不與老東家華邦電搶生意,因此他把客戶開發的準星,瞄準主機板「三哥」、當時沒有固定晶片合作商的微星,花了 3 年時間,不僅拿下微星的訂單,還打進當年以自主品牌推出主機板的鴻海。
有了大咖客戶加持,精拓 2009 年的營收,達到 6 億元的巔峰。不過,從 2010 年起,全球主機板需求由盛轉衰,同業的新唐、聯陽,削價搶奪微星訂單,產品價格從 1 美元殺剩不到 0.5 美元;到了 2013 年,精拓該年營收僅剩 2009 年的一半,獲利更蒸發逾 8 成。
當時的陳神寶大膽決定,全公司近 40 位工程師,全數轉進 2009 年營收占比僅 5%的市場——工業電腦。
其實,這個拍板定案是經過深思熟慮。陳神寶當時發現,營收僅占 5%的工業電腦,所賺來的錢已能維持公司一整年的營運,「但那時也會擔心工業電腦市場不夠大。」精拓副總陳贈文坦言。
來源:《今周刊》 第 1346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今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