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總論篇》度過十局下半  與疫共存新金融

台灣銀行家 2022-06-08 17:29

撰文:張嘉伶

 

度過十局下半  與疫共存新金融

從歐美的經驗來看,疫情防控已常態化,生活也逐漸恢復,而台灣抗疫也進入十局下半場,熬過之後,受傷較多的產業,可能「反彈力道」大,包括旅遊業、健康醫療產業、餐飲業等,金融業者也應助一臂之力,幫助產業轉型,透過數位金融串接,融入場景金融,減少接觸風險。

近來歐美陸續解封,鄰近的日韓也放寬入境限制,台灣現在進入疫情 10 局下半場,逼近防疫最終之戰,後疫時代已見曙光;而經過近 3 年的疫情震撼教育,促使台灣學習到了很多,公部門加速推出更多元的數位服務,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原本受傷最多的產業,可能「反彈力道」最大,包括旅遊業、健康醫療產業、餐飲業等,金融業者也應及早助一臂之力,幫助產業轉型,且透過數位金融的串接,減少接觸的風險,有健康的國民,才有更健全的經濟成長!

COVID-19 疫情彷彿是一場無聲的世界大戰,但這場戰爭也打了很久,最初從 2019 年 11 月中國武漢爆發,在本世紀以前所未見的急速傳播,演變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隔離行動。

 

台灣原是抗疫優等生疫苗覆蓋率也是前段班

在抗疫的第一年,台灣憑藉嚴格封鎖與接觸者追蹤等十分主動的手段控制住了新冠疫情,可說是防疫優等生,其作法經常被其他地方借鑑採用。不過到了 2021 年,傳染力更大的 Delta、Omicron 變種等帶來了另一波染疫潮,不過這也讓台灣加速跟上國際施打疫苗的政策。

當時有外國專家警告,由於新冠病毒在全世界範圍內已經如此盛行,為了讓各國真正開放,必須摒棄不切實際的「零病例」心態,與病毒「共存」。

歐美不少國家就選擇與病毒共存,但各國都積極提高疫苗覆蓋率來避免重症,而且不只打 1 劑,還得打到第 3 劑防護力才夠,也因為如此,有不少國家疫情已漸趨緩,美國施打 2 劑疫苗的覆蓋率約 66%,第 3 劑加強劑約為 33%,總染疫人口約 8,400 萬人,至 5 月中旬,每日降為 10 萬人感染。英國施打 2 劑疫苗的覆蓋率約為 73%,第 3 劑則為 58%,至於台灣,施打第 2 劑疫苗的覆蓋率也高達 78%,第 3 劑也破 6 成,算是前段班。

2022 年 5 月 13 日為止,全球染疫人口為 5.09 億人,死亡人數約 626 萬人,而 2022 年 1 月 25 日為全球染疫最高峰,約為 365 萬人,但之後曲線呈現大幅度下滑,5 月 11 日已降為 69 萬人左右,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歷經疫情高峰後,就可以看見曙光。

 

台灣進入十局下半  關鍵時刻熬過就見曙光

從國際現況來看,目前只有中國與北韓是選擇「清零政策」,而選擇清零要付出很多代價,封城期間,工廠無法順利運轉,經濟勢必受到打擊。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發布調查顯示,近 6 成(58%)受訪在華美資企業已下調 2022 年度營收預期,超過一半(52%)的企業表示,在中投資計畫被延後或減少投資。「今年的獲利預期下調,更令人擔心的是,會員們在隧道盡頭卻看不到光。」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華剛林(Colm Rafferty)表示,對於在中國的美國企業而言,若是中國防疫措施依然如此,不少企業會評估全球其他地區作為替代。

而台灣若想要跟上國際大多數國家的腳步,將疫情防控常態化,擴大國際交流,勢必得放寬限制。也因此,5 月開始,台灣染疫的人數陸續增加,每天數萬個確診人數,從疫情發生以來已逾 147 萬(資料截止至 5 月 26 日),但其中輕、中症占絕大多數,約 99.94%,重症僅為 0.06%,看來施打疫苗高覆蓋率也算是強化了防護力。

在防疫期間,政府也提供了許多幫助,逾 2,343 萬人領用 5 倍券,餐飲業 2021 年 10 月的營業額終止連續 5 個月負成長,且去年 10 月至 12 月及今年 2 月與 3 月營業額,都創下歷年同月新高,且隨時關注疫情造成市場的變化並持續因應。現在台灣進入抗疫十局下半場,這個關鍵時刻是最令人感到難熬與艱辛,但看看歐美的案例就會感受到前方已有光。

 

歐美與疫共存新生活  產業迎來新復甦

歐美歷經疫情高峰後,不少國家已陸續再放寬相關檢疫措施,美國在去年底已放寬讓有施打疫苗的人可入境、今年 2 月口罩禁令也解除,決定積極衝刺經濟,要讓復甦腳步加快,企業也陸續運作回歸正常。從美國財政部數字來看,政府失業救濟款項已大幅減少,來自個人與家庭的稅收則增加。

英國在台辦事處也表示,3 月後英國將成為首批取消所有 COVID-19 國際旅遊限制的主要經濟體之一,為國際旅遊與航空業開啟一個新的里程碑。韓國在 5 月 2 日正式解除戶外口罩令,日本也跟進,5 月 11 日日本官房長官宣布,若在戶外有保持適當距離,就可不戴口罩。日本政府逐漸鬆綁邊境管制,考慮讓已經完成 3 劑疫苗施打的遊客,5 月份以「小團體旅遊」的方式入境,並將每日入境人數,從 1 萬人提高到 2 萬人,6 月逐步開放,迎接外國觀光客。

從美國現況來觀察,原本受傷最多的產業,可能「反彈」力道最大,包括旅遊業、健康醫療產業、餐飲業等,金融業者也應及早助一臂之力,幫助產業轉型,隨著政府放寬邊境限制和企業端重新發現人際交往的商業價值,4 家管理商務旅行公司的數據顯示,在 COVID-19 將航空業推向邊緣的 2 年後,商務客艙再次額滿。美國運通全球商務旅行的首席商務官安德魯 ‧ 克勞利也說,「商務旅客陸續都回來了。」

根據世界旅遊網站的數據,Amex GBT 美國運通全球商務旅行社的業務於 Omicron 高峰時最慘烈,但現在已反彈至疫情前水平的 61%。CWT 全球差旅管理公司表示,現在預訂量超過了正常水平的一半,而今年年初這一比例僅為 20%。CWT 表示,科技業、零售業、金融業高階主管都開始動起來,先前可能都是依賴 Zoom 或者 Teams 線上會議,但現在搭飛機前往拜訪或者參加會議正迅速增加。在近 100 個國家地區有經營旅行業務的 FCM Travel 表示,近期業務成長速度已達 2019 年的 80%,某些地方已超過了疫情前的水平。

 

疫情推動產業改革  迎向新模式、新商機

接下來,台灣也將開始衝刺經濟,然而原本受傷的產業是否能從疫情中找到生機,將十分重要。「COVID-19 讓觀光旅遊業從全球熄火、全球上網、全球鎖國,最後將重新轉型變革,接下來旅遊業者能否因應這一波變革,開創專屬藍海,將左右企業能否永續生存。」而台灣交通部觀光局也為了讓旅遊相關產業能因應疫後旅遊,不僅針對旅行業者舉辦講習,研議旅行業辦理出、入境團體旅客操作指引草案,並就執行作法持續與旅行業溝通,為疫後國際觀光積極準備。

觀光局主任秘書林佩君說,過去 2 年多來,受疫情衝擊,百工百業同遭重大影響,觀光產業尤其受創甚鉅,交通部配合行政院政策,自 2020 年迄今陸續辦理旅行業薪資及生計費用補貼、各項紓困補助、觀光產業融資貸款與利息補貼,以及獎勵旅行業推廣特色團體旅遊等,而政府也趁此時機點幫助旅行業界學習新知,之後迎接新商機將更上手。

深耕旅遊產業的長川資訊董事長郭承和指出,全球上網趨勢,讓旅遊產業的透明度變得更高,旅遊業者得改變,要提供給消費者更有質量、個人化的沉浸式旅遊體驗服務,「隨需服務則是打破傳統旅遊業的進銷存『先購買旅遊商品再銷售給旅客』的作業模式,轉為智慧旅遊產業。」他表示,這種旅遊場景也很適合讓金融業來串接合作。

疫情也改變大家對於健康管理的模式,「零接觸、零距離」遠距數位健康管理蔚為新趨勢,同時也成為國內保險業搶攻保戶的創新服務。而保險業者也積極跨界,結合科技、健康產業,包括台灣人壽攜手華碩電腦與醫聯網推出健康生態圈,南山人壽也宣布跨業結盟科技大廠英華達「全家寶」以及 3 家健管中心,合作推出「遠距智慧健康管理服務」,積極深入健康管理服務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亞健康族群占 75%,疫情期間,許多民眾避免前往醫院等染疫高風險地區,且可能疏於定期做健康檢測。經過疫情的衝擊,大家都掀起對健康的重視,而若能透過健康管理設備,在家即可自行量測生理數值,省去預約掛號、門診等候的時間,也降低頻繁出入醫療院所的風險,保戶更健康,對於保險公司來說,也才能擁有健康財務。

 

疫情成金融數位轉型重大推手

疫情可說是數位轉型最大的推手,金融業者也感受很深,許多消費者在經歷過疫情後,已十分熟練使用數位金融服務,金融業不應該走回頭路,而應持續加速進行數位變革,提供 720 度金融,讓服務能無所不在。有銀行統計,網銀轉帳的使用率,在疫情期間各年齡層約有 5 成以上的成長,其中又以 50 歲到 60 歲增幅最大,高達 57%。由此可見,隨著後疫情時代來臨,「數位金融」需求也不再限於年輕族群,高齡者也很熟稔,因此開發出更多「零接觸」的金融新生活服務將是常態。

「零接觸」的金融新生活已逐漸滲入消費者生活中,對銀行而言,金融服務已經踏出實體分行、進入手機,過去是客戶主動尋求金融服務,金融機構未來要站在客戶立場換位思考,場景金融服務都要為使消費者安心、健康來著想。

 

 

來源:《台灣銀行家》6 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