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80后盤手的經驗感言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自一個80後盤手的經驗感言,作者何子垠 ,作者曾在美國在大陸的自營交易公司做過許多年,后投身國內商品期貨交易。本文由倫敦交易員整理,選文已申請原作者同意。
進入這行只為生計。臨近畢業前三個月,經同學介紹,進入一家做美股的小私募,一邊完成畢設,一邊做實習t。當時沒想太多,只是對交易這行感興趣,有這么個機會就進來了。一個月后,同學沒留下,我留下了,之后就沒想過再找工作。
就是這一個月的經歷,我知道自己適合做這行。一是有興趣;二是工作環境比較贊,和影視劇中的差不多;三是,如果能成為成熟盤手,真的可以快速獲利,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這家小私募側重於dt(日內交易),絕大多數小私募只做dt,而這家有一部分是做中長線,標的還包括外匯和債券,投資組合比較多。老板是美籍華人,有在美帝某基金工作的經歷,渠道比較多。
日內交易,盈利效應比較明顯。比如一個15萬美金的基準賬戶(4倍杠桿),這里的成熟盤手,每月提成平均在10萬人民幣左右(提成比例可以簡單算為匯率分之二,07年的時候還是7開頭。不要問我怎么換匯,你懂的……)。當月收益有最高能提到30多萬,最少的也有一兩萬,當然這都是不常見的情況,但很少有當月虧損的,能在這里留下來的,都不是吃素的。老板根據每個盤手的盈利能力及狀態,分配不同的資金,每個人的賬戶資金都不一樣,動態調整(風控做的好,同時也算為一種變相獎懲機制)。
當然這個盈利水平是在次貸危機剛爆發,還能裸空的時候達到的,之后限制裸空,效果就差些。也就是說,大伙兒是趕上行情了,就和現在的牛市一樣。
賺錢效應出來,還有什么理由不做呢。在初期,想快速成為成手,有點癡人說夢。就像現在我每天在網上遇到的提問一樣:新手怎樣快速獲利、怎樣快速融入市場、某只股票能漲到多少、大盤能漲到多少,什么時候回調等等。
現在看這些問題很可笑,但我不會嘲笑,更能理解,因為07年那會兒我也這樣。新手嘛,不懂就對了,都是從這個階段過來的。嘲笑別人,先看自己有沒有這個資格,有資格也不能嘲笑,你會的別人不會,別人會的你也不一定會。懂得尊重別人,懂得做人。
當我把這些問題拋給師傅的時候,師傅只給我一個答復——不理我……實際上,整個學徒階段,師傅都沒有口頭指導過我,但讓我看他操作,不能問,只能看,盈利虧損都看。
問了幾次之后明白了,不用問,做就可以了。這也是我現在對這些提問的處理方法——不做解答。雖然有些不禮貌,但這是最好的答案——不要問,只管去做。你的虧損,可能比我的講解更管用。
這個過程很苦的,倒不是賠錢的問題,每天都有固定的停損額。我的初始賬戶是2萬,只能做一只低價股,每次只能開一手,每天只能做十筆,停損額200。虧到200,當天就不能再做了。這部分虧損由公司承擔,只給你一個月時間,不成就走人。
也就是說,這個過程,難的是時間限制,只有這一個月。國內做美股,交易時段是在晚上,這個不用說。白天我只睡三個小時,不是說多勤奮,是因為虧錢虧的睡不著,天天停損……我不想丟掉這份工作,進入這個環境,就很難離開。這種壓力,不好用語言表述出來,只能說,人逼到絕境,總能爆發出意想不到的能量。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每天只睡三個小時,但不覺得困。
我找不到什么有效的方法,師傅不指導,其他人也不會,只要問,他們只是微笑著看我,更沒有時間去看大部頭書籍。如果說記住師傅的手法,當時真的記不住,看不懂。
突然一天,想到了一個方法,翻看我前半個月的為數不多的盈利單子,對著圖形看,找進出場依據,因為有些單子是蒙的,所以要翻回來再分析,只看對的,不看錯的。不用說止損什么的,這個當時我懂,止損比誰都快,但有些是瞎搞,胡亂止損。實際上,這個方法是最笨的——記圖——簡單的定勢交易,只是當時不知道什么叫勢,勢在哪。(事實上根據倫敦交易員我自己的經驗和觀察,絕大多數堪稱高手的日內交易員都善用此招)
之后,看不到能讓我盈利的圖形,堅決不做,出現圖形,堅決做,找準進場點和止損位,出場位還顧不得,有盈利就行。連續五天,一共28筆交易,只止損5次,我了解了什么叫概率。這時,師傅說了一句話——有點上道了,但你還有四天時間。
意思是,最後四天保持這種狀態才可以留下。始終處於高壓狀態,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冷靜,默念阿彌陀佛(真的管用)。最後四天,有運氣成分,20筆交易沒有止損,逐步悟到,止盈位是減倉、反向的開倉點,雖然單筆盈利有回撤,但這樣的出場才是合理的。只是只能做一手,談不上減倉問題,有些單子是在減倉位出,基本可以拿到波動的最大幅度,所以說有點運氣成分。
這點看著簡單,但實際上不簡單。一筆單子下來,什么時候是最後的離場位?就是反向進場的時候,你的離場,就代表反向單要進場,或者已經在進場了。趨勢后的震盪過程,是劃為原趨勢,還是劃為新趨勢的蓄勢期?中間這個能量轉換的過程,能詳細描述出來嗎?都說要做趨勢,你真懂趨勢嗎?拿的住嗎?持有的依據是什么?順勢,順的是什么,什么叫勢?當然我當時也沒完全明白,這些是后期慢慢總結的。
一個月下來,老板只是淡淡一句:你可以留下了,賬戶增到5萬,三分之一倉操作,股票標的不限,手數自行控制,有兩個月的進階期。
所謂進階期,就是一個新手的穩定過程,穩定優化交易系統,每兩周考核一次,達到凈利指標就給增加本金,直至加到15萬的基準戶。如果這兩個月出現嚴重虧損,或者系統不穩定,還是要被踢出去的。
一瞬間想通,九天形成雛形,過關。還是那句話,人都是被逼出來的。雖然進階期也會被淘汰,但心理有底了。經過兩輪面試,一共30人的新手隊伍,一個月后只有兩個人留下來,如果要算參加面試的一百多人的話……壓力瞬間釋放,真有想哭的沖動,只是哭不出來了。這是我第一次在短期內完成超出正常能力范圍的事。
這種自信,是建立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的,師傅不用教,基本教不出來的。
剩下的就不用說了,不斷完善系統,之前沒想通,有運氣成分的問題,逐漸想通了。中間申請做中線趨勢交易,連帶日內短。借次貸危機,確實撈了一筆。在之前幾個回答中提到過,由於身體不允許長期熬夜,三年半后轉出來做國內商品期貨。之后一年,老板也因為個人原因,回到美國,解散了這個團隊。出來的盤手都轉入國內期貨市場,現在都很成功,這是必然的。我也是幸運,雖然見過很多虧損的人,但有深度交往的,都是可以長期盈利的人,而且人數真的不少,這是正能量。在這個氛圍下,不斷警示自己,取長補短,才能保持穩定。
以上這些,是我初入交易這行的經歷,歷歷在目,這個是永遠忘不了的。驚險刺激,痛苦折磨,這些都是必須要經歷的,根本繞不過去,所以有時我也在一些回答中說,不要著急,著急沒用的。至於說怎么突然想通的,我到現在也找不出原因,因為之前沒有基礎,一張白紙,只能歸於壓力。強壓下,腦子轉的就比較快。想到了,實驗一下,就成功了,這多少也有些運氣。如果當時失敗了,可能我永遠也不會從事這行,頂多做個業余散戶。
也是之前答過的: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或許我生來就是干這個的。至於雞湯式的回答,確實不用說,也沒必要。以后的理想,都是建立在有穩定盈利的交易系統這個前提下。先穩定,再談理想。
后來做期貨后,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真正看懂一個行業?
我從盤手的角度上看這個問題。
因為我主要做商品期貨,都是基礎原料,反映的是全行業基本供需狀況。無論哪個行業,源頭都是這些東西。哪怕是服務業,不生產產品,只提供服務,供需雙方所用的資源,付出的資金,也是來源於一二產業。基礎原料價格是對全行業的反映,也就是對整體經濟形勢的反映。上行周期,需求旺,原料就是漲,下行周期,需求弱,原料就是跌。無論對前景如何預期,現狀是短期內無法改變的。對於周期性行業,或者類似地產、制造業這樣,回籠資金慢的,你就得想想,在下行周期,能不能抗得住。
舉個例子,我看一個行業,比如汽車,先從原材料入手。供需決定價格,價格影響供需,相互作用,沒必要研究是蛋生雞還是雞生蛋,只需要知道兩者相互影響就行。
汽車行業原材料有哪些?鋼材,橡膠,有色金屬,塑料,玻璃,皮革等等。現在原料價格什么樣,還是在弱勢中,也就是價格比較低。第一反應,需求疲弱,第二,車企成本中,原料這塊成本低了。這里,需求疲弱是主導地位,是全行業需求疲弱。低位買入原料,無論是現貨商,還是車企這樣賣附加值的,首先要考慮的是能不能在一定時間內,把東西在相對高的位置賣出去並獲利。在整體需求疲弱的環境下,你就不要企圖銷量、利潤能有多好。
原材料價格分析有了,再看其他成本費用:包括人工,運營銷售,研發,物流等等。凡是能直接對應市場的,比如銷售,物流這塊,看汽車行業的平均水平與全行業的平均水平有沒有偏差。高了,就有縮減空間,低了,再縮減就要有損行業發展了,造成停滯。間接對應市場的,比如人工,運行,研發,這就要看行業對這些分類的需求程度,哪個是最重要的。對於汽車行業,研發和維護(包括對市場的維護)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其他都可以降,這幾個不能降,或者說不得已的時候再做有限度的降。
整體成本費用分析有了,再看整個行業的利潤點。汽車行業,賣的是附加值。整個行業的最重要的附加值,或者說整個行業存在的價值在哪?適用性與技術。
汽車造出來,是為了讓人們出行有個更便利工具,這是根本。所以首先要看汽車行業能不能持續滿足這個根本條件,這也是該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的。如果能滿足,那么整個行業就還會有繼續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技術,是為該行業持續生存和發展做了保障。有了這兩點分析,再觀察行業是不是把重點放在這了。如果能滿足,就好說,停滯了,就比較危險。
有了以上這些基本認識,再看標的企業的現狀。用以上這些標準,觀察標的車企,挨個對照比較,哪些是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哪些低於;哪些有用,哪些沒用,車企是不是在做優化工作。
成本費用方面有沒有可降低的空間;核心點——技術研發上,處於什么水平,有沒有持續並增長的投入;銷售服務上,有沒有領先於平均水平;次級附加值,比如品牌價值等,處在什么水平,有沒有提高的空間。所有這些,是現狀反映,關鍵看車企是不是一直在做這些事,還是把精力放在其他不相關且沒什么用的地方了。
比如法拉利,現在進軍奢侈品市場,賣眼鏡賣衣服,這個對她有多少幫助?只是擴展一個盈利點,而且是靠她的品牌做營銷,你說她做的眼鏡、衣服又能好到哪去?核心是,法拉利她核心還是賣車,主營跟不上,其他擴展再多也沒什么用。
車企在達到這些標準后,再觀察除基本附加值外的個體附加值,這也是標的企業炒作的噱頭。勞斯賣品質服務,法拉利賣效能,特斯拉賣概念,這是個體附加值,不是行業的附加值。行業就是造車賣車的……
有了這些認識,再看個體基本現狀,比如財務報表的時候,就能知道她的利潤來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在行業附加值上,還是個體附加值上。也就是說,是靠走量盈利(像大眾,通用這樣的,薄利多銷),還是靠品牌價值、技術、概念噱頭(特斯拉這樣的,單純從純電看,又能比byd好多少?這里沒有太多技術瓶頸問題,時間長了,水平就差不多了。所以你想想,你的錢大部分是花在了技術上,還是牌子上……)等等盈利,就能知道這種盈利方式能不能持久。選擇長線持有,標的營收主體一定是在行業附加值上,並高於平均水平;如果低於平均水平,或者較自身也是有下降趨勢的,單靠賣眼鏡賺錢可不行。噱頭只是短線炒作用的。
總結一下。
觀察行業,首先看整體經濟環境,任何行業都擺脫不了束縛,東西再好,老百姓(603883,股吧)沒錢買也白費。基礎原料價格是個先行指標,由此可判斷整體需求的真實狀況。行業附加值盈利水平,順整體需求趨勢而行。行業的上下游分析,也是看這些,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趨勢相同,但會有背離,也就是會出現上下游需求分化的狀況,但不影響趨勢。
需求決定行業存在的價值,先有需求存在。行業的興起,是發現了需求,而不是創造了需求,這點要明確。行業引導需求的能力也是一個考量標準,但都是以該行業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做擴展,而且要有主次之分,且不能過分。你可以引導消費者買某個牌子的車,並買下該牌子的眼鏡,但引導不了他們去做變性手術……
行業替代,仍是在發現並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做的。比如內燃機,可以用電動機替代,但基本需求是有輪子的車。火電可以被風能,太陽能,核電等等替代,但基本需求是電力,所以說火電廠建太陽能電站,就不是跨行,提供的都是電力。基本需求是無法替代的,所謂行業替代,只是形式的轉變。
跨行,是發現並滿足其他需求的過程,就像法拉利賣眼鏡,這就不是該行業的評判標準了。行業的轉型升級,也是對照本行來說,跨行經營不是必須要走的路。本行做不好,跨行就能做好了?收益只是短期的……不偏離本行,是因為有需求在那。
其次,看行業本身的附加值,是不是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偏離了多少。附加值收益覆蓋成本費用的能力有多強。能不能穩定。
再次,看標的企業,是不是達到了行業附加值的平均水平,自身附加值占比多少,是可以長線持有,還是只能短線炒作。看財務報表等等,是用數據體現上面這些項目的對比情況,而不是看數據本身絕對值高低,所以要擺正數據的位置。
吃透一個行業,核心是吃透需求——這可能是唯一有用的話……其他的,包括人的因素,理念等等,對行業來說,還真不是特別重要,只是對標的企業重要。行業利潤空間大且穩定,企業團隊做的不好,可以換人。行業不行,利潤空間持續萎縮,企業團隊再好,也沒多大用……所以,需求第一。
以上,我只是通過另一個視角看這個問題……
補充一點,對一個行業來說,大部分朋友喜歡看盈利點和能力。這里需要說一下,先看需求,再看成本,最後看盈利。只要需求在、成本可控,盈利就在,不要本末倒置……
朋友們如果想細致學習了解,就看看其他大神們的文章,畢竟是專業的。我也只是站在交易者的角度說,因為普通交易者沒有這么多人力財力和時間去把某個行業研究透了。其實大神們的意思是說,想研究透一個行業,就得用時間耗,見的多了,也就明白了。
對於我來說,得到的資源有限,只能靠這個方法,以基礎商品價格,倒推行業現狀。基礎商品,就是各個行業的上游,上游商品價格走弱就是全行業需求弱了,再根據行業平均成本狀況,推算行業盈利狀況,以及可能繼續維持現狀的時間。行業回暖,首先要反映在基礎商品價格上,因為下游企業訂單量上來,需要增加開工率,備貨補庫存。而企業產生利潤是需要時間的,因為銷售獲利得有個過程。這段時間差,就是交易進場的好時機。
如果只看行業發展,尤其是新興行業,或大行業中的新的細分行業,首先要看的就是需求,俗稱市場。有需求就有發展,這沒問題,只要成本可控。
行業標準,是一個考量項目,但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現行標準也未必合理。阿里出來之前也有電商平臺,但標準還是在其出來之后定義的。行業標準是可以改的,怎么改我不知道,但合理不合理可以判斷出來。就用成本標準評判,如果行業標準合理,那么成本控制范圍必然穩定,接近全行業平均水平。
這個全行業平均成本怎么來的,首先有數據可以查。再有,還是用基礎商品價格推導。一定時間內的平均價格,加上平均勞動力成本,加通脹率等。
這里少了很多部分,比如設備折舊,運營銷售成本等等,為什么可以不算,因為上面這些是所有行業成本直接間接都有的部分,其他部分不同行業是不同的。只抓住幾個共同的部分,算一個基礎平均成本,再找數據供應商,得到的各行業平均成本,與這個基礎成本比較,長期穩定在一個比值內的,就是合理的,適應行業發展的。另外,這個比值以基礎制造業位基準。高於這個比值,如果遇到經濟下行,那么它的容錯性就差。
新興行業初期的平均成本與基礎成本比較,比值肯定大。但如果比值是保持持續下降的,那還好說,如果是長期處於高位的,那出錯性就更差,稍有風吹草動就要受損,所以,夭折的行業,企業,其實從這里就可以預測出來結果了。即便能熬到進創業板,如果這個比值始終降不下來,即使有利潤,風險也是極大的,也就是說,如果出現變故,可能瞬間就衰落了。而且隨著注冊制的到來,挑選標的應該怎么挑,是吧……
有朋友問關於怎么分析基礎原材料成本占比小的行業的問題,比如手機,或者非生產實物產品的行業,類似互聯網行業等等。我把回復貼上來。
手機,或是其他電子類消費品,行業附加值是實現音視頻、文字、圖形數據的有效傳輸。像iphone這種,首先是要滿足行業附加值,之后再實現個體附加值——品牌,工藝,使用體驗等等。
行業成本核算,是基於滿足行業附加值的基礎上進行的。制造一部iphone手機,究竟要多少錢?富士康知道,我不知道,他們也不會告訴我。怎么算,專業人士可以算出來耗材的成本,基礎原料價格是知道的,再加上行業人工成本,設備折舊等等,這些數據也是比較容易得到的。這就是行業基本成本,無論哪個廠商,做一部同級別的手機,成本都差不多,沒有多少可降低的余地,已經基本穩定了。
除了行業基本成本,剩下的就是各個廠商實現個體附加值所要花的錢了,品牌,運營銷售,維護,還有必須要付的專利費用等等。所謂要算個體成本(從財報中查)與行業基本成本的比值,就是對各個企業的容錯性的比較。比值越低,容錯性越好。像蘋果,她的總成本與行業基本成本的比值不算小,但不能看絕對數值,要和其他廠商,比如三星,華為,小米等等做比較。
iphone的售價平均是三星的兩倍,但行業基本成本是一樣的,雖然利潤很高,但容錯性,蘋果就一定優於三星嗎?蘋果付出的個體附加值成本要高於三星。個體附加值,是靠企業自身定位,或者說目標決定的,而不是必須的。
這個是比較麻煩的事,就是說,在消費者認可你的個體附加值的時候,你可以賺的很多,哪天不認可了,容錯性就體現出來了,因為蘋果花在體現個體附加值上的成本要高,這個想降,可以不是馬上就能降的,縮減成本並不能對銷售造成影響。
實際上,個體附加值是把雙刃劍,一旦勢頭不對,對企業自身傷害會很大。這也是為什么三星,小米等等,可以與蘋果抗衡的依據。技術這個東西,並不是攔路虎,各個廠商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來源於個體附加值。
注:三星與蘋果十年來的股價走勢圖,制圖:倫敦交易員
所以在挑選長期持有的標的時,要找容錯性好的,像蘋果這樣,雖然很能賺錢,但也不要設定的太多,因為一旦轉勢,速度會很快。
容錯率,也就是基礎原料成本占總成本的倒數。基礎原料價格,決定了各行業必須要付出的成本價值。無論怎么折騰,只要干這行,這部分成本就必須要付出。
像運營,銷售,研發等部分,同行業的各個企業是不一樣的,雖然占比大,但沒有一個衡量標準說一定要花多少錢能才產生多大的收益。這里有一個效率問題,因為這些成本是花在人身上的,人工作效率,決定這部分資本的產出比。這個無法判斷。同樣的研發費用,有的企業可以做更多事,有的企業可能只做一件事,但能把這件事研究到極致,能說沒有價值嗎?更多的企業是錢花了,事也沒干成。
算容錯率,只要確定基礎成本是多少就可以,其他成本,不需要過度的分析構成或者使用效率(必要的分析還是要有的,只是不要只以此來判斷行業,或企業發展預期)。除基礎成本之外的成本,都是浮動的,可變的,也就是企業適應市場不同狀況時的進攻與退守余地,但基礎成本是企業自身無法改變的。
這個容錯率對非基礎成本占比大的行業,企業來說,指導意義在哪?容錯率預測不了總體營收,但可以指出,企業向內還可以挖掘多少利潤。拓展市場,擴大銷量是企業的主攻方向,但影響因素太多,無法有一個直觀的判斷。比如特斯拉,對中國市場的銷售預期很高,但今年一月在華銷售只有120多輛。
企業可以預期銷量,但無法控制實際結果。如果銷售形勢遲遲不能轉好,要保證利潤不大幅縮水,怎么辦?只能向內挖掘,在不造成過度傷害的條件下,適當降低不必要的成本,縮減的成本就是非基礎成本之外的部分。如果縮減的是基礎成本,降低耗材質量,數量,也就降低了產品的品質,這種傷害是致命的,產品品質低了,無論營銷能力有多強,消費者還是不會買賬的。
再比如,沒有基礎原料成本的,像手游,電商等互聯網企業,或是其他不生產實物產品的服務行業,比如金融、資訊服務業等。類似這樣的行業的容錯率怎么算?算這些行業、企業的總成本與全行業平均基礎成本的比值就可以。因為這些行業是為第一二產業服務的,得先有手機,才能有手游;先有生產企業制造商品,才能有電商平臺;先有企業運行、個人工作的需要,才能有office這樣的軟件。
容錯率對這些行業的指導意義在哪?除了可以向內挖掘外,平均基礎成本的走勢,間接影響了這些行業的需求前景。人的需求是分層的——馬斯洛需求層次做了一個概括。脫離實體產品越遠的,她滿足人的需求層次就越高,但前提是老百姓手里得有錢。
只預備花五六千,是買一臺iphone,還是買臺三星,用余錢買點別的?消費者個體無法判斷,但總體消費行為,是用一定的錢,買到品質差別不大的,更多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在經濟環境惡化的條件下,蘋果銷量增速升高,但手機行業銷售增速趨緩的原因。
而在強勢經濟周期中,老百姓手里錢多了,一定會買iphone嗎?沒準就買vertu了。企業間競爭會更加殘酷。
無論在弱勢還是強勢經濟環境中,脫離實體產品的企業,拼的是自身附加值。關鍵這個自身附近值能不能持續是無法判斷的,因為對個人的依賴性太強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沒準后面三星或小米就能超過蘋果。這就是為什么巴菲特老先生不買互聯網企業股票的原因。預判前景的難度太大。
當然我是簡單說說,具體的分析工作是挺復雜的,基本面分析很難。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