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黑膠與卡帶是風潮還是永恆經典?感傷唱片行 X 藍色唱片行

La Vie 2022-01-04 16:20


24 Nov 2021 La Vie


當有人用「復興」來形容黑膠或卡帶風潮再度興起時,資深樂迷們可能不這麼認為。因為事實上,黑膠與卡帶從未離開過人類的文明生活,只是在你的視角裡它們可能消失過,但這兩種音樂載體在世界舞台上始終是主角之一。

音樂載體隨潮流來去,一開始追求將音樂隨身化,發明了 Walkman、MP3,演變到網路雲端的數位串流;如同時尚流行定律,如今又回溯至黑膠與卡帶等經典 icon。我們邀請到兩位實體音樂銷售經營者─全台唯一專售卡帶的感傷唱片行主理人游璨賓(阿賓),以及提供黑膠和各式音樂設備零件與維修的藍色唱片行店主 DJ JJ,聊聊資深樂迷心中無可取代的音樂載體。

感傷唱片行主理人阿賓(左)、藍色唱片行主理人 DJ JJ(右),兩人私下也是常交流音樂的朋友。

Q:請聊聊你們接觸黑膠和卡帶的經驗。

阿賓  小時候聽音樂就是聽卡帶,國高中時還會錄製自己的精選集,在下課時間分享放給同學聽,然後很自然地過渡到 CD,就像從傳統手機換成智慧型手機,到這幾年出現數位串流,對我而言都只是聽音樂的方式,黑膠則是因為辦活動開始接觸。我並不是「只能聽黑膠、只能聽卡帶」的死忠派,只是在不同的需求情境下,選擇最適合、便利的方式,例如要做音樂的功課時,就會在 YouTube 上找歌。

JJ  以前人們的娛樂選項很少,早期接觸的卡帶和黑膠都是同學間分享。在智慧財產權還未被建立的時代,卡帶可以不斷 copy,聽到 Air Supply 的歌,馬上就可以和同學借回家 copy 一張。當時大家表達愛意的方式,就是將自己喜歡的情歌錄成一張卡帶,包得漂漂亮亮送給喜歡的人。黑膠則是如同卡帶孿生兄弟的存在,我記得第一次聽到黑膠是在同學家,聽 George Michael 的《無心的呢喃》(Careless Whisper),一放下去,不得了!開啟了一個新的音樂紀元,一頭栽下去。

Q:黑膠、卡帶、CD、數位串流,聆聽感受有何不同?

阿賓  串流對我而言優點就是便利,卡帶則因為成立感傷唱片行後,每天都會聆聽。過了 20 年再開始聽卡帶,有兩個意外驚喜:第一是 1990 年代卡帶的錄音品質很好,有些甚至是發行 30 年的專輯,也有著令人驚艷的錄音技術。第二是發現很多在這個時代聽,依然不過時的歌曲。放歌時我將這些華語老歌穿插在西洋歌之間,也絲毫不奇怪。很多客人會問我,這幾個載體聽起來有什麼不同?我都會請客人用自己的耳朵聽聽看。因為音樂不是「聽」別人說,自己實際聆聽才有意義。

JJ  很多人喜歡黑膠,即在於可以用眼睛看到它的運行,看到它著針、旋轉,這與其它載體截然不同。而黑膠最迷人的地方是它的本質,溫暖且飽滿,只要透過正確調校的黑膠系統,不用花大錢,就能呈現驚人的物理特性,讓人產生「我以前聽的到底都是些什麼東西」的想法。當然也有人覺得黑膠或數位音樂聽起來差不多,這沒有對錯,音樂世界裡最不需要的就是權威,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感受。對我而言,數位音樂和 CD、卡帶、黑膠都很美好,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數位音樂沒有實際的存在感,如果有一天壞軌了、沒電了,瞬間就消失無蹤,但卡帶、黑膠或 CD 卻能被拿在手中,它在感情面上的愛戀是雋永的。

Q:如何找到自己適合的黑膠或卡帶聆聽方法?

阿賓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面向:音樂的知識和器材。音樂的知識和載體是沒有關係的,我之前對爵士樂很有興趣,便花了很多時間從它的歷史開始一步步了解,閱讀相關的書籍,再進入到學習不同風格、派別,有哪些代表人物、音樂家,重要作品有哪些。這個學習過程不論換成哪一種音樂類型都一樣,這些音樂知識會慢慢內化,提升賞析音樂的理解能力。而你開始很認真地聽音樂時,也會對音響的品質有所要求,相輔相成之下,你的耳朵自然會產生自己的喜好。當然聽黑膠是需要訓練與練習,如 JJ 教我調針壓,不是學一次就會記得,要回去後不斷練習,才能熟能生巧。

JJ  我的經驗是先建立起自己的音樂系統,再建立硬體系統。雖然世界上有很多好音樂等著我們去發現,但人生苦短,時間金錢都有限,每個人的耳朵、喜好都不同,不用刻意去聽媒體或是朋友大力推薦,但你根本無法咀嚼消化的東西。不如將時間花在建立出自己的系統,先找到一個主要類型,再慢慢延伸接觸相似的新的音樂類型。一旦軟體內涵成形之後,現在在網路上有許多硬體開箱文,只要願意花時間、有英文基礎,都可以找到一套符合你的預算、喜好的音響,再直搗黃龍帶著黑膠去實體店面試聽。

Q:你們是否有觀察到國外在黑膠、卡帶上的現象或特色?

JJ  年輕時去逛法蘭克福的黑膠街,先進到一家小型店,翻找一番後,沒有看到想要的專輯,又不好意思空手走出來,就順手抽了一張專輯詢價,一問竟要 230 歐!才知道這家店是專賣首版的爵士和古典專輯,老闆看我的穿著打扮,問我是不是想找電子音樂,便向我推薦另一家大規模的黑膠店,那家店挑高 10 幾公尺,光是電子音樂的區域大概就有 1,000∼2,000 張,轉頭一看店內還有 10 歲左右的小朋友也在挑黑膠,當下受到很大的文化衝擊。多年之後,造訪京都的 Jet Set Records 黑膠店,當時 J Dilla 的嘻哈專輯剛發行,架上陳列是滿滿一整排。店內音樂類型分類也很細膩,光是電子音樂的專輯就可以看到各種小分類。我分享的這兩個經驗,都說明了這個國家的音樂文化底蘊,很多事情如果沒有從基層開始,很難有深度的改變。

阿賓  其實單從一家店裡同一張專輯的數量有 20 張還是 200 張,就可以看到這個地域、國家背後有多少樂迷。我出國一定會到當地的唱片行收集該國的傳統音樂,例如去摩洛哥時找阿拉伯的音樂,到葡萄牙就是聽法朵(fado)。而當你實際走遍國外的唱片行後,會發現原來只有在台灣的音樂市場有過黑膠斷層時期,但在其他國家,不只是歐洲(歐洲講唱片行就是指黑膠唱片行),就連東南亞地區事實上一直都有生產黑膠,在當地的唱片行裡隨處可見。

Q:如何看待或期待黑膠和卡帶未來的發展?

阿賓  卡帶在國外的音樂市場其實和黑膠一樣受到重視,很多主流的音樂創作者、藝人,發行新專輯時會同時發行這兩種版本。而獨立音樂的製作人也都會發行卡帶,因為錄製實體專輯時,卡帶是門檻最低的、完成度最高的。前兩年感傷唱片行也開始與台灣和菲律賓的國際音樂人合作,成立獨立音樂廠牌,發行 Lo-fi Hip Hop 和 Future Funk 這兩種音樂類型的專輯,美國西岸和日本的樂迷非常多,光是日本的單一經銷商進貨的數量就比整個台灣銷售的量還要多。期許台灣廠牌可以做更多事,將這個音樂類型推廣出去,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者進來這個市場。

JJ  我對台灣的黑膠發展是相對悲觀的,黑膠需要被本地化,雖然滾石一直有在做復刻,但是最好的狀態是出新專輯,所謂的黑膠文藝復興,如果只是復興了黑膠的消費行為,那在文化底蘊上我們還是沒有與黑膠產生真正的連結。如果我們能達到過去在陳淑樺、周華健的年代般,每個歌手都會發行黑膠,黑膠不是限量、稀有的、被階級化的,而是大家都能擁有的,只有在那樣的狀態下,我才會覺得黑膠有真正走入年輕人的生活,否則黑膠永遠只能停在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我期待台灣所有的樂團、音樂藝術家、創作者、歌手,可以將黑膠作為硬體的買賣。

游璨賓

台灣唯一卡帶專賣店「感傷唱片行」創辦人。曾擔任過誠品「黑膠文藝復興運動」策劃人。近年開始以少見的卡帶 DJ 形式,播放 1980、1990 年代的國台語歌曲,喚起大眾對卡帶的回憶,也讓更多年輕世代接觸認識卡帶。感傷唱片行

 阿賓推薦 卡帶必聽專輯 

《Mind Capsule》 FarragoL 
《寵愛》 張國榮
《無法度按捺》 WHY NOT
《還是會寂寞》 陳綺貞
《Retirement Resort》 Funkmammoth

DJ JJ

台灣元老級的 DJ 旗手,在台中經營「藍色唱片行」近 20 年,長年頑固推動黑膠,亦以黑膠作為 DJ 演出之媒材,對年輕一輩 DJ 影響至深。現以 Dub Techno、Basic Channel、Ambient House 等音樂風格為主。藍色唱片行

 JJ 推薦 黑膠必聽專輯 

《Promises》 Floating Points, Pharoah Sanders & 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Neon City》 Deaf Center
《G_d’s Pee AT STATE’S END!》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ㄊ
《How Strange, Innocence》 Explosions in the Sky
《Dominions》 Sarah Davachi

採訪整理|黃阡卉 攝影|蔡耀徵 圖片提供|Unsplash

想知道其他人的私房音樂清單?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La Vie 2021/11 月號《時代中的創作世代》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