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金融挺企業不只靠傳統放款 應趁疫情強化「創新籌融資」
鉅亨網記者陳蕙綾 台北 2021-07-18 13:02
今 (2021) 年疫情壓力遠遠超過去年,企業分流辦公、商鋪停業等,對以中小企業為主力的台灣來說,持續加大紓困力道外,由於疫情短期不會結束,金融業解企業燃眉之急的措施也應該更多元,除了一般傳統貸款,強化創新籌融資的發展,諸如擴大永續連結貸款力道,或主管機關應思考放行夾層融資等將是重要課題。
舉例來說,面對疫情肆虐,鼓勵企業朝永續思維發展已是共識,因此讓疫情促進永續金融商品發展正是時候。
愈來愈多家銀行推出永續發展連結貸款,銀行為鼓勵客戶重視永續發展,透過貸款利率的「讓利」,只要客戶達到改善環境等永續目標,就可降低貸款利率。
除了貸款,「轉型債券」(Transition Bond) 也可以是個解方,因為過去綠色債券發債籌資主要專款專用在特定「綠色」項目,但是若加強推動「可持續發展債券」,就可以為任何目的籌資。
高盛金融 7 月初就來台發行可持續發展債券,發行總額為 7500 萬美元,同時於櫃買中心與盧森堡交易所雙掛牌。該檔債券為首檔外國金融機構來台發行的可持續發展債券。
櫃買中心表示,該檔債券所募資金,將提供發行人及高盛集團成員公司,所投資或持有與環境、社會或永續發展議題相關的計畫及資產所需的資金或放款。
據櫃買中心統計,可持續發展債券制度自去 (2020) 年 10 月實施以來,發行規模為新台幣 524 億元,分別由中國信託銀行、永豐銀行、遠東新、台北富邦銀行、智利政府、合作金庫及高盛金融所發行,由金額規模可看出,發展空間還很大。
此外,金管會亦可考慮放行兼有債權與股權性質的夾層融資 (Mezzanine Finance)。其實在 2016 年,金管會就曾拋出「四挺」策略,其中就提及將研議夾層融資,但至今五年過去,卻都沒有進展。
所謂「夾層融資」,根據國外經驗,適用的企業普遍具有兩種特質,一種是根據該企業目前的營運狀況及規模,還無法透過上市櫃等公開市場籌資;另一種則是在銀行的授信風險評估下,即使該公司未來有一定的發展潛力,但現階段在銀行業授信規定下,所能獲得的一般性融資極其有限。
「夾層融資」的定義與操作方式,主要是介於債權及股權投資之間的融資型態,由銀行先放款給企業,除收取固定利息外,雙方可約定在一定期限後,將部分比例的貸款,依約定價格轉換成股權投資,具體可結合金控旗下或銀行自設創投子公司操作。當日後風暴遠離,相信金融業者應能回歸風險報酬衡平原理,並享有較放款固定收益更高的股權報酬率。
不過,目前「夾層融資」在實務上還有與銀行法牴觸的困難,包括銀行法第 74 條就商業銀行投資非金融事業設有限制(因多數新創事業均非金融產業),因此侷限了商業銀行運用夾層融資的空間;但若能因為後疫情時代的紓困,加上現今社會許多新創事業崛起,再趁機探討夾層融資法規面的鬆綁,或許對金融業授信將打開另一扇大門。
整體來說,後疫情時代,金融業的轉型除了數位化的升級,金融業也要讓自身籌融資業務更上一層樓,不僅可讓金融業除了透過傳統貸款為產業注入強心針,更可以創新籌融資為企業推出轉骨方,達到金融挺企業的雙贏。
- 白宮變天!美股前景佳 惟須留意三大隱憂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