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天然獨之後 民進黨催生「小紅書世代」?

多維TW 2021-05-03 16:00


【文 / 鄭文翔】


在 2010 年,素有「台獨理論大師」稱號的林濁水曾表示,在民主化和台灣主體意識愈發清晰的情境下,台灣青年一代的「台獨意識」已自然長成,是一種「先天性」;太陽花運動後,蔡英文主張「認同台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他們替台灣年輕人貼上「天然獨」或「自然獨」的標籤、並認為這樣的趨勢已是十拿九穩、理所當然。

矛盾的是,當台灣年輕人似乎已內建了「天然獨」且「獨性堅強」,輔以蔡英文政府力推「抗中主義」至上的政策,但來自中國大陸的戲劇、用語、網路社群媒體如「小紅書」等,卻仍得以「突破枷鎖」深入到當前的台灣社會,以一個「獨性堅強」的社會來說,這種情形照理說很難發生,然而這又是存在於當前台灣的現實。

有趣的是,馬英九時期兩岸關係上層如膠似漆、你儂我儂的景象,最終卻發生 2014 年的「太陽花事件」,一竿子打翻了當年兩岸和解的成就;而蔡英文上台後,忽略掉過往的兩岸「現狀」、強打「抗中反中」政策、屢屢將各式議題上綱到「國安層次」,回過頭來卻發現台灣年輕一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對岸的 APP、網站,以及接受中國大陸的詞彙與文化應用等卻是更加地頻繁且「自然而然」。

馬英九的「兩岸和解」 

事實上,自 2008 年馬英九執政後,兩岸互動往來日益頻繁,不但在經濟互賴程度大幅提升,雙方的政治互動也達到 1949 年後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 年兩岸領導人甚至還在新加坡進行歷史性會面,在當時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兩岸關係呈現一幅「如膠似漆」的榮景。

回顧當初,馬英九主張的兩岸「互不承認對方主權」與「互不否認對方治權」,這段話雖未得到北京的明白認可與回應,但按在馬政府時期擔任台灣重要智庫「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與「遠景基金會」董事長的趙春山在其著作《兩岸逆境》中所提,馬英九同時也認同兩岸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以「先易後難、先急後緩與先經後政」的順序推動兩岸關係發展,這就是對岸也能接受的想法。因此,馬英九上台後,兩岸旋即展開中斷數年的協商與談判。

在 2008 年 6 月 11 日,時任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就率領代表團遠赴北京,與當時的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舉行會談。這是兩岸間歷經三任領導人、隔絕了 10 年、繼 1998 年「辜汪二次會晤」後,「兩岸兩會」的負責人才再一次共同坐上談判桌。

在此次會談後,兩岸簽署了「包機會談紀要」及「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從與一般民眾權益最為相關的兩岸包機及陸客來台旅遊做起。當年 7 月 4 日,來自廣東的陸客首發團就抵達台灣,而此不啻為兩岸自 1985 年開啟交流互動後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隨後,第二次江陳會談續於 2008 年 11 月 3 日至 7 日在台北舉行,這是北京首度指派官方代表來台,此次的焦點是關於「大三通」(兩岸雙向通郵、通航、通商)。雖然民進黨政治人物作秀般地反對與喧鬧,但會談結束,雙方仍順利簽署四項協議。

到了 2009 年 4 月 26 日的第三次江陳會,兩岸則從民生領域踏入司法與財經領域,共計簽署了《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空運補充協議》、與《金融合作協議》,其中,陸資來台的問題也獲得確認,該年 6 月底,正式開放陸資來台。

2010 年,兩岸進一步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迄今仍是兩岸經貿往來的重要依據,當 2020 年 ECFA 十年期即將到期之際,過去在馬政府時期反對 ECFA 最力的民進黨,到頭來竟還力保延續 ECFA,並屢屢喊話北京不要任意中斷,由此更可見 ECFA 對台灣的重要性。

總計整個馬英九時期,兩岸之間共經歷過 15 次會談、最終並達成 23 項協議;這些你儂我儂的景象,理應對基層社會有所影響,但自李登輝執政後期、與陳水扁時期以來,透過在義務教育中陸續調整課綱與教科書內容,逐漸捨棄過往「大中國」式的教學方式,包含「認識台灣」等教材的推陳出新,更偏重於從台灣本土觀點出發,這些因素都使得台灣年輕一輩增加對台灣「本土」的認同。此外,兩岸關係雖好,但馬英九時期沒有辦法解決台灣的經濟社會問題,許多人民並沒有從中受惠,使得台灣年輕一代對兩岸和解政策以及大陸有更多疑問,於焉才有「天然獨」論述的出現。。

蔡英文的抗中至上

相反地,自 2016 年以來,儘管蔡英文政府口頭聲稱要「維持現狀」,卻始終無法也不願接受馬英九時期與北京形成的「九二現狀」,因此一直無法得到來自大陸的善意回應;甚至連原本協助處理兩岸事務的兩岸兩會(海基會與海協會)互動也停擺至今,兩岸陷入恢復交流以來的嚴重谷底。

不過,與馬英九時期類似的是,蔡英文雖在執政後延續著李登輝、陳水扁的調整課綱路線,2017 年蔡英文政府提出高中歷史課綱草案,從過去的朝代編年方式劃分台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改為主題式的台灣史、東亞史與世界史,中國歷史被納入東亞史的一環,進而不再是論述主體,不過是認識台灣的客體。

待 2018 年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一敗塗地後,2019 年蔡英文、賴清德為爭取黨內總統提名、蔡英文一面配合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在中美貿易戰中的博弈,一面高舉反中抗中大纛,再加上香港「反修例」事件的推波助瀾,促使蔡政府在 2020 年大選前夕,陸續推出「國安五法」等「抗中法條」,順利使其在大選勝出。

但與馬英九時期同樣弔詭的是,若台灣社會真有如蔡英文等人所言的「天然獨」世代存在,但現實中,不論是所謂的太陽花世代、甚至包括比太陽花世代更年輕的一輩,在他們的生活中,卻充斥著民進黨政府最抗拒的「中國元素」,其中又包括許多日常用語、網路 APP、寫簡體字還成為某種「流行」,一切的一切,似乎與民進黨近年追求的方向、與「天然獨」「背道而馳」。

親不親中與統獨不存在必然關係

台灣實驗新聞媒體 READr 以 30 歲以下年輕群體常用的網路論壇「Dcard」數據觀察,發現以 2020 年為標準,包括「閨蜜」、「立馬」、「網紅」、「顏值」等中國大陸社會的流行用語,同樣被台灣年輕世代運用自如。此外,該新聞專題更指出,從台灣年輕人的日常生活分析,部分年輕人看陸綜、追陸星、對「微信」使用並不陌生,更不用說玩的手機遊戲、網購的產品,許多都是「來自大陸」。也因此,部分綠營民代與輿論認為,這是對岸對台灣進行的「文化滲透」、甚至要求蔡英文政府重視並提出解決之道。

不過,若要說蔡政府沒有一丁點「警覺心」,這似乎又「錯怪」了蔡政府,畢竟近年來,民進黨政府不僅要求大陸 OTT 平台如「愛奇藝」必須退出台灣,就連在大陸出版、台灣獲得授權的童書也都遭濫指有「統戰疑慮」,進而遭到文化部「勒令」從各圖書館與販售平台下架,

但於此同時,伴隨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及軟實力的增強,在台灣社會一片「反中氛圍」下,大陸文化的影響力卻反而與日俱增,在上一代的視角會認為年輕一代太過「親中」。禁了愛奇藝,卻看到另一網路串流平台 Netflix 中的陸劇一舉高居觀看量前列;台灣年輕人談論的戲劇與節目,不再是台灣偶像劇或周杰倫,而是《陳情令》、肖戰與王一博;禁了童書《等爸爸回家》,才發現台灣童書市場中,引介自中國大陸的童書並非少數,甚至在博客來等購書平台上,由大陸作者撰寫之書籍亦常位列排行榜前茅。

曾幾何時,台灣的軟實力也曾深深影響大陸的一代人,但隨著兩岸實力的消長,大陸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對某部分的台灣人來說,被日本、被美國文化入侵都沒關係,但被大陸影響太多,就事涉「國家安全」,但其實許多年輕人最素樸的想法,只不過就是「哪裡有趣,就往哪瞧、就往哪學」,而這樣沒有包袱的態度卻讓上一代戒慎恐懼。此外,這也映射出台灣在文化領域與軟實力層面長期以來不進反退的嚴肅問題。

過去,國民黨的兩岸政策無法全面性解決台灣社會所遭遇到的問題,間接催生出所謂天然獨的「太陽花世代」;民進黨則是以「去中化」、訴求「台灣主體性」等方式希望可以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但民進黨時期面對大陸硬實力與軟實力驟增的現實,在講究台灣主體性的同時,民進黨認為面對的是中國大陸似乎有意為之「無孔不入」的滲透,但或許已是兩岸實力差距拉大的寫照。

民進黨政府只會以「保護台灣主體性」、保衛「自由民主」等口號提出「防禦性民主」,但是不論是禁止愛奇藝、淘寶或者是陸資、大陸出版品的審查,卻在切割與中國大陸關係的同時,發現兩岸間的盤根錯節業比想像中來得深。

本來,不論是天然獨或是威權時期國民黨的大中國思維或天然統,都是被建構出來的,這與執政者的統治方式、與社會的內外部因素都具有相關性,因此絕非「不可逆」。也因此,當我們去問一個在台北街頭的年輕人時,他或許仍會說出不願兩岸「統一」,但「統獨」與願不願意學習或接受大陸文化對他們來說是兩回事。

2020 年 3 月政大做的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偏獨比例曾有近四成,但該年 12 月最新資料,偏獨者下滑至 29.8%,是蔡英文政府 2020 年「抗中保台」浪潮後,首度低於三成。雖然民調無法解釋所有事情,但依然可透露出社會氛圍微妙變化。就連兩岸間經貿往來數字,在蔡英文時期更是逐年攀升,但蔡政府卻說「這顯示出大陸不能沒有台灣」,一貫阿 Q 式的「內宣」,成為許多人口中的笑談。

馬英九時期兩岸高層的水乳交融,催化了太陽花一代的「天然獨」,但這是經過時間的建構,而非只是因為「黑箱服貿」;同樣的,蔡英文時期出現的「小紅書」一代,也是受到兩岸實力對比日益擴大與大陸軟實力提升的長期影響,這是自然而然的,但亦提醒著蔡英文政府:遇事只會禁絕、只會想著靠美國,絕非「自由民主」的真諦,也永遠無法解決台灣所面對的難題。

來源:《多維 TW》066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多維 TW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