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與金融市場篇》資產大幅膨脹 金融資產價格攀升 央行示警
台灣銀行家 2021-03-09 08:51
採訪、撰文:林翔
中央銀行、財政部以及行政院所屬各單位聯手抑制資產泡沫,緩和全球熱錢四處流竄對台灣實體經濟的衝擊,這場百年一見的資產榮景,最終會如何收場?
美股、台股屢屢挑戰歷史新高,不動產價格亦不斷上漲,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榮景與投資機會,還是暴風雨欲來前的晴朗?2020 年 12 月 25 日中央銀行在其《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與因應對策報告》中「示警」,指出「疫情所帶來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已導致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實體經濟仍相對低迷,惟部分金融市場則呈強勁反彈;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似已出現脫鉤情形,此恐加劇對金融不穩定的擔憂,甚或資產泡沫化的疑慮」。
金融市場的大行情,卻被央行直白指出有資產泡沫疑慮,2021 年 1 月 12 日財政部長蘇建榮及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立法院財委會接受立委賴士葆質詢時,亦都坦言的確對資產泡沫的疑慮感到「憂心」。
政府在 2020 年 12 月陸續採取措施,對「炒作不動產」祭出相關管制措施,如央行進一步的信用管制,對公司法人購置住宅房貸、自然人購置第三戶住宅房貸、購地貸款及餘屋貸款等,首度進行信用管制;金管會對銀行建築融資集中度進行控管,亦要求銀行在 2021 年 5 月左右完成壓力測試,以作為後續監理參考;立法院也火速通過實價登錄 2.0 的相關條文,要對不動產交易價格進一步進行明確地址化的揭露,並禁止紅單炒作。
第四波 QE 帶來全球債務大膨脹
政府以乎對資產泡沫不只是「擔憂」,而是實際的行動,但這些行動究竟是未雨綢繆還是杞人憂天?2020 年初突如其來、一開始被各界低估的 COVID-19 肺炎疫情,迅速席捲全球,改變地球村的運作,並重創經濟,各國紛紛祭出財政與貨幣政策,要穩住急速下墜的經濟動能,如美國聯準會(Fed)在 2020 年 3 月再度降息共 6 碼,將聯邦基金利率調降到 0%至 0.25%,即已近零利率,並啟動 7 千億美元的量化寬鬆(QE)計畫,隨即又擴大到規模無上限;歐洲亦擴大購債規模,另新增流行病緊急購債計畫,並提供第三輪長期再融通操作,將借款給銀行的利率降到 - 0.25%,另外如日本、中國等,央行亦都紛紛祭出類似的措施,要穩住被疫情衝擊的經濟與企業運作。
COVID-19 肺炎是人類面臨全新的大規模傳染病,像是大自然人類文明的反擊,在全球造成貿易急速萎縮、人員無法自由遷徙、航運觀光旅行業重創、跨境資本大量移動,至今病毒仍在變形,還沒有哪個國家或專家能精準預估肺炎疫情的影響,究竟只有實體經濟,還是有更強的後座力?
全球央行更大規模的寬鬆貨幣政策,可算是 2008 年金融海嘯後的第四波 QE,卻也是最大規模,在之前三波 QE 已疊加的影響下,各國政府再次注資,造成全球債務大幅擴張,台灣央行即分析,全球在公共債務方面,伴隨主要經濟體推出大規模紓困及振興方案,到 2020 年 11 月中旬,總規模已達 12 兆美元,全球財政赤字及公共債務對 GDP 比率分別攀升至 12.7%及 98.7%。
央行指出,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ECB)、日本央行(BoJ)等持續大規模購債,導致資產規模已升至歷史新高,擴增速度超越 2008 至 2009 年全球金融海嘯。到 2020 年 11 月,Fed 資產規模已由 2020 年初的 4.17 兆美元,擴大至 7.22 兆美元,增幅高達 73.14%;ECB 的增幅為 46.7%,即由年初的 4.69 兆歐元,擴大至 6.88 兆歐元;BoJ 的增幅則為 23.25%,由 5.72 百兆日圓,擴大至 7.05 百兆日圓。若以資產對 GDP 比率來看,三大央行的比率亦明顯攀升,約為 2007 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前的 3 至 6 倍,資本大量流入新興市場,使這些經濟體面臨匯價升值、資產泡沫等嚴峻挑戰。
泡沫警報齊發,投資人「本夢比」越吹越高
美股及台股不斷創新高的同時,亦有不少機構不斷「預警」恐有資產泡沫的疑慮,2021 年 1 月初知名投資人、GMO 公司共同創辦人葛蘭森(Jeremy Grantham)接受訪問時發出預警,指「美股現在是個史詩級大泡泡」,股價被極端的高估、爆炸式的瘋漲;安聯集團(Allianz)首席經濟顧問伊爾艾朗(Mohamed El-Erian)稱這是「合理泡沫」,不會那麼快爆掉,最新的《經濟學人》分析嚴重的疫情將會結束,各國政府會繼續推動財政刺激措施,利率又在空前低水準,股市很難不繼續狂飆。
AlphaOmega Advisors LLC 創始人賽齊尼(Peter Cecchini)接受彭博訪問時指出,市場顯然有泡沫,很多是被炒作出來的股價;那斯達克 100 指數在 2 年內拉高了 1 倍,美國股票發行、初次公開募集(IPO)等規模都創新高,新股首日漲幅達 20 年最高,外電以哈佛大學 2019 年的研究分析,當股市發行量增加、波動加劇、某指數翻倍且達大盤 2 倍等,就都是泡沫的「警訊」。
股市、資產價格不斷上漲,如比特幣價格不斷創紀錄,特斯拉股票上漲 750%以上,這些都不斷激勵投資人及資金想要進場,Front Barnett Associates 首席投資長馬歇爾.佛朗特(Marshall Front)亦警告:「你永遠都不會知道派對持續多久,但結局好不了。」
大家都在預警「有泡沫」,卻還無人預估這泡沫會在何時破滅,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表示,從 2008 年各國啟動 QE 之後,就不斷有人預測資產泡沫即將破滅,幾乎每年都有,但美股已從金融海嘯前的 14,198 點翻倍,但是泡沫的預警卻一直只是預警。
「是貧窮限制了大家的想像」,黃蔭基用網路用語解釋這波全球經濟學家、金融研究機構都沒看過、各學術理論無法預估的大行情,強調現在各國股市、房價已不是在反映經濟基本面,是在反映資金面,各國政府挹注的資金,不是進到實體經濟面,而是流入金融市場、推升了資產價格,大家投資股票已不是在看本益比,現在是追逐著「本夢比」,所以過去用來分析的本益比 20 多倍是過熱等指標,似乎已不適用這波行情,黃蔭基說:「只要夢沒有醒,股價就不會掉下來」。
全球將一同面臨明斯基時刻?
而各國持續印鈔用 QE 維持經濟的強度,黃蔭基亦分析,只要通膨率、失業率不上升,疫情仍有不確定性,美國等主要央行的 QE 政策就不會終止,甚至不會太早宣布收回資金的計畫,那錢就會繼續流入金融市場、房市等,繼續推升資產的價值。
日本開始「失落的十年」、1997 年泰國引爆亞洲金融風暴前夕、美國次貸風暴進而引發後來 2008 年金融海嘯前,都出現民間債務占 GDP 比重過高的問題,即出現所謂的「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在民間債務過高,且投機性借款或投資過多,現金流量出問題時,即可能出現資產價格一夕崩盤,泡沫破裂、經濟轉壞。
黃蔭基分析,過去都是以民間債務占 GDP 的 200%為警戒線,且都會伴隨不動產價格過高的泡沫,在日本、泰國、美國及西班牙都印證過,現在逼近此警戒線的是加拿大、中國,但依舊是只要各國政府繼續印鈔、繼續寬鬆,沒有太大的通膨與失業大增問題,就沒有人能精準預估何時會出現泡沫破滅。
各金融機構內部也都嘗試去抓出資產泡沫的有效指標與預警系統,若能提早防禦,將手中股債賣在高點,避開高風險授信產業,即可避免再次身處金融風暴,但若預估錯誤,太早處份資產或沒有參與投資,萬一這波資金行情繼續上攻,則獲利將無法與其他同業競爭,所以至今沒有一家敢說自己已找到有效的預警指標。
央行坦言,「台灣是一個小池塘,大鯨魚跳進來時,水花就四濺!」面對來自大型經濟體超寬鬆貨幣政策帶來龐大的跨境資本移動,台灣身為小型開放經濟體,無法隔絕這些外溢效應,新台幣匯率波動加大,台灣只能期待疫情所致的衝擊早日減緩,如此一來,主要央行所採的寬鬆貨幣政策才能有序退場,從而減緩金融不穩定的隱憂、減輕小型開放經濟體所承受的外溢效應;此外,政府債務亦不致大幅攀升至難以為繼的水準,從而使財政可得以持續維持。
來源:《台灣銀行家》135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