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上市前夕人事大調整 華大基因海外戰略收縮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2-13 09:46


華大基因身為國內基因測序行業的龍頭企業,一直備受外界矚目,然而最近的大幅裁員和項目擱淺也將其推上風口浪尖。

近日,外媒稱華大基因對其加州基因測序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以下簡稱CG)進行大幅裁員,但具體數量不詳,克利夫·裏德已經辭去了該公司CEO的職務,其超級基因測序儀RevolocityTM的上市計劃也暫時擱淺。


對此,華大基因公共傳播部劉旭林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證實CG確有大幅裁員, RevolocityTM平台相關的研發與商業活動也將被延緩,但沒有就原因作出進一步解釋。

在IPO前期出現這般大動作的調整,業內人士認為,華大基因方面雖然對於股市和市場的反應不是很在意,但這種大幅裁員會影響它的融資和市盈率。此外,CG還是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裁員對其影響也會非常大。

異動

今年7月份以來,華大基因在人事變動上屢次發生“地震”,在華大任職16年的原CEO王俊辭去CEO職務,外界關於華大基因高管內鬥的傳聞甚囂塵上。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認為,此次CG裁員或是由華大高層的人事變動引起的戰略調整,但目前看來,華大基因對於整體性的發展戰略規劃不是很清晰,這樣的異動對企業發展影響重大。

目前,華大基因的估值也是市場的焦點,在此之前,國內還沒有出現過可以參照的相關企業,可對標的只有美國的Illumina,全球基因測序的龍頭企業,當前的市值在255億美元左右,市盈率50多倍。

2012年9月,華大基因以1.17億美元收購了CG公司,當前擁有約200名員工。其主要品為RevolocityTM基因測序儀,該系統一年可完成1萬個基因組的測序。

外媒稱,即將離職的CG公司 CEO克利夫·裏德稱,在王俊今夏辭去華大基因CEO之后,華大基因對公司戰略進行了重新評估。結果是決定將CG子公司變成華大基因的研發機構,主要任務不再是提供RevolocityTM基因測序儀。

劉旭林對記者表示,華大基因與CG將在加州山景城成立聯合研發中心,專注前沿臨床研究。這將為華大基因無創前檢測業務提供更多的支持,並加速其案頭測序系統進入需求日益增長的中國市場。

從今年7月份到現在,華大基因經歷了幾次重大的人事變動,首先是原CEO王俊辭去CEO等集團職務,僅保留董事一職;9月,山東省濟寧市市長梅永紅正式離職,加盟華大,出任國家基因庫負責人;10月,王俊在宣告進入人工智能領域創業的同時,也宣告了華大基因的另外3位高管原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吳淳、首席科學家李英睿及首席信息官黎浩擔任聯合創始人。

王俊的離去,被外界認為是核心團隊的失血。CG這家子公司更是被華大基因寄予厚望,此時大幅裁員,也招致外界的一些消極揣測。在今年8月宣佈上市計劃之后,華大基因的一舉一動都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

暗鬥

目前,華大基因除了籌備上市,還在利用孵化項目佈局基因生態系統,旨在瞄準精準醫療,外界也認為是為了拓展版圖,提升上市估值。

2013年,華大基因全額收購CG子公司,旨在通過反向收購上游公司來補齊儀器設備核心技術的短板。

在此之前,華大基因曾於2010年買下128台Illumina測序儀,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測序服務商,而Illumina隨即宣佈其配套試劑價格每年將漲價4%。

華大基因往上游收購的策略旨在打通基因測序業鏈,其董事長汪建曾表示,數年內使基因診療成為全球醫院標配。

但是外界對於CG的技術能力一直存有爭議,甚至有華大基因內部人士曾對媒體透露“CG正在努力升級,華大基因考慮重新買回Illumina測序儀”的消息傳出。

直到今年6月,CG在歐洲宣佈推出超級測序儀RevolocityTM測序系統,這是一個超大型整合式測序儀。華大基因當時聲稱“一年可完成10000個全基因組測序,並將增加到每年30000個——超越所有現有的測序方案。”

目前計劃擱淺,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做砸了”的信號。

但一名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CG這家子公司現在對於華大基因來已經有些“肋”,研發和運營CG這家公司的成本實際高於直接向Illumina購買設備的成本。且售賣RevolocityTM測序儀和競爭對手相比,沒有太多優勢。從這個意義上來,壓低CG的人力成本也是一種合理的戰略收縮策略。雖長痛不如短痛,但選擇在上市前夕做這麼大的變動倒是出人意料。

此外,華大基因今年10月份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案頭測序解決方案BGISEQ-500,業內人士認為,這款品使用到了CG的核心專利技術,更小巧靈活,更適合臨床使用,對於華大基因的戰略佈局意義比較重大。“在掌握了核心的技術之后,在國內已經可以實現類似BGISEQ-500這種品的業化發展,沒有必要在海外養這麼多人的一支團隊。”該人士對記者表示。

從測序服務商轉向測序上游供應商,華大基因的路徑與業化應用市場的成熟度提升不無關係,隨全球基因測序儀市場的增速放緩,業鏈上下游開啟了明爭暗鬥。

瓶頸

根據Markets&Markets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二代基因測序的全球市場為25億美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87億美元,復合增長率23%。其中,二代基因測序是基因學領域中增長最快的子行業,超過基因晶片和PCR技術。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北上廣三地,提供基因檢測二代測序服務的公司就已經超過百家,競爭激烈。

一家提供試劑給華大基因的公司人士對記者透露,他們既提供試劑給華大基因,但也在基因測序行業中與其展開競爭,關係比較複雜。

國內也有十多家基因治療概念股和許多非上市公司受到資本的熱捧。達安基因、迪診斷及紫鑫藥業等也在分別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基因測序服務並生相關儀器及試劑。

而在業鏈上游,由於儀器的高技術壁壘形成了寡頭壟斷格局,主要以Illumina、羅氏等幾家歐美企業為主導。業內人士認為,在中下游的試劑耗材方面,國內企業尚存在一定的機會,因為測序儀器未來或將免費贈送,可將贏利點放在試劑耗材和服務端。

就測序服務本身來,技術水平要求較低,需要大量人工。而中國享有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未來或出現像富士康這種規模的第三方檢測工廠。

目前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已經降到1000 美元以下,未來這一數字還將持續下降。目前主流的的二代測序技術已經走進臨床,在腫瘤分子診斷領域、遺傳病篩查領域和前診斷領域中已經佔據一席之地。

一名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無創前檢測(NIPT)作為二代基因測序應用最成熟的領域,市場價格在2000~2500元左右。隨二胎政策的開放,二代基因測序業的市場規模還將擴大到200億元左右。

此外,精準醫療在我國也迎來了政策風口。

今年以來,先后公佈了成立中國精準醫學戰略專家組、在2030年前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公佈前篩查與診斷高通量測序試點單位以及放寬審批等利好政策,刺激企業紛紛推出新品。

但是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基因測序行業仍存在一些發展瓶頸,比如CFDA和衛計委分兩條路在推進,但是監管方不明;美國有類似婦科聯盟這樣的專業和權威的第三方機構給予相關建議,但在國內相對缺失;此外,還存在行業缺乏統一標準、衛生標準和準入門檻等的制定工作難度較大的問題。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