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阻與海流改變海洋垃圾分布 中研院示警:台灣等亞洲國面臨巨大危害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0-11-13 11:40
全球每年有 480 萬至 1270 萬噸的垃圾流入海洋,這些海洋垃圾究竟漂向何方?中研院利用大數據分析,發現風阻效應與海流都會影響海洋垃圾分布,且已從亞熱帶逐漸轉移到熱帶和極區,尤其以太平洋區最為嚴重,台灣與亞洲區域恐面臨巨大危害。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辛宜佳,與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柯佳吟,組成研究團隊,利用大數據運算分析 25 年 (1993-2017) 來,全球七大洋區的垃圾分布。
鄭明修表示,海洋垃圾在全球各區域的累積有百倍到千倍的差異,其源頭來自沿岸與大洋的海洋垃圾,隨著不同海流與風阻效應,決定可能的終點。同時,超過 50% 的垃圾持續在海上漂流,影響海洋生態甚鉅。
辛宜佳說明,比重較海水小的中、高風阻海漂物,如保麗龍、寶特瓶等,容易隨風漂移,主要累積在北緯 10 度和南緯 10 度的熱帶海域及南緯 60 度的極區海域;比重較海水大的零至低風阻垃圾,主要累積在北緯 20-30 度和南緯 20-50 度的副熱帶海域。
研究團隊表示,依據模型模擬結果,海洋垃圾將從太平洋東岸轉而累積至太平洋西岸,台灣與其他亞洲國家將面臨巨大的垃圾危害。另外,像塑膠因為比重比海水小,可被運送得非常遙遠,南、北冰洋可能是另一個海洋垃圾堆積熱點。
值得注意的是,龐大的海洋垃圾累積將讓生物多樣性熱點遭受最大衝擊。柯佳吟指出,頻繁的漁業作業區域、具有較高海洋初級生產力區域都與海洋垃圾分布熱點重疊,若垃圾只增不減,整體海洋生態系與人類經濟活動都會受到影響。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