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重大突破! 建立跨機構平台金流互通
台灣銀行家 2020-09-07 10:47
撰文:蘇偉華
行政院會 7 月 30 日拍板通過金管會擬具「電子支付管理條例」修正草案,把電子支付、電子票證二元化管理統合為一,函請立院審議。透過擴大電子支付機構業務範圍,開放跨機構互通金流服務,為台灣電子支付營造良好環境。
非現金支付是全球共同的目標,我國政府希望行動支付普及率在 2025 年可以達到 9 成,其中金管會更早在 2015 年即已訂定目標,期許 2020 年非現金支付比率要達到 52%;其實所謂的非現金支付,範圍包含信用卡、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以及電子票證,台灣法定名稱為「電子化支付」,在日本則稱為「現金零支付」。
目前我國非現金支付占比雖然成長速度緩慢,但仍逐年以 3% 至 5% 的速度緩升中,終於在去年底突破 40%,眼見就要達成非現金社會的理想,希望非現金支付可以達到 52% 的目標,卻沒想到在今年第一季受到武漢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後出現反轉,下降到 38.9%;金管會表示,今年第一季非現金支付占比出現下滑,確實是因為年初疫情衝擊,導致實體商店消費減少,雖然一般國內民生消費支出沒有下降太多,但因各國防疫嚴峻,使民眾幾乎無法出國,連帶刷卡支付旅遊團費及國外消費刷卡量幾乎呈現停滯,更別說非現金支付成長在疫情期間有重大突破〔如圖 1〕。
經濟活動復甦 電子支付表現亮眼
但到今年 6 月底止,隨著疫情得到控制,民眾消費及相關經濟活動也漸漸復甦,電子支付有不錯的表現;根據金管會統計 5 家專營電子支付機構及 23 家兼營電子支付機構,包括電子票證機構、銀行及中華郵政,使用者人數最多的是街口支付,有 268 萬多人,一卡通排名第二有 244 萬多人,其次是玉山銀行兼營的電支,使用者人數 118 萬人。總體使用者人數上升至 903 萬人,首次突破 900 萬人,比上月增加 4.39%,比去年同期大增 67.22%〔如圖 2〕。
在電支業務方面,6 月已明顯擺脫疫情影響,包括當月交易金額、轉帳金額及儲值金額,都有明顯成長,其中當月交易金額、當月儲值金額更創新高。
政府順勢推出刺激經濟、振興經濟的「振興三倍券」,在引頸期盼下期望振興百業,讓台灣化危機為轉機,順利走出疫情的陰霾,但意料之外的是本來希望可以透過振興三倍券刺激數位占比,增加非現金使用,卻出現振興三倍券紙本完勝數位的現象,也讓主管機關當下發現警訊。
原本政府預估振興三倍券的紙本與數位會是五五波,沒想到最終選擇紙本人數大勝數位,選擇數位者的占比目前僅只約 1 成,主要原因除了是商家也較願意針對紙本祭出更多優惠,讓民眾的選擇性因此豐富許多,使用上也更便利;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解釋,多數民眾消費習慣難以一時改變,以使用三倍券為例,領紙本可以大家一起湊,也可以互相分享,使用場域限制也比數位少很多,這些同時都是推廣非現金支付的困難點,金管會及相關機關將記取此次三倍券的經驗,在推動數位支付上更精進,包括使用場域必須再增加其多元性,使用便利性要更加強,方能更符合民眾的期待。
擴大業務範圍 讓金融更普及
其實就如同蘇揆所倡議,科技發展進步快速,政府需與時俱進,布置更好的環境迎合變化,懂得用才會更好用。金管會提出加速普及行動支付,讓人民生活更便利,是數位經濟發展政策中的重要一環,因此,為了因應支付工具虛實整合潮流、生態圈發展趨勢,擴大業者業務發展範圍需求,研擬將電子票證、電子支付管理條例「二合一」為新「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修正草案,於今年 7 月 30 日行政院會通過同時函請立法院審議。
此次條例修正,將原先電支、電票二元化管理法制統合為一,透過擴大電支機構的業務範圍,開放跨機構間互通金流服務,增加民眾支付便利性,可為我國電子支付及行動支付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加速普惠金融推動,為儲值支付工具發展的重大里程碑。尤其電支與電票帳戶使用場域及運用技術的界線日趨模糊,且支付生態圈發展趨勢成形,使業者出現擴大業務範圍需求。加上考量實體與虛擬儲值工具風險控管應予衡平,故研議修法整合電支、電票管理條例,達成虛實整合的一元管理。
金管會表示,此次修法,包括擴大電支機構業務範圍發展產業、開放跨機構間互通金流服務、增加民眾支付便利性、健全產業經營發展友善環境等四大重點,盼協助打造以電支機構為核心的支付生態圈發展。
電支條例修正案大幅放寬業務,有五大亮點,包括開放電支機構做小額匯兌,電支變成「小型銀行」可直接兌換外幣,及建置跨機構共用平台,讓不同電支間商家可以共通,並相互轉帳,預計 2021 年上半年上路,有助擴大電支市場及電子商務發展〔表 1〕。
MIC:國內行動支付普及率達 6 成
除了中央針對電支、電票整合修法有重大突破外,其實民間在電子支付表現上同樣蓄勢待發;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針對台灣消費者進行 2020 年上半年行動支付大調查顯示,在商家支援所有支付工具中,國內消費者首選行動支付的比例(35.3%),已首度超越實體信用╱金融卡(33.9%);除此之外,在消費者常用的交易方式中,行動支付從 2018 年的 43.8%,成長至 2020 年上半年的 59.7%,首度追平第 3 名的電子票證(60.1%)。
在支付業者及通路業者相繼投入下,國內行動支付使用率已有顯著提升,深入調查用戶使用情形,資策會 MIC 指出有四大趨勢值得注意:「只用 1 款行動支付的用戶比例提升」、「台灣行動支付市場開始收斂」、「Apple Pay 用戶消費力高、街口支付用戶消費頻率高」,以及「受到 2020 年疫情影響,衛生因素成為用戶持續使用的重要原因」。
針對曾使用過的用戶數排名,此次調查顯示,前 5 名依序為 LINE Pay、Easy Wallet╱悠遊付、PX Pay、街口支付與台灣 Pay,但持續提升活躍用戶才是強化競爭力的關鍵。至於全年齡層用戶最常用的行動支付,LINE Pay 仍延續 2019 年的排名寶座,有趣的是,根據此次調查在使用行動支付的過程中,用戶表達最常遇到的問題是「通路有限」(24.7%)與「商家限特定銀行卡」(24.6%),資策會 MIC 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表示,隨著更多用戶越來越習慣使用行動支付,較 2019 年上升 7.3%,業者應更加把握續用因素去進行布局,才能拉攏更多用戶,包含支付業者須投入更多行銷預算、金融業者須提供更誘人的卡片回饋、通路業者須結合更多會員獎勵等。
國發會:2025 年行動支付普及率拚 9 成
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更曾引用資策會 MIC 調查指出,國內行動支付普及率已達到 6 成,未來將繼續擴大國內行動支付的消費場域,以達成 2025 年普及率 9 成的政策目標。國發會指出,在政策推動下,2019 年國內行動支付領域擴大,包含日常繳費、大眾運輸、民生消費、校園生活、觀光旅遊,而商家及民眾也普遍接受手機支付,增加行動支付的使用量。
以交通觀光為例,繼高鐵、機場捷運、高雄捷運之後,去年台鐵完成系統建置,還有全台 12 個森林遊樂區、超過 8 成的觀光遊樂區,以及經濟部輔導的 57 個知名夜市商圈將支援行動支付,擴大支付的消費場域。國人行動支付的使用量也增加,以 2019 年使用行動支付繳交水電油費、稅費為例,和前一年相比,加油站的使用量成長近 4 倍、水電費成長 3.3 倍,綜所稅繳納件數則增加 1.5 倍。
國發會表示,2020 年將繼續扮演跨部會協商角色,加速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修法,建立電子支付跨機構平台、擴大多元行動支付場域、加速電子票證數位化。未來推動行動支付政策將更貼近民眾生活,加速行動支付的普及,以完成 2025 年普及率達 9 成的目標。
未來我們想像的世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人人透過觸手可及的「電子化支付」,完整建構聯繫全生態,包含金融業、科技業、工業、服務業到農業等,界線的模糊化,讓百業得以串聯更多不同領域的技術與思維,進而創造更大的商機,期盼政府在規劃相關內容時,從心感受人民的實際需求,也更貼近民眾生活,屆時行動支付全民普及將在不遠處。
來源:《台灣銀行家》 2020 年 09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