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中國下的適者生存擂台 四大條件篩出下一波贏家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0-02-19 14:52
2017 年美中貿易戰爆發,如今再加上武漢疫情的震盪,中國市場又面臨新轉折,《財訊》報導指出,原料、資金斷鏈和人心恐慌持續蔓延,市場完全復原的時間難以預測,這不僅是美中貿易戰考驗出口型企業的延長賽,也是內需型企業適者生存、殘酷擂台的升級版。
根據中華徵信所針對台灣 300 大集團 2009 年至 2018 年間中國投資情況的調查,雖然分子企業總家數持續成長,認列稅後純益也穩定攀升,但每年度在這些分子企業中,虧損家數都占了至少 3 分之 1 的比重,而且每年合計也都有百餘家退出中國市場,2018 年退出家數更創下新高,顯示在當地競爭態勢的激烈與現實。
群益投信馬拉松基金經理人沈萬鈞也指出,就算不考慮肺炎疫情的催化,和中國投資相關的台股中,去年最夯的貿易轉單受惠股也只是短期題材,中國科技業在美中貿易協議後,今年就會出現大翻轉。
沈萬鈞認為,如果具有成熟技術,其中又以原來技術水準就接近美國,可以取代中國大廠供應鏈中美商零組件業者的地位,還是有真正結構性的中國需求受惠股。
事實上,確實還有許多台商,不但沒有移出中國,繼續以中國市場為主要訂單來源。根據《財訊》全面檢視 1700 餘家上市櫃企業,篩選出 2019 年第 3 季認列中國投資收益占獲利達 30% 以上,且近 5 年認列獲利持續成長的公司,共有 15 家。從歷史數字來看,這些是具有中國競爭力的績優股。
經歷武漢肺炎後的中國市場態勢可能更為嚴峻,只有真正符合中國剛性需求的廠商,才能隨市場復甦。《財訊》彙整投資界的意見,歸納出下階段台商能夠在中國倖存的四大重要條件:
一、打入中國主要大廠供應鏈,成為指標企業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二、受惠政策趨勢,在中國每個「五年規劃」的階段中入列重點扶植對象;三、在中國內需市場已占有龍頭或領導地位;四、具有獨特領先技術、切入寡占甚至獨占的利基市場,具有採購與定價話語權。
《財訊》報導指出,在變局中找到未來中國需求並且迎合,是台商下一階段的生存之道;而正確認知「中需股」的基本面與前景,也是台股投資人下一階段的重要課題。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