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原創”越來越成為一門“生意”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2-08 08:20
資本、機制和創業者無不篤定:內容這一賽道將越來越值錢。如果沒有原創能力,包括公號等自媒體或新媒體平台或只有半年紅利期。但如果是有原創能力的團隊,特別是視頻等門檻稍高的新媒體平台,或五年內都將處於紅利期。
[浩評如潮]原創,越來越成為了一門“生意”。而這門“生意”正引發無數內容創業者和投資者的覬覦。
“原創”的生意價值離不開“內容創業”的大背景。在資本的冬天,內容創業卻如火如荼,乘風飛起。年終歲尾各種峰會和論壇多,今年比起往年,有關內容創業的會議越來越多。一類是內容創業者的自立門戶成人禮。幾天前筆者參加了二更品牌的發布會。筆者開始關注它時,其規模並不算大,專注原創視頻領域。可半年不到的時間不僅得到了資本的認可,也圈了百萬粉絲,速度之快讓人唏噓。另一類是傳統媒體的轉型。上周21CN宣佈向互聯網轉型突破,並發布“看薦”,號稱“讓優質的內容生價值”。諸如此類的轉型,更是屢見不鮮,但坦白,轉型成功的卻並不多。
除了以上內容創業者之外,資本市場也越來越看重內容這個領域。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年獲得千萬級融資的自媒體超過30家。筆者接觸的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佈局新媒體領域。筆者與業界以及投資人交流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沒有原創能力,包括公號等自媒體或者新媒體平台或只有半年的紅利期。但如果是有原創能力的團隊,特別是視頻等門檻稍高的新媒體平台,或五年內都將處於一個紅利期。
除了創業者和投資人外,一些平台的機制也在不斷完善。今年年初,新華社連發三文,質疑微信官方對公號抄襲泛濫問題管理不力。此后第三天,微信團隊應聲發布《微信公平台關於抄襲行為處規則的公示》。隨后,微信越來越注重對原創的保護,先是原創保護機制,上周又新增授權轉載功能,即原創公號可以給某些賬號修改文章和不顯示轉載來源等轉載權限。同時,對於原創內容的商業模式也一直在不斷探索中,包括搜索、分成以及打賞等等。
這些資本、機制和創業者几乎都是萬事俱備的樣子,他們無不篤定:內容這一賽道越來越值錢。
既然將原創看成一門生意,總得有成本、利潤和價值這些基本變數。
首先,原創的成本並不低。以發展速度較快的二更視頻為例,不同於自媒體的“小打小鬧”,這些視頻公司的人員動輒百人,合作伙伴多,這些投入和渠道不容小覷。正因為成本和門檻頗高,所以現在不少自媒體從業者的生存境況非常尷尬。新榜剛剛發布的一則《自媒體人生存狀況調查》顯示,目前已經實現盈利的自媒體不到50%,有超過60%的自媒體每月營收不足1萬元,43%的自媒體人個人月收入不足5000元。
以今年7月獲得2000萬Pre-A的餐飲老闆內參為例,其創始人秦朝:“內容是我們最大的驅動力,只有不斷深耕,核心競爭力才會越來越強,門檻也會越來越高。”
其次,從利潤的角度,“原創”如何變現?一類是打造傳媒集團。包括二更在內,一些團隊開始專注打造移動端短視頻的文化集團。包括切入更多垂直市場,如特殊人群、高端客戶等,以此衍生更多商業模式。二類是嘗試更多的商業模式,包括社群經濟。羅輯思維便是典型,對他們來,真正值錢的並非粉絲數量,而是細分到垂直領域的社群效應。能否滿足他們,這正是原創的意義所在。
第三,從價值的角度來看,通常來,企業要麼創造價值,要麼傳遞價值。以傳統媒體為例,不少人認為他們在日薄西山。事實上,問題只是出在了“傳遞價值”這塊。發行渠道等在不斷變化,讓傳統的發行越來越邊緣化。而創造價值的能力,才是媒體的精髓,即對原創內容的生能力。即便“互聯網+”時代,也只是以互聯網的方式增加或變革“傳遞價值”的方式,而創造價值的能力並沒有改變,相反,這僅僅只是開始。
有個現象,最近越來越多的媒體人將自己定位為“品經理”。的確如此,內容創業者對內容的包裝以及原創選題的定位,必須有一個品經理的心態。這關係著讀量、粉絲數據以及未來的錢途,總之,至關重要。
不過,最后還要給那些瞄準這個風頭的“原創者”提個醒:羅輯思維的老羅過一句話:“內容創業者像貓,想自己的事,孤獨,高冷,還要被寵愛。”還有一句話這樣:“資本喜歡文化商人,而非文化人。”
如果這些都想好了,不妨去賭下。
南都經濟評論員 魯浩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