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縮短偏鄉醫療距離
工業技術資訊月刊 2019-10-05 14:00
清晨 7 點多,1 輛小客車奔馳在蜿蜒的中部橫貫公路上,為了趕赴上午 9 點在谷關的門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巡迴醫療車一路不敢稍歇,1 位醫師與 3 位護理師不管颳風下雨,始終信守 1 週 3 次與病患的「承諾」。對偏鄉醫護而言,交通不便或可用使命感支持,醫材的缺乏才是偏鄉醫療最大的挑戰。
台中市和平區是台灣人口密度最低的行政區,區內山嶺綿亙、綠水奔騰,中橫公路貫穿其間,多處觀光景點也多位於此。921 地震後中橫谷關至德基段坍方,多次修復仍不敵自然之力,於是放棄修復,和平區自此分為「前山」的天輪、谷關、松鶴,以及「後山」的梨山等地,交通的阻絕,讓偏鄉醫療的執行更形困難。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宜慶,支援「和平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IDS)約 4 年,每週的上山巡診讓他對偏鄉醫療不僅有關懷,更有洞察。「巡診服務以家醫科為主,考慮到在地居民需求,也安排眼科、肝膽腸胃科等專科醫師加入,」他坦言,家醫科雖能解決大多數的基礎問題,但一進入專科領域,就會請病人轉專科就醫,「可惜的是,主管機關核可的巡診費用,對專科醫師的誘因不大。」
偏鄉專科醫師少 智慧醫材來幫忙
「我們原本的眼科醫師,每周花 3 小時,從宜蘭開車繞經大禹嶺至梨山看診,現在他年事已高,加上路況多變,實在不忍他這樣奔波,」陳宜慶說,一旦這位眼科醫師退休,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找到下一個,這對需要定期追蹤眼底變化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其實是蠻大的問題。
「今年 7 月起,工研院與中山附醫 IDS 計畫合作,將工研院研發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輔助分析技術』搭配技轉廠商的手持式眼底鏡導入偏鄉,輔助巡診的非眼科醫師為糖尿病患者進行眼底檢查。這套系統不僅可馬上拍馬上看,AI 分析技術還能標示病徵位置,針對病變嚴重程度進行分級,醫師可根據標示病徵與分級解釋,清楚向糖尿病患者解說眼底狀況,提高病變患者轉診眼科比率,達到早期篩檢、早期治療,減少後續的醫療照護支出。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輔助分析技術,在偏鄉醫療的情境中,某種程度扮演了眼科醫師的角色,」實際操作眼底鏡與分析系統的護理師賴重余表示,許多慢性病患不見得會定期回診,往往要到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才會找醫生,藉著慢性病患者就診的機會,一併監控其病程並提出預警,對缺乏專科醫師的偏鄉來說,幫助很大。
輕量智慧平價化 偏鄉醫師夢幻神器
陳宜慶也補充,偏鄉醫療服務也涵蓋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與糖尿病 4 種慢性病的管理,除了高血壓可以用血壓計量測之外,其他 3 類追蹤都要透過抽血,山上抽血不比山下方便,「糖尿病眼底病變尤其需要追蹤,台灣失明原因,糖尿病占了很大比例,然而卻有高達 6 成糖尿病患沒有定期做眼底檢查,」陳宜慶認為,如果眼底檢查、判讀更方便準確,相信糖尿病人接受眼底檢查的比率會有提升。
下午 1 點半,巡迴醫療車來到台電天輪發電廠附近的巡診據點,護理師從車上扛下一大袋病歷與好幾箱基礎藥品。「我們只帶很基本的,血壓計、體溫計、血糖機、聽診器,沒辦法帶很精密的,」陳宜慶解釋,一方面是體積大運送不易,其次是一路顛簸,是否還能準確量測也是個問題,「除了手持式眼底鏡,超音波現在也有手持的,「但價格太高,還在想辦法爭取。」這也凸顯了,醫材的輕量、智慧與平價化,是偏鄉醫師的殷殷期盼。
給醫師更多「武器」
談起偏鄉醫療的挑戰,一位在偏鄉行醫 10 多年的醫師說得直接,「武器不夠。」他表示,醫療儀器越來越貴,加上專科儀器使用有特殊規範,多只能由專科醫師來操作,但偏鄉專科醫師不足也是不爭事實,若能適度放寬或導入智慧醫材,「醫師就有更多武器可以作戰!」
結束巡診,巡迴醫療車離開天輪時,山區正下著大雨,路旁土石在雨水沖刷下,不時出現小型泥流瀑布,車過不免心驚。中橫公路美麗而險峻,期待更多創新智慧醫材能夠拉偏鄉醫療一把,讓醫護暖心能突破地形限制,深入到台灣的每一個角落。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33 期 2019 年 09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利率避險神器!活用利率期貨交易策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