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救濟赤貧兒童是助長地球人口過剩的問題嗎?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9-07-26 15:24
「我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的無知,傳播基於事實的世界觀。
這本書是我的最後一役,是我設法影響世界的最後努力。」──漢斯.羅斯林
為什麼人口在增加?那些與我們直覺認知上相牴觸,卻真真確確的事。這本書在談世界,世界真正的樣子;也在談論你如何正確地思考及看待這個世界,基於事實而行動。人口過剩的議題怎麼看,真確的告訴你。
以下內容摘錄自《真確》
閱讀時間: 10 分鐘
現今全球的人口是 76 億人,而且正在飛快增加沒錯。不過增速已經開始放慢,而且聯合國專家非常確定在接下來幾十年會繼續下降,整條線會在本世紀末前後變平,介於 100 億人到 120 億人之間。
人口曲線的形狀
為了了解人口曲線的形狀,我們需要了解那些增加的人口是來自哪裡。
為什麼人口在增加?
真確問題 6:
根據聯合國的估算,到了 2100 年全球會再增加 40 億人,而主要原因是什麼?
□ (A)兒童人口增加(不到 15 歲)
□ (B)成年人口增加(15 歲到 74 歲)
□ (C)老年人口增加(75 歲以上)
這題的答案我直接告訴你:B。專家認為人口會持續增加的原因是成人將變多。兒童不會增加,很高齡的老年人也不會增加,只有成人會增加。p.101 的圖是同一張人口圖,只是把兒童與成人區分開來。
兒童人口據估計不會增加,我們從真確問題 5 就知道了這件事。現在注意看這張圖裡代表兒童的那條線,你看得出來是從哪個時候開始變平嗎?你看得出來目前已經變平了嗎?聯合國專家不是預測兒童人口將會不再增加,而是說明兒童人口已經不再增加了。遏止人口快速增加的劇烈改變就是兒童人口不再增加,而這已經是現在進行式。至於為什麼會這樣?答案人人都該知道。
現在注意囉!因為接下來這張圖表是整本書裡最驚人的一張,展現全球每位女性平均生子數在我今生期間不可思議的驟降,這是真正改變世界的現象。
在我出生的 1948 年,每位女性平均生 5 個孩子。1965 年之後,生育率降得前所未有的低。過去五十年間,全球生育率一路降至驚人的低點,連 2.5 都不到。
這個劇烈改變跟我在上一章提的種種進步一起發生。數 10 億人脫離赤貧,大多決定少生一點孩子,不再需要生一堆小孩幫忙家中的農事,也不需要多生小孩以免孩子早夭。男男女女接受教育,開始希望孩子能受更好的教育,過更好的生活:顯然得少生小孩才能辦到。歸功於現代避孕措施,這個目標比想像中容易達成。大家能少生小孩,但不必少做愛。
只要更多人脫離赤貧,更多女性受教育,避孕措施與性教育更普及,那麼生育率的大幅下降料將持續。我們無須採取激烈手段,只要照目前這樣下去即可。未來的下降速度無從準確預估,全取決於種種改變的速度快慢,但總之全球每天的新生兒數已經不再增加,人口暴增的時期即將結束。我們正來到「小孩高峰期」。
不過如果新生兒數已經不再增加,那多出來的四十億個成人來自何方?外太空嗎?
為什麼人口將不再增加?
下面這張圖呈現全球各年齡層的人口數,從 2015 年開始,以 15 年為間隔。
在圖左邊是 2015 年的 70 億人:有 20 億人介於 0 到 15 歲,20 億人介於 15 到 30 歲,然後各年齡層從 30 到 45 歲、45 到 60 歲和 60 到 75 歲各為 10 億人。
2030 年,新的 20 億人介於 0 到 15 歲,其他人則都年齡增加了,現在 0 到 15 歲的人屆時為 15 到 30 歲,現在 15 到 30 歲的 20 億人屆時為 30 到 45 歲。現在 30 到 45 歲的僅 10 億人,所以只要兒童數沒有增加,壽命沒有延長,屆時就是多出 10 億個成人。
新的 10 億個成人不是來自新的兒童,而是來自已經出生的兒童與年輕人。
這個模式會重複三個世代。2045 年,20 億個 30 到 45 歲的人會變成 45 到 60 歲,世上會增加另外 10 億個成人。2060 年,20 億個 45 到 60 歲的人會變成 60 到 75 歲,世上會增加另外 10 億個成人。
不過來看看接下來會發生的事。從 2060 年開始,每個 20 億人的世代會由另一個 20 億人的世代取代,人口不再迅速成長。
未來人口的大量增長不是因為小孩更多,大致來說也不是因為老人壽命延長。根據聯合國專家的預測,2100 年全球的平均壽命會大約增加 11 歲,因此會多出 10 億個老人,總人口變成 110 億人。人口大量增長的主因是現在已經出生的兒童會長大,在圖上「填滿」額外 30 億人。這個「填滿效應」會在三個世代裡發生,接著結束。
這就是為什麼聯合國專家不是只會替未來畫一條直線。
(上述解說相當簡化,許多人不到 75 歲就過世,許多人在 30 歲後才生孩子,但即使加進這些考量,整體不致有多少變化。)
跟大自然平衡共處
當人口長期沒有增長,人口曲線持平,必然意謂著每個世代跟前一個世代人口相當。在 1800 年以前的數千年間,人口曲線就幾乎持平。你是否聽過別人說人類以前能跟大自然平衡共處。
沒錯,那時就是取得平衡。可是我們也別戴著美化的眼鏡。在 1800 年以前,婦女平均會生 6 個小孩,所以人口理應一代代增加,結果卻非如此。還記得古代墳墓裡的孩童頭骨嗎?在 6 個小孩裡,平均有 4 個無法長大成人,所以只剩 2 個小孩成為父母,生出下一個世代。這是平衡,但不是人類與大自然平衡共生,而是人類與大自然平衡共死,實在非常悲慘殘酷。
現在人類再次步向平衡。父母的人數不再增加。不過現在的平衡跟過去天壤之別,新的平衡很美好:父母一般生 2 個小孩,兩個都能長大成人。在人類歷史上,我們是首次平衡共生。
人口從 1900 年的 15 億人成長到 2000 年的 60 億人,原因是人類在二十世紀從一個平衡過渡到另一個平衡。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段很獨特的時期,一對父母平均生下超過 2 個小孩,而小孩都長大成人,當上父母生出下一代。
失衡時期導致現在兩個最年輕的世代比其他世代更多人,是「填滿」背後的原因。然而新平衡已經達到了:每年的新生兒數不再增加。如果赤貧人口繼續減少,性教育與避孕措施持續傳播,那麼雖然全球人口會繼續快速增加,但只到無可避免的填滿效應結束為止(見 p.106 圖示)。
等一下,「他們」依然生下很多小孩啊
即使我在台上展示了這些圖表,觀眾在散場後仍上前跟我說圖表不對,原因是你知道,「非洲和拉美的人還是生很多小孩,而且教徒不肯避孕所以也生很多小孩」。
老練的記者會選誇張特例為報導題材。在大眾媒體上,我們有時會看到非常虔誠的教徒,無論是過著傳統的生活,還是過著看似現代的生活,總之很驕傲的讓記者看他們家族有多大,證明信仰的虔誠。這類紀錄片、電視節目和新聞報導給大眾一個印象,那就是宗教讓人生下很多小孩。然而無論以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來說,這類大家庭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是特例!
事實上,宗教與生育率的關連不大。我在這整本書裡反覆強調媒體是怎樣挑選特例,第 7 章會進一步破除宗教與生子的迷思。現在我們先來看一個確實跟大家庭關係密切的因子:赤貧。
為什麼存活率高但人口會變少
當我們檢視第二、第三和第四級的家庭,無論他們是相信哪種宗教,還是沒有宗教信仰,平均來說都只有兩個小孩。我沒騙你,這包括伊朗、墨西哥、印度、突尼西亞、孟加拉、土耳其、印尼和斯里蘭卡等等,列都列不完。
相較之下,最窮 10% 的家庭平均仍有 5 個小孩,每兩家就有一個小孩無法活過 5 歲。這仍高得糟糕,但遠好於過去的慘況。
當一般人聽到人口正在增加,直覺想法是除非我們做點什麼,否則人口會繼續增加下去。不過別忘了,就像我孫子米諾的例子,我們不必採取什麼激烈措施,他自然會停止長高。
梅琳達.蓋茲跟丈夫比爾.蓋茲有一個慈善基金會,把數十億美元投資在基礎醫療與教育,拯救了數百萬個赤貧兒童的性命。然而知識分子出於善意不斷跟基金連絡,叫他們收手,講著類似的說詞:「如果你們繼續拯救窮苦的小孩,人口爆炸問題會毀了地球。」
我有時在演講後也會聽到這個見解,提出的觀眾完全出自善意,完全是以替未來世代守護地球為出發點。這見解直覺聽起來是對的。如果更多小孩活下來,人口只會再增加。對吧?不對,大錯特錯!
先前我解釋過為什麼赤貧的父母需要很多小孩:既是因為需要小孩幫忙農事,也是因為有些孩子會早夭。正是在索馬利亞、查德、馬利和尼日等兒童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婦女會生下最多小孩:介於 5 個到 8 個之間。
一旦父母看到孩子都會活下來,也不需要孩子工作,再加上女性受了教育,知道怎樣避孕,無論他們是來自哪種文化或宗教都會開始希望生更少的孩子,並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拯救窮苦小孩只會讓人口繼續增加」這個說法乍聽正確,其實說反了。脫貧進展愈慢只會愈導致人口增加。一個世代處於赤貧,就會生出更龐大的下一個世代。目前唯一經證實能有效抑制人口增加的方法就是消除赤貧,給民眾更好的生活,包括提供教育與避孕用品。在全球各地,這種父母都選擇生下更少小孩。世界各地都出現這種轉變,前提是兒童死亡率得下降才行。
這個討論目前尚未觸及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助人脫離不幸與赤貧的道德責任。我實在很不想聽到有人說,我們要為尚未出生的未來世代守護好地球,置現在正受苦的人於不顧。
不過談到兒童死亡率,我們不需要在現在與未來之間作抉擇,也不需要在感性與理性之間作抉擇:一切全指著同一個方向。我們該竭盡所能的減少兒童死亡率,這樣不只解救了現正受苦的兒童,也有助於現在與未來的世界。
兩個公衛奇蹟
1972 年,孟加拉獨立的第一年,孟加拉婦女平均生 7 個小孩,平均壽命為 52 歲。如今孟加拉婦女平均生 2 個小孩,平均壽命為 73 歲。40 年間,孟加拉從悲慘走向安樂,從第一級來到第二級。這是個奇蹟,而且是源於基本公衛與兒童存活率上的長足進步。現在兒童存活率是 97%—剛獨立時是 80%。父母預期孩子能順利活下來,也就少了多生孩子的一大理由。
在 1960 年的埃及,30%的兒童無法活過 5 歲生日。尼羅河三角洲是兒童的悲鄉,充斥各種疾病與飢荒。後來奇蹟發生了。埃及蓋了亞斯文水壩,把電線接到家家戶戶,改善教育體系,提升基礎醫療,消除瘧疾,讓飲水更安全。如今埃及的兒童死亡率是 2.3%,低於 1960 年的法國與英國。
【書籍介紹】
- 書名: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 出版社:先覺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 年 7 月
【作者介紹】
漢斯.羅斯林 Hans Rosling
臨床醫師、數據學家、全球公衛教授及世界級公共教育家,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顧問,共同創辦無國界醫生的瑞典分部,也是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議程網路的成員。
漢斯的研究貢獻,使他獲得《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美國《外交政策》雜誌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家,商業雜誌 Fast Company 選為年度百大創意人物。
他自詡為認真的「可能性主義者」──既不抱持無端的希望,也不抱持無端的恐懼,持續抗拒過度誇大的世界觀。不是無可救藥的樂觀,而是對現實有清楚的認識,相信未來會持續進步。
2017 年因胰臟癌辭世,把人生的最後時光用在撰寫本書。
奧拉.羅斯林 Ola Rosling、安娜.羅朗德 Anna Rosling Rönnlund
奧拉和安娜是漢斯的兒子和媳婦,和他共同創辦蓋普曼德基金會。奧拉從 2010 年起擔任會長至今。安娜和奧拉開發的氣泡圖軟體 Trendalyzer 被 Google 買下之後,奧拉成為 Google 公共數據團隊的負責人,安娜則是團隊裡的用戶體驗資深設計師,兩人都靠開發成果贏得不少國際獎項。
【購書連結】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