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黃背心啟示錄:台、法面臨「改革者困境」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9-01-04 11:53


【文 / 陳稚寰  萬敏婉】


曾經遊人如織的巴黎香榭大道,遭遇穿著黃背心的示威群眾,以焚燒中的汽車妝點;凱旋門前更出現鎮暴警察與示威群眾對峙的緊張畫面,一顆顆的催淚彈迷濛了示威者的雙眼,四處噴灑的高壓水柱卻澆不熄民眾的怒火,這是 2018 年 12 月在巴黎街頭淪入暴力的「黃背心運動」,而被示威民眾視為怒火焦點的,則是 2017 年的以 66.1% 的高度民意支持率入主愛麗舍宮,成為繼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後法國最年輕領導者的馬克宏(Emmanuel Macron)。

鏡頭來到台灣,2018 年 11 月 24 日晚,九合一大選中台灣藍綠版圖翻轉,反映民眾對執政民進黨的高度不滿,然而短短兩年前,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卻曾挾 56.12% 的高民意支持率達到政黨再度輪替,成為台灣甚至華人史上首位女總統。

這兩名同樣背負著民眾高度期待,開展並推動改革的執政者,卻陸續在執政後不久遭遇民眾強烈抗議示威,甚至以選票表達對執政的不滿。到底民意的轉向是源於改革所背負的「原罪」?還是改革者的革新步驟手段缺乏與民眾間的同理心,無法「苦民所苦」?甚至是改革的方向完全背離民意?台灣的蔡英文與法國的馬克宏所面對的難題有何異同?

失序的改革

就結果來看,馬克宏所遭遇的黃背心運動事實上只是最後一根稻草,人民只是藉著這項運動,說明執政黨已經忽視民心許久,但馬克宏為何僅在一年多就從政壇新星成了民意低落的總統,這要從他的改革看起。

蔡英文上任後曾因為「一例一休」的問題,讓勞工炒得沸沸揚揚。遠在法國的馬克宏同樣也在上任後對勞動法規進行改革,並在勞工團體因突來的改變驚魂未定之際,馬克宏再推動經濟改革,目標鎖定公務人員,計劃在任內裁去 12 萬名公務員。此舉引來法國總工會(CGT)登高一呼,號召了政府機關、地方單位或醫院的公務員們罷工,共計 540 萬人民,即便如此,馬克宏仍堅持改革持續進行。

另一項拉高民眾怒火的改革就是取消「富人稅」,富人稅象徵是社會公平公正的精神,馬克宏於 2017 年 10 月取消稅制後,身為中產階級與底層人民的相對剝奪感增加,法國階級問題又隨之曝露在陽光下。隨著一波接著一波的改革,公務員、勞工及平民對於被政府剝奪的感覺愈發提高,最終透過調漲燃料稅引發的黃背心運動,向馬克宏表達人民的怒吼。

平心而論,馬克宏的改革是立意良善且具遠景與連貫性的,有助於社會發展,舉例來說,以往勞工權利過大,讓企業不敢隨意僱用,導致法國經濟疲弱,此外,小型企業不得跟雇員直接談判薪餉和工時問題,修改勞動法後,缺乏工會代表的公司,也可以跟勞工協商。修改勞動法幫助企業鬆綁了這些限制,政府還公佈 36 項細則,期使勞資談判空間加大,增加就業率。

在黃背心示威中時常被提及的「富人稅」,也是驅使馬克宏民意墜谷的關鍵改革,眾人甚至譏諷馬克宏為「富人總統」,而他昔日銀行家的背景更令人加深這種富人印象。實際上,馬克宏曾批評歐蘭德推出超高富人稅,反而讓有錢人遠走他鄉,所以他認為,廢除富人稅能留住企業老總與富人們,促進法國境內投資,再造經濟起飛。

而恪守巴黎氣候協定的馬克宏也進行了能源改革,希望 2040 年法國全面禁止汽柴油車上路,再調漲燃料稅以補貼未來民眾購買電動車,不過這項革新終究成了黃背心運動的導火線。

儘管這些改革凸顯出馬克宏是位具有遠見的人,但是人民在一連串快速、不停歇的改革中並沒有實質上的感受,根據歐洲統計局(Eurostat)最新數據顯示,2018 年法國 10 月的失業率為 8.9%,遠高於歐盟 6.7% 的均數,是歐盟失業率第四高的國家。馬克宏改革步伐過快,過度重視「未來」便是忽略當下的民意與生活現狀,若要挽回民調,馬克宏便得放下身段來關注那些因改革而受到傷害的人民,學習如何「苦民所苦」。

台版「馬克宏困境」

對馬克宏的批評,似乎在很多時候也適用於無法「苦民所苦」的蔡英文政府。蔡英文兩年來也致力於改革,包括推動非核家園、年金改革、勞工權益、經濟轉型、前瞻計劃等,然而改革過程不僅如馬克宏般揠苗助長,還經常朝令夕改,民眾還未嘗到改革的果實,就先感受到了「貧富差距越改越大,富更富窮更窮」的實際體會。

回想民進黨在農業政策上的失敗,和馬克宏忽略社會公平、被農民群體抗議的情形如出一轍。2018 年夏季,蔡政府對台灣中南部蕉農面臨農產品生產過剩,竟無任何預防機制,農民體驗不到生活有所好轉,舊有的綠地農業縣市轉為藍天也不足為奇。

此外,蔡英文執政後,把所謂「民進黨心裏最軟的一塊」的勞工當作立即開刀的對象;蔡英文身上散發的傲慢氣質,也和馬克宏十分相似。民進黨被諷為「資」進黨,和馬克宏被稱作「富人總統」,意味相同。

執政者的改革反思

馬克宏與蔡英文的例子難免讓人質疑,難道改革型領袖總會招來被人民厭惡的「原罪」?事實上,民意快速掉落的原因可能是來自於領導人過於急躁、改革節奏太快,同時又忽視與民眾的溝通,導致人民趕不上改革的步伐。在此情況下,若領導者能及時體察錯誤,調整改革的方式與步伐,仍有機會再度贏回民心。然而若改革的方向錯誤,手段粗暴,則遭民心背棄且難以挽回是必然之事。

馬克宏嚴格執行改革承諾,讓反對者苦笑說「選前承諾,說到做到」,他強推改革的行徑則散發出剛愎自用的態度,被民眾評為傲慢,然而也不可否認,馬克宏推展改革的態度不因外界反彈與困難而輕易退縮,這正是改革者所需要的魄力。未來,馬克宏若能更懂得傾聽人民的心聲,並在這場「革命」中體認到自己的錯誤,法國仍有可能從陣痛中重生。

至於蔡英文政府,儘管上台後所呈現的經濟數字似有起色,但人們明顯無法體會到紙上數據的溫度,反而是感受到台灣的國際空間遭壓縮、兩岸關係惡化、陸客無意來台灣觀光的「退步生活」。而在改革步伐上,蔡英文更是「進一步退兩步」,每當遭遇來自企業或者資方的反彈就退縮,但對於民眾的反彈卻持冷酷強硬態度,改革方向嚴重背離社會期待。蔡英文未來能否繼續連任,除了應實勝選之夜「謙卑」的話語,正視人民心聲外,根本課題恐怕得要從改革的方向進行調整,找到能讓台灣廣大人民「有感」的改革道路,才能再談下一步。

 

來源:《多維 TW》月刊 038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多維 TW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