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納智捷砸重金買技術「錢坑」越滾越大?或許是必要之惡
鉅亨網記者王莞甯 台北 2018-12-23 14:30
裕隆 (2201-TW) 董事會上周通過增資納智捷 60 億元,同時納智捷再斥資 71.37 億元向同集團華創車電購入技術資產,等於是嚴陳莉蓮接掌裕隆後,初次對外宣示絕不放棄納智捷的決心,其實,納智捷面對的窘境與宏達電 (2498-TW) 手機有點類似,但納智捷至少處於電動車產業正準備爆發的有利位置,除了技術,要做品牌,只有一個關鍵─就是「熬」,即便被外界稱之為「錢坑」,或許是必要之惡。
為了強化納智捷品牌力,嚴凱泰生前即規劃好 510 計畫,也就是東風裕隆 5 年內要推 10 款新車,近期 S3、U5 和 U6 已改款上市,明年中將推出新款 7 人座休旅車,作為 U7 的後繼車型,U5 全電動車也將開賣;而 2020 年推出新款跨界休旅車在計畫當中。
先從華創車電技術中心來看,攤開主要股東除了有裕隆、中華車 (2204-TW),還有億光電 (2393-TW) 和宏達電,儼然就是台灣隊,而華創車電究竟在做些什麼?其研發成果包括整車研發、電動車核心關鍵技術,還具備產官學研的資源和 IT 整合技術,其實研發能量不見得會輸給國外。
然而,「研發」再厲害,「產品」也不見得賣座,這時候問題就回歸到終端銷售。
坦白說,納智捷的窘境與宏達電有點類似,一樣反映出台灣自主品牌面臨的瓶頸,就好像用 iPhone 的消費者要跳槽到宏達電有難度的道理。
不一樣的是,電動車是汽車產業的長期發展趨勢,且技術門檻高,而手機已淪為消費性電子的紅海。
除了技術,做品牌且要成為越來越受消費者歡迎的品牌,真的就是只有一個關鍵─「熬」!換個角度想,至少在電動市場中,還沒有一個明顯的品牌如 Apple 或是 Samsung 獨霸一方,即便有個美國大廠 Tesla 也還處在燒錢階段,如何過度期待納智捷賺錢?
「錢坑」,或許是必要之惡。
整體來看,納智捷這次耗資向華創買技術資產,重點在於,裕隆的宣示策略能激出多少國人的信心,而未來在龐大中國新能源車市中,納智捷電動車款的銷售表現,仍受到各界關注。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