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國際共識下的關鍵變量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2-02 08:24
文︱瞭望智庫研究員 閆亮
11月30日,在中國首都北京,霧霾籠罩,pm2.5爆表,幾千萬民眾同呼吸,共命運,除霾是眾望所歸,民心所向,人人向往一片藍天。而遠在歐洲的法國首都巴黎,1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齊聚一堂,商討應對氣候變化之策,期待早日達成應對氣候變化協議。
霧霾雖不等同於氣候變化,但人們感受到的壓迫感是相通的。地球,是人類共同生活的家園,每一個國家,每一位公民都是這一大家庭的一員。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肩負的共同責任。這也是為何全球1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和代表齊聚巴黎的主要動力。
就在此前一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巴黎,應法國總統奧朗德和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主席法比尤斯邀請,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活動。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采取積極行動,是國際社會普遍達成的基本共識。從場內場外透露的訊息看,與會各方達成協議的愿望強烈,動力頗足,呼吁個別國家摒棄一己之私,聯手應對氣候變化的呼聲高漲。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協議的達成,需要與會各方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凝聚共識,減少分歧。包括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和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也很重要,對協議的達成或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一直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在談判過程中,中國也一直在起建設性作用,以實際行動應對氣候變化。例如,中國不斷調整經濟和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約能源,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電,並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重要貢獻。
今年9月發表的《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中國宣布出資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11月,中國和法國發表了中法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表明中國支援巴黎氣候大會的立場,堅定支援達成一項適應於所有締約方的國際協議,構建2020年后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機制。
不過,中國希望會議成果能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會議進程體現公開公正,凝聚共識。如果說,在應對氣候變化、促成協議達成的問題上,中國以實際行動向國際社會傳遞正面能量,那么,作為全球最大的發達國家和碳排放大國,美國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立場和行為,就讓國際社會有些失望。
美國一直強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擁有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概念已經過時,認為不應納入新氣候變化的協議。自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以來,美國在承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義務方面猶豫不決,缺乏誠意。
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和世界范圍內極端天氣現象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人類不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將會造成難以挽回的災難,直接威脅到一些島嶼小國的生存。
統計表明,1950年至2000年,占世界人口約五分之一的發達國家的累計排放占總排放量的77%。由此來看,發達國家理應承擔更多的減排義務。
但是,在此前的哥本哈根會議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意圖轉嫁矛盾,擺脫強制性減排責任,尤其是在目前共和黨全面掌控美國國會、對應對氣候變化持反對態度的情況下,美國的立場和態度至關重要。
11月29日,奧巴馬表示,他對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達成協議表示“樂觀”,希望此次大會能達成“一份進一步減排的長期框架”。不過,奧巴馬任期只剩一年,而其政府的減排行為均通過行政手段而非立法手段實施。這足以表明,減排在美國國內的“上層建筑”遭遇了巨大阻力。此外,即便暫時妥協達成減排協議,在協議的落實階段,美國能否兌現承諾,也存在變數。
另外,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沙特等國家,也被視為達成協議的潛在阻礙。
而作為全球人口第二大國的印度,在應對全球變暖問題上本應起到帶頭作用。印度要求率先實現工業化,並表示只有在獲得資金援助和綠色技術支援的前提下,才能減少碳排放,其應對氣候變化的動能和意愿均令人質疑。
相反,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嚴重威脅、包括孟加拉和菲律賓在內的43個國家,以“易受氣候影響脆弱國家論壇”的名義,呼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解決他們面臨的“生死存亡”問題。
整體來看,在此次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意愿增長,為協議的達成奠定了基礎和有利條件,但不容忽視的是,在國家利益面前,與會各方的立場不盡相同,分歧依然存在,為協議的達成構成挑戰。
不過,我們樂於看到,一項滿足各方訴求、具有國際約束力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議能夠出爐;也更希望看到,協議達成之后能夠得到締約方的尊重和落實,還北京一片藍天,還地球一片綠色,還人類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