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老人不無助 從「共居」開始創新安老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8-11-07 10:43
【採訪整理/張慧心】
歐洲的丹麥、瑞典、荷蘭為了幫職業婦女分攤育兒工作,發展出一套好朋友一起住的生活模式。而現在,因應高齡社會來臨,長者也可以住在一起、共同找看護,國外的共居住宅吹來亞洲,不論是青銀共居,還是共住社區,讓房客保有個人隱私,又享有群聚、不孤單的生活空間,成為新時代的住宅新選擇。
未婚的美玲今年 45 歲,她和五位未婚及離婚的閨蜜,分別在成大附近買下雙併四層樓公寓的二至四樓,一人一戶住得舒服,平日白天各自上班,晚上有時相約在外用餐,有時則各自「回娘家」探視父母,周末則窩在其中一位閨蜜家聊這一周發生的事,享受另一位閨蜜的好廚藝,或一起追劇玩桌遊,多年的情誼讓她們已許下「退休後要一起老去」的約定。
老人要主動和社會連結
揚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許華倚發現,老人不太容易結交新朋友,退休後若沒有刻意和朋友聯絡,老伴又走了,人際就會逐漸孤立。但如果獨居者願意參與一些相對安全的社團,藉活動促進彼此正向交流,就比較願意打招呼聊天,下課後互相加 Line 成立群組,相約吃飯維繫彼此的情誼。
許華倚說,很多獨居長輩剛到揚生社區客廳時,顯得老態龍鍾、兩眼無神,一旦他們願意參與活動,八周之後臉上開始有了笑容,個性變柔軟了,看人的眼神也不一樣了,整個人明顯變年輕許多,反應也愈來愈快。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同時身兼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理事長的郭慈安說,目前臺灣每 7 位國民中就有 1 人是老人,國內約有超過 320 萬名老人,從 65 歲到 95 歲,健康差異很大。其中,真正需要長照幫助的失智失能者約 56 萬人,這些人中有 28 萬人聘有外籍監護工,所以真正的長照照顧人力缺口至少還需要一倍,28 萬人左右。無論如何,隨著年紀漸長,老人(特別是獨居者)最終還是需要有人陪伴和照顧,這時由誰來統籌照護系統就變得很重要。
郭慈安說,老人一定要改掉喜歡獨來獨往的個性,更要認同「人際關係很重要」,「宅男固然很危險,但宅老人更危險。」從心理學來說,一旦覺察未來一定需要別人幫助走完最後一程,就會趁早交朋友。
來源:《大家健康》 2018 年 11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大家健康》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