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碼】銀行業的“假結構”性存款,也是逼不得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5-16 10:26
2017年各大銀行在新的資管新規、同業業務被整治和嚴監管的背景下,“日子”過得併不怎麼樣,其中被稱為同業之王的興業銀行,從全年公佈的財報看,更是能體會到2017年的舉步艱難。
最近各大媒體掙先報到,銀行業結構性存款大幅增長,那麼為什麼銀行的結構性存款早不快速增長,晚不快速增長,偏偏在2017年至2018年之間突然快速增長?筆者認為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
新的資管新規導致銀行資產流失
在新的資管新規下銀行資管需要和各大公墓基金展開同台競爭,而公墓基金作為資產管理行業的“老兵”,其業務能力必然強於剛放開競爭的銀行資管。銀行為了留住以往的客戶,銀行在在各類理財產品中就選擇了結構性存款這個期限靈活,可以標明預期年化利率,且利率可突破監管窗口指導的上限。而銀行在這個時間點推出結構性存款,則可以對沖資管新規帶來的正面衝擊。近一年來各大中小型銀行業結構性存款業務增速較快,為的就是在以後,讓資管新政策影響最小化。
(數據來源:WIND)
同業業務受限導致存款流失嚴重
2017年從銀行報表中可以看出,個人消費貸款成為銀行最大放異彩的業務和營收增長點,銀行業長期息差走低,負債端成本持續上升,而作為風險較小的消費貸款則成了銀行的重點發展業務,例如:2017年平安銀行的小微金融業務就同比出現大增。
2017、2018年來,監管層對於銀行同業業務加強管制,同業業務量大幅下滑,如:興業銀行,銀行資管部為了避免流動性風險,全體提高零售理財產品收益率,客戶資金從存款轉向理財,存款增長普遍乏力。銀行的資產端整體增速乏力而負債端的個人消費貸款則是突飛猛進,這樣一來銀行僅有存量貸款就被消耗殆盡,而銀行貸款額度則是銀行的命門,如若一旦沒有貸款額度,則可能面臨流動性風險。結構性存款業務在這個時間點推上檯面,承擔起緩解銀行流動性危機的使命。
作者:鄭鵬超
編輯:徐冰瑩,賀秋霞
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王牌專欄,20年專注港股,金融名家齊聚,做最有深度的原創財經號。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 遊學是年輕人的專利? 壯世代遊學團正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