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震宇專欄】隱私的代價
錢震宇 2018-04-03 10:00
「如果個人隱私有價格,你願意花多少錢保護它?」
就在臉書 (Facebook) 爆發外洩 5000 萬筆用戶個資,並提供給英國資料分析公司「劍橋分析 (Cambridge Analytica)」,作為 2016 年美國總統川普的競選活動所用後,不僅臉書用戶紛紛發起刪除運動 (Deletefacebook),臉書的股價也暴跌 7%,市值蒸發 950 億。不只如此,現在包括美國、英國、歐盟,甚至是印度的政府都開始調查,要求臉書回覆是否洩漏個資用於選舉及商業用途。
一夕之間,臉書成為眾矢之的,輿論紛紛抨擊其在隱私權保護上的疏漏以及後續的處理態度。
事實上,2004 年臉書成立之初,就靠著蒐集用戶照片及個人聯絡資料而能夠連結好友、同學及家人等,這樣一個社群網站本身就擁有巨量的資料庫,很難想像臉書要如何去維持這麼龐大用戶的個資,同時避免遭到駭客竊取。然而,當時使用者並未意識到個資或隱私會如此輕易地被臉書所使用。
還記得首次註冊臉書時,必須輸入真實的出生年月日,如果年紀太小還會被臉書認定是假帳號而無法申請,後來臉書還增加了手機號碼以供傳輸認證碼,看似加高網路安全性,但其實這樣一來包括所在地、出生日期、性別、手機號碼、就讀學校等,一個人的「必要性」的個資就全都進入到臉書的資料庫中。
如果註冊時,臉書要用戶輸入個人資料以供建檔時,就先警示使用者個資有可能有外洩之虞,或是有可能被拿去做商業用途,「換作是你,還會想加入臉書嗎?」可想而知,臉書當然是沒有這樣做。
就使用者來說,也許免費使用網路社群,跟上潮流,得以跟失散多年的好友、同學聯繫、記錄生活,這樣的「好康」讓使用者忘記在使用的過程中間,不知覺地已經讓自己的隱私暴露上公眾的平台上。
所以,還記得有人到國外旅遊在臉書打卡,結果回來時發現家中遭竊;為了玩心理測驗,而讓軟體商得以使用臉書個資的資訊;更有甚者,一些社會事件發生後,媒體自行從臉書上得知當事人的生活種種,進而去側錄、翻拍,或是引述臉書中當事人的文字,這些脫序行為,已經造成臉書使用者的權益及財產損失,更有可能危及到生命。這些不都是隱私的代價嗎?
有人可能會說,隱私是無從價格化的,但從臉書外洩用戶個資這件事情來看,我不認為「劍橋分析」沒有跟臉書公司照會,也不認為是單純的個資隱私漏洞,畢竟臉書本身就是一個商業公司,用戶資料若被其他數據分析公司盜用,臉書當然必須追究。
不過,隱私權對臉書創辦人祖克伯 (Mark Zuckerberg) 來說,似乎不是這麼重要。
Robert Scheer 在其《They Know Everything About You》一書中就說到,「在臉書成立初期幾年的惺惺作態之後,創辦人祖克伯開始穩定地強化他的論點:隱私是一種奢侈品,為了顧客偏好的便利性,可以不必理會」、「祖克伯不是把保護隱私看成他對顧客的責任,相反的,他暗示的是,個人隱私的真正概念將會逐漸消失」。
Robert Scheer 說,隱私在 21 世紀的作用是什麼?對於商務領袖來說,他們的基本商業模式就是利用顧客生活的各種細節資訊,真正的隱私被當成前數位時代的落伍觀念。
遺憾的是,現在看起來這世界確實朝此方向前進,臉書的態度就是「因為便利、有趣,消費者想知道得更多,所以就會提供更多的資訊」。臉書挾著 20 億用戶的個資,面對各國的調查,臉書高層的態度依舊強硬,認為這是單一事件而已。
回過頭來問,現在有誰因為臉書外洩個資而願意刪除臉書,將臉書從你日常生活中移除?特斯拉(Tesla)的總裁馬斯克(Elon Musk)願意,你願意嗎?那為何知道臉書洩漏個資,還願意繼續使用,是斷不了,還是不想斷?就算斷了,之前輸入的個資也全在臉書手上,要不回來了。
如果 21 世紀將不再保有個人隱私,也是加入社群網絡必要之惡的話,那個人隱私是否可以作為商品,由隱私所有權人來決定是否將其出售,或出售給誰?而不是由社群網站來決定。這也許是一個值得深究的話題。
不過,不管網路環境如何演變,使用者似乎永遠處於弱勢的那一方,全球皆然。
- 白宮變天!美股前景佳 惟須留意三大隱憂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下一篇